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明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解构西游记》直播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原著中的悟空是无性形象,在色欲上最为免疫
《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暗黑风格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黑暗是西游记原著里整体描述的“黑暗-光明”结构的一部分,或者说,黑暗是光明的一部分,黑暗是光明的背景,黑暗和光明本来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在玩暗黑风格游戏的时候,可能会临时地被暗黑风格所攫取,沉浸在暗黑之中,但在后来的游戏进展之中会向追求光明的方向上去推进,同时会在通关过程中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大光明。
西游记原著整体性非常强,既写了光明,也写了黑暗。早些年网络上很流行用阴谋论来阐释西游记,说取经是如来的阴谋。这只是一种解释的方法。但西游记其实与阴谋论无关,整体来说是师徒四人取经成佛的正义过程,呈现了非常光明的一面,结果也是光明的。
很多人对西游记妖怪形象的认知记忆是很强悍的,认为那个好看,换个形象就不好看了。《黑神话:悟空》牛魔王的形象看起来是有点难受的,这个大白牛没有威武的、法力无边的那种感觉,有点糟糕,有点卑微,有点猥琐,整个人物的悲剧性是非常非常强的,不像原著里边牛魔王善战、善经营,最后皈依了佛教成了正果。
悟空恋爱的设定,确实是观众的需要,看着86 版电视剧成长的这批观众,2000 年前后,已经开始到了谈恋爱的年纪了,《大话西游》就已经开始让孙悟空谈恋爱了,不谈不行啊。这是时代的需求。如果从原著的本意来讲,世德堂本西游记是把孙悟空设定为无性的形象,专门修道,在色欲这个问题上天然免疫,原作把好色任务派给了猪八戒,好事都归老猪了,猴子是没有戏份的。
86版《西游记》电视剧天蓬元帅猪八戒调戏嫦娥桥段。图/《西游记》电视剧截图
给孙悟空找对象,浙江版的西游记最典型,孙悟空早期在花果山做妖精的时候,有几个结拜兄弟,虚构出来两个结拜姐妹,其中有一个对孙悟空有意思,这个感情线从一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有。
西游记里面的女色是作为对修行者的考验来呈现的,不是呈现为世俗的狂欢。明后期社会的另一个氛围就是狂禅,西游记的目标读者对象,并不是特别低层次的老百姓,而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生活比较优渥的王府主妇和商业中产,他们的购买力是比较强,文化修养相对较高。这本书满足的是稍微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狂禅、骂佛祖很爽,可以称之为精神纵欲。
孙悟空在电视剧里边把玉皇大帝打到了桌子底下,但原著里孙悟空没有打到凌霄宝殿,战斗力没有那么强,电视剧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做了改编。另外一个改编是挑担跟牵马的人,原著里边是八戒挑担、沙僧牵马,西游记电视剧颠倒过来了,角色就换掉了。沙僧的武器,原著里面写的是一根木棍,是出自月宫嫦娥月桂树的一根有来历的擀面杖。电视剧里面就变成了月牙铲,这个变化也是有来历的,有些学者研究过之后认为是疏忽,其实可能不是疏忽。
上世纪60 年代有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画家,到中国访问,他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回去之后画了一批西游记的插图,出了一个捷克语的西游记版本,插图里给沙僧配的武器就是月牙铲,二者之间是不是有必然关系没法证明。只能说电视剧让沙僧用月牙铲武器不是原创。
杨洁导演当时是要忠实原著。但受制于电视剧形式,有些地方没有办法表现出来,不得不删掉,还有少儿不宜的,比如红孩儿被观音制服,莲花座上伸出来好多刀,把手脚都插出来血了。乌鸡国的国王被淹到水里面三年,主要是为了讲因果轮回、因果不昧的佛教观念。但上世纪80 年代,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社会氛围比较浓,觉得不太适合呈现,就把它给删掉了。
整体上 86 版电视剧的宗教的气息是非常少的,但在黑悟空游戏里边就开始大讲轮回了,不再回避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好,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复兴崛起,对剧情和游戏的改编方式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唐僧佛法修为低,但是个一心求经的“狠人”
