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二)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二)

00:00
05:34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二)
疏离生命的语言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来自圣经马太福音7:1 ,这两句让我想起在增广贤文里的那两句,“人人面前说人人,人人背后被人说”要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同时每个人也都可能在背后议论他人。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弱点,即人们往往难以避免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讨论。这种相互议论的现象在人性中普遍存在,反映了真实的人性。
但这里不是要讨论人性,而是要说我们在议论他人时总会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比如进行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这些都是评判形式。这些形式被作者称之为疏离生命的语言。为什么是疏离生命的语言呢?因为我们用这些形式说话时,我们会陷入评判带来的是非对错的漩涡中,这时我们只关注好与坏,正常与不正常,聪明还是愚昧等。我们用这种方式说话,主观上都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而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恰恰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就算他人遵从了,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而非发自内心。这样会让对方心存怨恨,也会导致对我们不再友善,所以更不可能心怀善意的回应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所以引发了对方的防卫和抗拒。因此,这是疏离生命的语言。
还有,除了我们会用比较的语言,我们本身也喜欢去做比较,这也是疏离生命的,因为做比较就会切断对人对己的善意。作者丹.格林伯格在《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一书中写到,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凄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比较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
还有推卸责任,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想法,情感或行为负责任,若没有意识到这点,也会疏离生命。为什么要推卸责任,是害怕担责,所以我们会把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疏离生命的语言还有喜欢用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还有奖惩思维。用要求的方式带有强迫性,不是发自本人意愿,并且这也有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的人,做得好就该奖励,没有去做或做得不好就该惩罚,这样即便看起来是服从,但内心实则抗拒。
因为我们习惯于用疏离生命的语言来进行沟通,所以让我们和他人越来越远,也离自己的越来越远。
这部分还有一段话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原文如下:疏离生命的语言植根于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的性恶论,这一人性观强调人性本恶,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导来压制某些卑劣天性。但这样的教育时常让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存疑虑,于是我们早早地就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隔绝。 疏离生命的语言即源于等级制度或霸权社会 ,又反过来巩固它们。在这类社会中少数个体通过控制大部分人为自己牟利。对国王、沙皇贵族阶层来说,将臣民的心智模式训练成奴隶般顺从听话,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诸如“错误”“应该”“不得不”的语言是完美的工具。人们越是被教育用道德评判来区分对错、好坏,就越是习惯向外、向权威寻求判断的标准。一旦我们开始聆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便不再是好奴隶、好随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