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堂探索“自我造血”
半月谈记者 于也童 刘艺淳
辽宁沈阳市老龄化率超过2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沈阳已建设运营316个老年助餐点。半月谈记者走访10个社区发现,在多地社区食堂运营遇困的背景下,沈阳市老年食堂摸索多样化运营模式,努力实现微利可持续运营。
拓宽服务实现“老有所依”
沈阳市大东区河畔社区60岁以上居民为1677人,占比达31.5%。嵌入社区党建活动空间内部的社区食堂于2022年10月开办,靠近老年人活动室和服务站点,服务对象多为退休、独居、空巢老年人,平均每周服务居民500人次以上。
每天临近中午,河畔社区网格员都会在群中发布“今日菜谱”:山药脊骨炖玉米、红烧鲅鱼、玉米锅贴……家常菜肴吸引了72岁的居民张淑芬,她走近“明档亮灶”的小碗菜窗口,打包了一份玉米排骨。电子屏显示会员卡支付10元,这是6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的八折优惠价。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不少长者食堂正在赋予老年助餐服务更多内涵,让老人老有所乐。河畔社区长者食堂就在非高峰用餐时段开发出“读书沙龙”的新用途。
和平区振兴社区食堂依托当地养老机构原有空间,将封闭的就餐区域对外开放,并联动社区为附近居民义诊,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养老平台大数据中心显示,在档老人数量超过5000名,“小食堂”成了守护老人健康的“大平台”。
走出微利可持续发展路子
在大东区长安街道,试营业阶段的东胜社区长者食堂人流如织,日均客流量超300人次,会员注册数达350人。30种菜品价格在2至9元不等,提供免费汤、1元酸奶和2元水果。
“沈阳市民政部门帮助我们扩容电量,协调提供民用电价格,还免商户租金,让我们的经营成本降下来。”东胜社区食堂经营方多福乐居养老产业集团工作人员王卓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经过公开招标、居民投票等环节,凭借惠老团餐的业务经验获得了经营机会,目前可实现“微利”。
位于城乡交界的沈北新区正良街道蒲雅社区长者食堂,就餐高峰时段一座难求。由于运营方是财落一村集体合作社,村里的绿色蔬菜可低价进入食堂,不少村民当起食堂服务员,降低了运营成本。
蒲雅社区食堂还走出了营收“新路子”:为“红色旅游村”财落一村提供“研学游”团餐,高峰订餐数超500盒;利用食堂空间打造绿色农产品体验中心,打开铁皮柿子、有机大米、笨鹅蛋等农产品销路。
“自我造血”的困扰与探索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沈阳市老年助餐点运营模式存在差异,城市多采取“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站”“养老服务机构开放食堂”“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和组织承接点位开展运营”等模式提供服务,菜样为小碗菜、套餐、自助餐、点餐。农村则多鼓励采取村集体合作运营模式,菜样多为套餐、盒饭。
目前,沈阳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正处于扎实推进的初步阶段,几种运营模式已见效果。但要让长者食堂“办得好”“走得远”,仍需解决非用餐高峰时段利用率低、送餐人力短缺等问题,建立“自我造血”机制。
沈阳市民政局养老处副处长孙睿介绍,沈阳各区、县(市)正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助餐服务路径,目前已通过设立“慈善助餐项目”募集慈善资金等形式,鼓励爱心企业和人士支持助餐服务,为助餐点长效持续运营提供助力。
针对部分高龄、失能老年人无法堂食的情况,虽有部分长者食堂发动志愿者送餐,但目前仍缺乏稳定性、常态化机制。孙睿建议,可充分利用暑假、节日等特殊时段,发动广大学生及其他高活力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同时采取提供志愿者证明、餐品优惠等鼓励性措施,提高其他群体在惠老工程上的参与度。
支部学习、时政教育,就用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更多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详情,尽在主页橱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