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下 ③-2 三有礼 则为之服

《孟子》离娄下 ③-2 三有礼 则为之服

00:00
15:53

《孟子》离娄下 ③-2 三有礼 则为之服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返,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为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齐宣王继续问孟子一个问题。礼,就是以前有礼制的规定。“为旧君有服”,什么叫旧君呢?就是原来的君主。臣下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这位君主,但是有服,在君主离世之时还要去服孝。



我们来看这句话,齐宣王问的问题,礼制上是有规定的,有一些臣子还会为过去的君主去服孝。这是一种很好的礼,但是我们看齐宣王接下来这句话。



何如斯可为服矣。怎么做才可以让旧臣去服孝呢?我们看齐宣王的问题很好,好在什么地方?虽然礼制有这样的规定,但是齐宣王想要问的是,如何让故臣可以心甘情愿地去服孝。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往生活当中去延伸一下。很多事情或许会有礼制,或许会有规定,或许会有法度,但是有了这些规定和法度就可以了吗?是不是还需要心甘情愿?比如说在一个企业当中,公司是有规章制度的,可是有规章制度就可以了吗?如果别人不是心甘情愿地去服从,那么规章制度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再比如说夫妻感情,两个人走进一段感情,自然会有很多该守的一些准则,不能去触犯的一些边界,这个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个尺寸。但是有那个规定,或者心里有那个尺寸就够了吗?显然他是不能形成约束的,因为没有做到让对方心甘情愿。



我们看齐宣王的问题非常好,他讲到了问题的核心。只有礼制、有法度、有规定、有约束、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叫心甘情愿。虽然礼制有这样的规定“为旧君服孝”,但是要怎样做才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服孝呢?所以我们也不禁想问齐宣王的这个问题,那在生活当中也好,在工作当中也好,到底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服呢?去做这件事情呢?而不是只有规定,不是只有冰冷的制度。我们看孟子,该如何去作答这个问题。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孟子说:“谏行言听。”什么叫谏,劝谏。注意啊!谏行,作臣下的对君上有一些劝谏,而且处上位的君上是可以行的,也就是把它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去执行。并且“言听”,讲的很多话是被采纳的。但是要注意,不是什么话都被采纳,能被采纳的是什么呢?“膏泽下于民”,就是恩泽百姓的话是要被采纳的,是要被践行的,是要去利益百姓的。这是第一件事情,一共这里讲了三件事情。



我们先看这第一件其实就很难,因为做臣下的可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君主可以采纳他对百姓好的建议,并且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去恩泽百姓。这个时候,作为臣下的人他是有价值的,他的心情是得到舒展的,他的思想是得到重视的,所以他在这里为官,当下就会很愉悦。我们再看第二件事情。



有故而去。有什么原因离开这里,不能在此为官。



则使人导之出疆。这个时候是安排合适的人引导他离开疆土,离开国境的。



又先于其所往。并且提前派人去安顿他所到之地的生活所需要。



我们看第二件事情在做什么,如果他因为一些什么原因需要离开,是派人引导他走出国境,并且提前去他要去往的地方,安顿好他的生活所需。



去三年不返,然后收其田里。离开三年没有再回来,才把他的田地房屋收回公用。我们看第三件事情在做什么,在给他留后路,直到他去了三年没有返回,说明在那边的生活过得不错,可以安心了,这个时候他的土地、房屋才收为公用。



我们看,这是做君主为臣下所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在为官之时,也就是当下,让他有所重用,心情有所舒展。第二件事情,在他离开之时我们去欢送,并且为他安排好生活上的未来所需。第三件事情,给他留后路,如果他在那里过得并不如意,可以随时返回,田地房屋还在保留。如果三年以后,他未来已经过得很好,可以安心,这个时候才收为公用,是不是当下未来都包含在其中了。



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这是三件有礼的事情,做到这三件事情,他就会心甘情愿地为旧君服孝。



