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

013 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

00:00
09:39

013

那么,所有的唯识的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成哪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身)相应地。“相应”就是yoga、瑜珈的意思。怎么样是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识地,意地的在《瑜伽师地论》包括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句话。就是“意”,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

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这个我们先报了,免得他等着写黑板),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就是说证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那么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所以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

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了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马虎,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备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

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一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再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证”,成功的“成”)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照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这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的,几乎很少。

譬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经》、《华严经》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学成外道是很客气的,走入魔道是很容易。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的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的——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这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诸位假使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