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的。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啊,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
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的思想——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识的了解都非常重要。唯识里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第一个就要研究一部主要的论著,所谓《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é)的意思,那个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各种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珈。印度本身的心瑜珈——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珈——真正的瑜珈,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珈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出世讲修持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珈( jiā)。拢总叫修道,就是瑜珈。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这叫“瑜伽( qié)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师”是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珈了,叫“瑜伽”。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珈”、“瑜伽”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珈”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统称、总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所以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的譬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一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
那么假使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
那么,所有唯识宗,《瑜伽师地论》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论。把印度的佛学,由释迦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宗各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装在内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一部书。它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