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会客厅”养成记
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共享的厦门实践
半月谈记者 李坤晋
1984年,面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滋生、鱼虾绝迹的筼筜湖,福建厦门市开展了第一期整治工程。40年过去,筼筜湖的面貌焕然一新,水波清澈、树木翠绿、白鹭翩飞、万物共生,成为厦门最早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治理经验也推广至厦门众多海湾的治理中,治理后的海湾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也逐渐具备“城市会客厅”的功能。
“城市会客厅”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厦门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厦门湾广纳八方来客
汽车驶过居民区,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绿意盎然。半月谈记者来到五缘湾栗喉蜂虎保护区的骑马山繁殖地,发现这里竟然在厦门岛内中心城区的商业写字楼与居民楼之间,真正做到了闹中取静。
每年定期来访是夏候鸟栗喉蜂虎与厦门的一个约定。4月左右,栗喉蜂虎“组团”从东南亚来到厦门,筑巢安家、繁衍后代,到10月才离开。它们在厦门的家就是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
栗喉蜂虎是城市会客厅的明星动物朋友,它们艳丽的羽毛好似身着一袭由绿到蓝的渐变色“华服”,观鸟爱好者称之为“中国最美小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是动物朋友,近年来,到厦门看海亲水的游客们有了更多可选择的目的地。五缘湾封闭的核心保护区之外,99公顷的湿地公园、8公里的环湾休闲步道、1公里长的沙滩层层拓展,形成了亲海休闲空间。依托海上资源,五缘湾已经成为厦门的“帆船运动中心”,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这里体验和学习海上运动。
离开五缘湾,来到环东海域,可以看到宽阔的沙滩岸线和沿岸的彩虹跑道。目前,环东浪漫线已成为厦门高颜值的旅游新地标,同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丽霜介绍:“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引入了环东半马、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等品牌赛事,体旅融合带动文旅发展,节假日日均游客人数可达10万人次。”
再到筼筜湖周边转转,悠扬的音乐声传入耳中,原来是市民在唱歌跳舞。南湖公园这一处街心公园表面上看平平无奇,地下却是一座可承载2.5万吨水的调蓄池。“这里不仅是厦门的会客厅,更是我们的休闲娱乐中心,随时随处可见市民在公园里健身、散步。”筼筜湖市民湖长陈亚进说。
治污、活水、筑岸
厦门海域湾中有湾,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曾经,由于过度养殖、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筑海底阻断海水自然交换等原因,内湾水污染严重。现在,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文旅事业红红火火,生态红利惠及市民,生态修复后的海湾成了“城市会客厅”,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按照“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思路,2002年开始,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先后对几大湾区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分为三步走——治污、活水、筑岸。
治理污染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厦门全力开展入海排放口整治,建立全市域412个入海排放口一本账,按照“一口一策”进行截污等全链条综合整治,切实减少陆源入海污染物。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水务处处长李志钦说,现在已经完成304平方公里的雨污水管网改造,改造完成的管道交给排水单位,常态化管理,对淤积情况和流水情况定期排查。
治污的同时还需活水。过去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修筑海堤可以有效缓解交通运力不足的压力,但是随着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深入,筑堤不利于水体交换,海域淤积、水体污染的弊端日益显现。
厦门自1988年起陆续启动7座海堤开口工程,其中筼筜湖采用了开口建闸的方式。筼筜湖的西堤闸门根据潮汐变化,高潮时纳水,退潮时排水,以此实现水体的交换和循环。据悉,整治后,筼筜湖总库容达380万立方米,利用海水自然潮差的动力,每天可引入新鲜海水约130万立方米,水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岸线修复也是海湾综合治理的重要部分。经过整治,海湾岸线上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岸线重焕生机与活力。
“厦门生态修复关键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说,种植红树林需要充分考虑滩地高程,让红树林在退潮时树根可以呼吸到空气;同样也要避免在滩涂地上全部种上红树林,需要留出滩涂地供底栖生物生存,也为鸟类提供觅食空间,保持原生风貌与生物多样性。
同安湾西岸沙滩修复则考虑此处原有自然风貌便是天然沙滩,且海水盐度并不适合红树林生长,再结合亲水空间规划,“人工沙滩”成为同安湾西岸修复的首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海洋生态修复处处长林存炎说:“生态化海堤改造能够对海岸防护和生态功能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科研支撑,规划先行
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单位力量,“城市会客厅”建设也获得了强大的科研支撑。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余兴光研究员见证了厦门生态修复、海湾整治的过程。“西海域整治时,海洋三所进行了全面生态调查,摸清了西海域的岸线港口资源、水深条件、生物多样性特点,为政府决策和科学规划提供了依据。”余兴光说,海湾整治时,如何限制海上活动,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制定各项管控指标,都需要科研力量介入。
海洋学家洪华生介绍,1997年厦门市就出台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首个海洋功能区划,这是海洋空间规划在中国的最早实践。
近年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整合自然资源、发改、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的各类空间规划,形成“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北部生态屏障、守护厦门湾海域、构建连山通海的生态廊道,推进多个城镇组团跨岛发展。
科研支撑、规划先行,一路为厦门生态修复与海湾型城市发展保驾护航。如今,厦门山、海、城相融相通,形成了“山青、水绿、湾蓝、廊碧”高颜值的生态景观。
支部学习、时政教育,就用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更多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详情,尽在主页橱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