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深山,一群孩子庆祝丰收节

在京西深山,一群孩子庆祝丰收节

00:00
05:29

59岁的马文庆轻轻挥起锄头,将地面的浮土一点点挖开,藏在地里的红薯露了出来。干了一辈子农活儿,这一次他格外小心,不敢太用力,怕锄头碰到和他一起挖红薯的孩子们。

9月19日,门头沟清水镇下清水村后的山谷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丰收节,来自清水学校的乡村孩子们,和来自海淀区、西城区、门头沟城区的学生们一起,在秋天丰收的农田中,收获红薯、玉米、谷子……

在秋天的田里,亲手挖一颗红薯

这是一场只有乡村里才有的劳动课,但走进这座特殊课堂的,却不只有乡村的学生们。

9月19日,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和门头沟区出发的大巴车,载着早起的学生们,一路离开城市,进入京西的深山中。新开通的京蔚高速,拉近了城市和山区的距离,早晨8点左右,就到了位于门头沟清水镇的下清水村。

这是门头沟区清水镇清水学校举办的第三届丰收节,每一次,校长王辉都会邀请城里的学生们,和清水学校的学生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一同收获成熟的庄稼,开启一场农耕劳动的体验。

“这些沉甸甸的庄稼,秋天丰收的景象,在城市和学校中,学生们很少接触。三年前,我们举办这个丰收节,让城市的孩子和乡镇的孩子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珍惜粮食的观念。”王辉说,“这几次,每一次参加的学生都会增加。”

上午9点,丰收节仪式开启,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敲响了丰收的铜锣,老师们则分发农具,带着孩子们散入一片片农田中。

5年级的杨笑晏蹲在一片红薯地里,一点点拨开泥土,挖出一颗红薯,下清水村的农民们,和他们一起,帮忙铲去红薯秧,让这些第一次下地的孩子们,可以清晰地分辨红薯的位置,遇到长在土壤深处的红薯,还会用锄头帮他们一起挖,只是挥起锄头的手臂格外轻。

装起一穗谷子,把田野带回城市

在过去很多年里,对留守在下清水村的村民们来说,一群孩子在地里撒欢的场景,已经渐渐模糊了。村里的年轻人早已经走出深山,不再种地,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们,也逐渐不再跟着大人们一起下地了。

近几年来,随着农耕文化节、丰收节的举办,渐渐又有孩子们回到地头,尽管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对这片建在山谷中的农田,和农田中依然劳作的老人们来说,也足够珍贵了。

一片金黄的谷子地里,一群来自城市的学生们,跟着农民一起秋收,他们用镰刀割倒谷子,再用一把小刀割下金黄的谷穗。

9月的秋天,谷子到了成熟的季节,阳光照进农田的时候,每一个谷穗仿佛都泛着金光,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散落在农田中,捡回一个个谷穗,堆成一个个高高的谷堆。

有人第一次认识谷子,第一次知道,早餐中的小米粥,就是谷子做成的,也有人早就认识它,知道它是粮食,但并不知道它长在地里的模样。

一小块地很快收完,数十个学生,把割完的谷穗集中在一起,农民则负责装车,运回去后,还要晾晒、脱粒,才能真正成为一把金黄的小米。

孩子们的书包里,每个人都装着几个谷穗,这是他们一上午劳动的记录,当这一天的劳动结束,他们会带着这些谷穗,回到城市,也把田野里的气息带回去。

劳动后的午餐,简单却格外美味

中午时分,下清水村活动中心,食堂里的午饭飘出了香气,劳动结束的孩子们,从散落的农田中,渐渐汇聚到食堂,在这里吃一顿农家饭。

做饭的厨师,是村里的村民,食材多是地里新鲜的农产品,刚刚摘下来的茄子,洗干净、切块,裹上面糊,放进油锅,油炸的声音和香气就一起冒出来了。刚刚掰下来的鲜玉米,切成小段,放进蒸笼,一小会儿就有玉米的香味飘散。还有红烧肉、土豆、青菜……

一上午的劳动中,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们,早已经没有隔阂,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挑选自己喜欢的菜,盛进餐盘,然后围坐在一个个圆桌上。

或许是亲眼看到了食材在地里生长的模样,也或许是劳动后的午餐吃起来更香,还可能是山村中的烟火,更吸引城市的孩子们,这顿和学校食堂完全不同的午饭,孩子们吃得格外快,一拨又一拨从田间回来的孩子走进食堂,很快吃饱,又走出来,在这个山脚下的村庄,整理一上午的“收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