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大湾区不到0.6%的面积创造1/9的GDP!地均GDP就是个笑话

副省长:大湾区不到0.6%的面积创造1/9的GDP!地均GDP就是个笑话

00:00
05:57

根据财联社报道,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在某财经论坛上表示,“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必须承认的是大湾区绝对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区域性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大赞特赞,并且是全国各地区学习的榜样。不过,用土地面积作为衡量经济强大指标让我十分惊讶,误以为这是在十八世纪前的农业经济社会,何况还是从全国经济、人口最大省份的高级别官员嘴里说出来的。

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0.6%为5.76万平方公里;2023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26万亿元,1/9差不多是14万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大湾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够创造2.4亿元的GDP。

上海的国土面积是6341平方公里,不到全国总面积的0.07%,2023年的GDP是4.72万亿元,差不多是全国的1/27。0.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27的经济总量,显然更加炸裂。或者我们也可以用相同的计算方式得出上海每一平方公里国土创造的GDP,为7.4亿元,这个数字是大湾区的3倍以上。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上海的经济效率是大湾区的3倍呢?哪怕小编是上海人,也不会这么认为,因为用土地面积作为展示经济强弱的指标既不合理又不科学。

前几年,网上的营销号“发明”了地均GDP,即用城市的GDP总量除以土地面积来对城市经济能力进行排名,由此得出深圳的经济效率远高于北京、上海两大超一线城市,与广东省副省长在经济论坛上的讲话思路如出一辙。

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凡是正规的机构都不会统计“地均GDP”,因为都知道这个概念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比如,以2023年的GDP为依据,北京的“地均GDP”为2.7亿元/平方公里,只有上海的36%,难道3个北京的经济实力才勉强超过上海吗?我相信但凡逻辑正常的人也不会这么想。

我想,“发明地均GDP”的一定是深圳人或者特地在深圳开会演讲时提到这个神奇的概念,因为深圳的“地均GDP”非常夸张,2023年的数字是17.3亿元/平方公里,达到了上海的2.3倍、北京的6.4倍。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把上海和北京加在一起,经济能力依然比深圳差得远呢。

如果“地均GDP”能够大行其道的话,那么世界上几个有名的发达国家要“破防”了。比如,国内移民定居数量较多的澳大利亚、华人数量众多的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人均GDP可是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还要高的,属于公认的经济强国,可“地均GDP”低的可怜。

以加拿大为例,2023年GDP总量换算成人民币为15.2万亿元,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公里,“地均GDP”是152万元/平方公里,连北上深零头的零头都不到。

而中国的“地均GDP”是1313万元/平方公里,为加拿大的8.6倍。另外,穷得叮当响的印度的“地均GDP”达到了834万元/平方公里,是加拿大的5.5倍。

看到这里,如果您还是不觉得用土地面积来衡量经济强弱或者把“地均GDP”当作合适的经济指标的话,那么我遗憾地将您划入认知低下的人群里了。

为何“地均GDP”如此不合理呢?因为土地和人不同,每一位正常的人都会尽力创造的更多的财富以让物质生活过得更好,即便能力不足但思想上是希望能赚更多钱的,但并非每一寸土地都奔着这个目标去,很多土地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做经济效率最高的事情。

比如,上海有个崇明区,面积超过全上海的五分之一,GDP不到一百分之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崇明区不发展经济效率高的工商业,只搞低效率的绿色农业,如果在崇明区的土地上建各种工业园区,那么GDP将大幅上升,轻轻松松达到现在的3倍甚至5倍以上。只不过给崇明的定位是绿色农业,政策不让大搞工业。

北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加明显,要么是大片土地不适合发展经济,如山川环绕,要么是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数创造财富,导致“地均GDP”很低。

深圳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北京则是1.64万平方公里,如果以北京市中心为基点划出方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计算这部分面积对应的“地均GDP”,你会发现不比深圳低,可能更高。同样,把东莞、惠州、中山、汕尾划入深圳使其扩容至和北京差不多大小,深圳的“地均GDP”将断崖式下滑。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从不否认大湾区强大的经济实力、未来无限的潜力和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力,但作为高级别官员在介绍本地经济时可以更严谨些,比如用大湾区的人口数量作为衡量指标,显然更有说服力。切莫为了追求惊艳的数字而忽视客观规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