西游记原著里,除了唐僧是标准的美男子,其他几位都是很丑。孙悟空虽然说给他戴了一顶帽子,从四海龙王那来弄了一套行头,穿着好衣服,人就变得看起来更好看了,说他美猴王,跟视觉形象没有关系,而是指孙悟空在修道的过程中,道行提升了,境界上去了,有了一个美字。
这种内在的无形意蕴,在电视剧里面没有办法表现,也不易表现,电视剧就把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悦目好看,成了一个美男子,影响至深,以后美猴王可能永远都是帅哥了。
唐僧带了一些一封建士大夫的形象,他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在辞别女儿国王的时候,双手抱拳,这不是一个和尚的动作。唐僧的形象确实比较多面,西游记原著主要还是将他当成僧人。有学者研究表明,西游记所写的佛教是瑜伽教教派,不是禅宗,唐僧的职能,是水陆大会的法会主持人,向世俗社会出差,为人民服务,在施主家里做法会,要收费。这个主持人的佛法修为一般是比较低的,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干活,不是参禅修佛。
唐僧虽然说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缺点、弱点,佛法修为低,懦弱又没啥本事,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价值,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好处,就是一心取经。遇到任何困难,都能绕回到取经的大愿上来,宏愿极其坚定,不能不承认他就是个还不错的狠人。这其实是小说的寄寓,就是举例说明,即便是像唐僧这样的基础差的俗人,只要一心念佛,就能成佛。
唐僧拜别女儿国主。图/86版《西游记》截图
悟空到后期知道有些仗不用打,直接找人领走就是
孙悟空大闹天宫,本质上是修道过程中的意外,身体内的气不稳,气机混乱,表现忽好忽差,所以要在那闹,齐天大圣府不是有两个司嘛?安静、宁神司,就是要让他老老实实待着,但他待不住,所以要折腾。战斗力是忽大忽小,有人跟他一般见识就打不过,别人不跟他一般见识他可能就赢了。
闹天宫,“闹”这个字非常的传神,不是战天宫,不是打天宫,一个闹字,因为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就在那折腾。
后期的战斗力肯定是比闹天宫的时更强,这一点是 100% 的。但斩妖除魔过程中,时败时胜,取决于力量对比。后期有些仗是不需要打的——让人过来把妖怪领走,事就结束了,不一定非得打,孙悟空也学聪明了,反正浪费体力,不愿意干了,就按照规律、规则来办事,他呈现出来的战斗力好像比原来还要差,其实并不是差了,而是好了之后他不用了。
比如说黄眉大王这一关,黄眉的战斗力是比较小的,但是他拿了弥勒佛的后天袋子来用,孙悟空就打不过,因为袋子象征着弥勒佛的法力,孙悟空没有能力抗衡。前期肯定还是要打它,象征性的走一个过程,到处找人搬救兵,来把武器要回来,把师傅、师兄师弟救出来,还要把收走的救兵也救出来,折腾来折腾去,发现还是过不了这一关,最后只能是急得哭了,在后山哭,弥勒佛一看,猴子哭了,回到内心了,就主动把它放过去了。如果说弥勒佛不主动放他一马,是过不去的。
孙悟空与弥勒佛。图/86版《西游记》截图
六耳猕猴这一回,如来正式承诺悟空送完唐僧可成佛
真假美猴王,是西游记具有决定性的转折意味的回目。孙悟空在这一回里正式成佛了,所谓的正式成佛,是指内在的,外在的表现是如来佛给了它一个承诺:你要好好地把唐僧送过来,就能“汝亦坐莲台”,在此之前是没有的。观音菩萨之前谈的交易:你把唐僧送到西天,我就把你放出来,没有报酬的。从现在开始有报酬了,和唐僧一样高,也能成佛。
六耳猕猴,应该是孙悟空的一个分身,或者说是心理投射出来的幻象。如来扣起来的是个幻象,孙悟空一棍子打下去,打死的也是幻象,“真悟空死了,上路的是六耳猕猴”的说法靠不住。主要还是图个热闹,这是写作艺术的需要,要制造一个更集中的、更具有张力的冲突。所以,真假悟空的争斗过程比二郎神跟孙悟空的打斗还要精彩。
第 81 难,是凑数的,原文交代得比较清楚,难度表面上来看非常小,经书掉到水里面,把它捡起来晾干,这个事就过去了。它的难度在另外一个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凑这个数?80不也可以?非得再加一个1呢?
西游记叙事习惯要往周易数理上靠, 81 是九九自乘的数据,九九八十一,9 是极阳之数,81就是回归数,没有 81,就没有办法做到一阳来复。他要是想回去,要把这个经送到东土大唐,必须得凑这个数,不然回不去。
大家口头所谓的“西游记原著”是百回本小说,另外有一个戏曲系统里保存的西游故事非常丰富。小说里面只有 40 多个故事,虽然说八十一难但它只有 40 多个故事,整体的西游宝库可能有上千个故事,甚至更多,这些故事隐藏在不同的系统里边,有时候是看不到的。
比如说福建莆田的地方戏,里边有独立的跟西游记小说系统不一样的故事,孙悟空、唐僧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这么多故事都没有人去拍过,没有人去讲过,如果把这些原始的故事发掘出来,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