我们去想一想,不光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把孟子这一段话延伸到任何一种环境当中,同样适用。如果一个做企业领导的人,对员工可以做到这三点;做父母的人对孩子,可以做到这三点;夫妻之间可以做到这三点,是不是对方就会心甘情愿啊?孟子接下来话锋急转,这是有仁德的君主,对待臣下所能做到的三件事情,可是现如今是什么样子的。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说今天做臣下的人,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境遇。“谏则不行”,他们的劝谏是没有办法行得通的,没有君主愿意去照做,去身体力行。“言则不听”,他们所说的言语,也是不被听从,不被采纳的。“膏泽不下于民”,他们提出的恩泽百姓的一些方法,一些谏言,根本没有办法推行下去,这些恩泽没有办法惠及到百姓的。也就是当下为政并不舒心,并没有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



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有什么原因离开这里,不能在这里为官了。“则君搏执之”,什么叫搏执之,捉拿,捆绑住;想办法把他留在这里。跟孟子所讲的形成了强烈地对比。如果有故离去,是不会放他离开的,更不要说希望他有一个好的未来,是不会放任他离开这个地方的,万一他为别人效力,万一他做出什么伤害我的事情呢?



又极之于其所往。并且派人提前去到他所在之地,所要去的地方,极尽破坏之能。



所以跟孟子讲的仁君该做的事情,和当下为臣是什么样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一他的抱负、他的理想、他的谏言、都没有办法被实行,并且这种恩泽是没有办法推广到百姓当中去的,也就是当下为官并不如意。并且你有事情想要离开的时候,是难得善终的,会派人去捆绑你,并且要去到你所去的地方极尽破坏之能,让你没有退路,断了归路。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离开的那一天,就会把他的房屋和田地全部收回。这是现如今为臣者,所要面对的三件事情。



此之为寇雠。这样做就是,让旧臣对你像强盗和仇敌一样去愤恨。所以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为旧君去服孝呢。



寇雠,何服之有。他对你是像仇敌一样,像对待强盗一样,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去服孝呢。



这段话我们讲到这里,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若有所思?此刻我们听完孟子讲这段话,我们的脑海当中会想到什么?



我们举一个社会上的现象,孟子所描述的现今的为臣者所面对的境遇,像不像现在在感情当中遇到的渣男?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不会给你幸福,你过得也不开心,但是当你想要离开的时候,极尽破坏断其归路,并且把你所有拥有的东西都要拿走。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人,是不是感情就会很难顺遂啊!



我们学习了孟子这段话,首先要让自己擦亮眼睛,你要看清楚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跟他在一起不会开心,离开的时候你又离不开,最后你会发现,就会在痛苦当中挣扎,就会生起很多的仇恨。



我们从这里再来延伸其他的事情是不是也如此?比如说古时候想要去为官,为什么都要去选仁君呢?因为你去选仁君,就像孟子所描述的一样,你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即使没有实现,你想要离开,也会有个善终。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非仁君呢?在为官之时提心吊胆,没有办法实现抱负和理想,在你离开之日也难得善终,最后结局可能是很悲惨的。



学习了这段话,我们要懂得去思考,去反思自我,并且懂得去观察别人。什么叫反思自我呢?当我们处在上位之时,一定要记住孟子所讲的这两个前后的对比,我们要去做那个仁者,做那个处上位可以给别人创造机会的人,即使不能给他创造机会,也要给他一个善始善终。如果我们是处下位的那个人,一定要看清楚,选择与仁爱的人为伍,选择以德者为伍,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我们再去看人,我们再去选择伴侣,我们去选择合作伙伴,我们去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工作,都有了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价值观。对方是一个有仁爱的人,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一个有义行的人。我们会选择与这样的人为伍,我们选择为这样的人工作,我们选择和这样的人合作去做生意,我们选择和这样的人成为伴侣。否则我们就会被一些现象所迷惑,我们认为谁更有实力,认为谁更有钱财,认为谁更会讲话,这些东西都是浮华的外在之物。



我们要看一个人内在的德行,用《论语》的话叫:“贤贤易色”。我们要把一个人好的贤良的品德看得更重要,而不是看重外在的一些色相。这里的色就指的是表面的东西,谁更有钱,谁的公司做的更大,谁长得更好看,谁长得更帅,谁更有才华这都是色相。所以要把这些色相看得更轻,而把一个人的德行看得更重,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选择自己幸福的生活。并且也可以选择自己人生的准则,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