《耶鲁需要女性》:耶鲁的第一批女学生如何冲破男性堡垒,重塑美国教育

《耶鲁需要女性》:耶鲁的第一批女学生如何冲破男性堡垒,重塑美国教育

00:00
30:30

精华笔记


《耶鲁需要女性》这本书讲述的是耶鲁本科生学院如何艰难实行男女同校的过程。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风起云涌,女性主义运动、民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运动在美国社会愈演愈烈。


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也影响着象牙塔内的学生们,大学生们试图在大学管理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用或温和或激烈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愿望。


当时的耶鲁大学是一所相对更开明的大学,但在女性议题上,布鲁斯特校长却始终持保守态度。因为校长认为既然女性不会成为领导者,那她们就不能挤占男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名额。


真正让耶鲁意识到需要变革的是危及学校地位的问题,那就是生源流失。


1968年,耶鲁发现有超过40%的人没有选择耶鲁,而是去了哈佛,原因竟然是,哈佛男生们可以享受校园恋爱和性爱。


普林斯顿作为紧随哈佛和耶鲁之后的名校,在1968年宣布考虑男女同校的可能性,这对耶鲁来说,意味着未来很可能会流失更多学生,甚至导致耶鲁排名落后于普林斯顿。


但布鲁斯特校长的管理团队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推进计划,真正让变革落地的,是耶鲁的学生们。


有三位学生的贡献很大:


第一位叫做兰尼·戴维斯,他在1966年担任《耶鲁日报》的主席。上任后五个月内,他连续发表了19篇相关主题的专栏和社论。


另一位学生德里克·希勒担任了学生顾问委员会主席,可以和布鲁斯特校长直接对话。1968年2月,在一次对话中,德里克敦促布鲁斯特校长处理男女同校的问题。


校长仍然没有做出积极回应,马上要毕业的德里克也无可奈何,但他在9月开学之前,绘制了大量海报粘贴在校园各处,发出呼吁,希望开展一次“男女同校行动”。


一位叫做阿维·索伊费尔德的学生看到海报后,决定推动这项行动。阿维召集了一些朋友开始行动,计划在1968年11月4日邀请750名女生来耶鲁待六天。


11月4日,750名来自多所大学的女生们如期来到了耶鲁,并在耶鲁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到了第三天,数百名耶鲁学生和来访女生来到了布鲁斯特校长的房子外,大喊:“给我们约会对象!”校长在压力之下,终于松口承诺,1969年秋天耶鲁会招收女本科生。


1969年9月12日,第一批女本科生到达耶鲁,这一年总共有575名女学生收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书。但其实从她们进入学校的流程开始就透露出不平等。


首先是招生安排,布鲁斯特校长对招生办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增加女性新生的同时不能减少男性新生的总数,所以新生的男女比例达到了7:1;第二,女性要平均分配在耶鲁的12个住宿学院。


这两条原则都是站在维护男性立场上设立的。


除了招生安排上的不平等,还有筛选流程上的不平等。女学生们没有走复杂招生流程,耶鲁觉得没必要在女生身上找寻领导者品质,他们更看重女生是否有勇气,能承受压力,接受挑战。


事实也确实如此。女生们很快就意识了自己所处位置的不平等。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女生们被排除在外。还有耶鲁一家重要的俱乐部——莫里餐厅,规定只有在下午五点之后才准许女人进入主餐厅,还必须有男人带她们进去才行。


除了这些显性的歧视,女生们还面临更多隐形的困难。女生要交到好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成为群体中的极少数后,一言一行都被过度关注。她们不仅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还要证明整个性别的价值。


安全问题最严重,女生们人人自危。


有陌生人入侵,有教职人员性骚扰,此外,女生们对于两厢情愿下的性接触,同样缺乏相关知识。


负责监督男女同校的女老师埃尔加·沃瑟曼为保障女生们的安全做出了努力,但总的来说绝大部分问题都进度缓慢。女生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


很快耶鲁的女生们开始团结起来,成立了女性相关组织。她们组织了为期两天的“自由女性会议”,邀请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凯特·米利特和内奥米·韦斯坦来做演讲。


这次会议成为了一个平台,让有更多想法的女生互相认识,激发了很多只打算安静地读完书的女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们意识到增加女性数量远远不够,应该让学校不再限定招生性别。


女生们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到1970年4月,耶鲁大学的“姐妹会”成立,她们持续活动着,并获得了两个较大的胜利:


第一是对抗莫里餐厅,在学生持续抗议的压力之下,很多学院都与莫里餐厅解除了合约。


第二是赢得“女性诉康涅狄格州案”。耶鲁大学的女生们积极加入到推翻康涅狄格州反堕胎法的行动中,号召女性群体支持原告。法院最终判决该州不能限制女性的避孕权利。


除了校园内的努力斗争,当时的社会思潮也在不断朝着女性平权的方向推动。


历史大势已经不可阻挡,同年12月9日耶鲁的性别限额正式被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