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坑人害己

关税大棒,坑人害己

00:00
05:14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最终关税的提议已获得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但据欧盟外交官透露,其实仅有10个国家支持加征关税,包括德国和匈牙利在内的5个国家都投了反对票,还有12个国家弃权。如此巨大的分歧,凸显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行为的不得人心。

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且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上也具有强大竞争力。与中国车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本是实现共赢的重要机遇。因此,在加征关税提议通过后,奔驰、宝马、大众、Stellantis等欧洲知名车企纷纷表示反对,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错误”“将长远地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明明“被保护”的一方怨声载道,为何欧盟部分成员国仍然执意对华加征关税?有分析认为,这些国家是想一边通过加征关税减少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一边通过贸易施压迫使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如意算盘打得响,但更多只是一厢情愿。从根本上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才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意向取决于市场环境的开放性与公平性。无论税率是多少,只要欧盟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就意味着其认定中国汽车产业享受了“不正当补贴”,后续就可以利用其他手段加码打压。“关税大棒”本身就意味着不公平,与吸引投资之间严重矛盾,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逻辑。同时,欧盟汽车市场尽管庞大,但并非唯一,非发达国家市场仍值得中国车企持续深度开拓,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欧盟坚持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那么中方也将减少在欧洲的投资。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挑战,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与开放是实现共赢的前提。欧盟应该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饮鸩止渴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相反,欧盟应该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中国等国家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双方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可以拓展市场合作,促进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可以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事实上,中国企业并不拒绝在公平、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与欧洲企业展开合作,也愿意在世贸规则项下妥善解决中欧电动汽车经贸纠纷。但所有举措都需要欧盟在行动上拿出谈判诚意,尊重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妥处摩擦和分歧,摒弃政治驱动下的不公正的保护主义做法。

近段时间,不只欧盟对华汽车产业挥起“关税大棒”,加拿大也宣布对所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附加税,美国更是采取“全面封堵”的措施,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再到电动汽车整车都抬高了关税,试图筑起贸易围墙,堵住中国汽车的前路。但是,自从中国入世以来,遭遇了几百次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些都未能对相关产业造成致命打击。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产品的质量就摆在那里,关税壁垒终将在消费者的选择面前烟消云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