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下)

11.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下)

00:00
13:35
禅修方法
根据唯识的禅修方法,我们应该安住在法性之中,也就是安住在‌“能所二元性空”之中。
我们为了方便达到这个状态,首先应该以四个信念,来回忆唯识的见解。我们应该先确认这四个信念,然后再安住在法性中,这四个信念与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所指出的‌“四点应用”相符合。

仁波切所作‌“唯识禅修四信念”:
1.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2.所者并不存在。(所接收者并不是外界实存的物体)
3.能者也不存在。(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4.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能者与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

第一个信念: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首先,必须建立确认,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我们所接收的多变化外在对境,乃是由于我们的习性,才显现出来的。在习性的影响之下,我们所接收到的对境,并非它们的真实面貌。因此,它们都是内心的迷惑显相。
这些迷惑的显相就如同梦中的景象,任何在梦中所感受到的事物,我们都误认为是真实的外在对境:但是,一旦我们认清,原来是在做梦时,我们会说:‌“噢!原来只是个梦,所以这一切都只是迷惑的显相!”
一旦我们像这样,认清它是一场梦,我们就很自然地能确认,所有在梦中所感受、接收到的事物只不过是迷惑的显相罢了。同理的,我们也就应该确认,所有一切外在对境的显现,也都只是迷惑的显相。
(译注:内在能接收者=能观者=能者;外在所接收者=所观者=所者)

第二个信念:所者并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的多变化显相,只是迷惑的显相,那么此类显相,就不可能是外界存在的实体,它们并不存在于‌“能接收”的心之外。
唯识宗说:‌“外在对境并不存在”。意思就是,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对境,都不存在。
这是第二个信念,就是:所接收者并不是外界实存的物体,就如同梦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境,既然只是迷惑的显相,所以它们也不可能存在于外界。它们只是内心意识的显现,除此之外,实质上并不存在。

第三个信念:能者也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或感受的,‌“好像真实的”外在对境,都不存在于外界,那么这个内在能接收者——内心意识,也应该不存在才对。
如果有‌“所接收”的对境,必定会有‌“能接收者”,在接收这个‌“对境”。但是,既然所接收到的对境,在外境上并不存在,因此这个能接收者,也不可能真正的存在着。
然后,我们因此可以确认‌“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例如:虽然我们在梦中见到一朵花,但是这朵花,并没有真正地存在外界。因为花并没有存在外界,所以这个看花的‌“眼睛”和‌“眼识”,也都不存在。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花不存在外界。
既然在做梦时,外界并没有任何‌“所接收的事物”存在;所以‌“能接收的内心意识”,也应该不存在。
为何会如此产生呢?
我们内心本身,受习性的影响而产生迷惑,因此有二元;‌“能接收者”与‌“所接收者”的显现。这内心本身,同时显现为‌“能接收者”与‌“所接收者”二者,但是这两者,却都没有真实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迷惑显相就会显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何会有‌“能所二元”迷惑显现的原因。

第四个信念: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
根据以上的推理,无论是能者或所者,都不存在外界,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便成立,在唯识的见解里,这就是真实本性。
当我们建立到第四个信念:‌“能者与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之后,我们只要将心安住在这个状态下,并进行二元性空的真如禅修。
(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真如,就是所谓的胜义谛,或事物的真实本性。它是能所二元性空,即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和所接收的对境,二者皆空。例如在梦中,看起来似乎有接收事物的人,和被接收的事物,但它们全都不是真实的。这真如或梦的真实本性,即是能所二元性空。”)
根据唯识进行禅修,我们应该依照相同的次序,建立这四个信念,然后安住在真实本性,也就是法性,或‌“无能所二元对立”的空性之中。让心自安住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的造作且完全地放松。(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自安住,就是将心安置在其原本的状态中,而当安住于无所安住时,即是安住。)
为何会有外界迷惑的显相?这都是因为个人的习性。既然外界是空无的,没有所看的主体,自然也就没有能看的人。没有能者和所者。那么唯一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二元性空的真实本性,这仅有的也就是觉醒与清明。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所者是因习性而产生的迷惑显相,
因此外在并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译注:由于习性的关系,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迷惑的显相,因此外在并没有任何的实体存在,所以感受者也不存在,于是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通常一个初学者,无法长时间地安住在‌“二元性空”的法性之中,即使是如此,也不要紧。在完成建立‌“四个信念”之后,纵使只安住在法性中一小段时间,只要一发觉有念头生起来,就应该再重复相同的模式。也就是说,当想法、念头生起时,我们应该再一次重建四个信念,一步接一步,然后再一次地,安住在‌“无能所二元对立的法性”中一段时间。
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过程。
心大致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外,接收外境;一种往内,这自觉醒的心在经验着自己的心,就像你知道自己现在很快乐,并不需要由别人来告诉你。我们都有快乐、痛苦和慈悲,这些都是我们个人自心的体验,是别人所没有的独特体验。但不管向内、向外,两者本质完全相同。
简要地说,这心仅仅是清明的、觉醒的、二元性空、及无能所二元对立,禅修方法就是安住在这个状态上。

禅修姿势的五个要点
我们在进行这样的禅修时,应该保持自体姿势的五个要点,禅坐的姿势最好是依自己已经习惯的坐姿。
第一点:挺直脊椎有如弓箭。
第二点:轻收下巴有如铁钩。
第三点:两腿交叉而坐,使你的腿交叉,好比花格子布的交叉纹路一般。
以上这三个要点,是为了这个‌“五点禅姿”而设立的,它们是运用在当我们无法采用完整金刚座或双盘座的时候。 
第四点:保持强而平稳的姿势。
通常可以用禅修带,来保持身体平稳的姿势,如果没有禅修带,我们只需要保持身体稳固,和平稳不动的姿势。
第五点:封闭下身的风口,轻轻地将风向内引入。
当缩下风口时,风自然会向内收,做这动作时,应该轻轻地收缩即可。(译注:即所谓的提肛。)

我们应该运用这‌“五点禅姿”,配合唯识禅修的观点,来进行禅修:
所者是因习性而产生的迷惑显相,
因此外在并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仁波切针对唯识禅修,做了一首祈愿文:
所有业力、烦恼和痛苦的形成原因,
是来自于二元迷惑显相的习性,
为了净除这习性和业力、烦恼、痛苦,
愿你此生及所有世,
圆满二元性空法性的禅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