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第26课
大乘百法明门论综述(26)
5、随烦恼
【论】(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略释】
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又称为枝末烦恼。根据它们作用力的强弱,二十种随烦恼分为大、中、小三类。小随烦恼的作用力虽然最弱,但它表现最明显,最容易发觉;大随烦恼的作用力最大,却是最难觉察。如果以波浪作比喻,根本烦恼是波,大中随烦恼是浪,小随烦恼是浪头。
列表如下:
┍小随烦恼——忿等十种,各别而起。无自体性
随烦恼┨中随烦恼——无惭、无愧,遍不善心。有自体性
┖大随烦恼——掉举等八,遍诸染心
小随烦恼:包括忿、恨、恼、害、嫉、覆、诳、谄、骄、悭十种。此十烦恼只是个别而起,不同时发生,行相最粗猛,只与意识相应,活动范围小,局限于某些境界,并不时时生起,故称小随烦恼。它们都以贪、嗔、痴为体而分位假立,没有自体,在程度及表现形式上与本惑有所不同。
中随烦恼:共两种:无惭、无愧。这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不善心,与前六识相应,故称为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昏沉、掉举、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这八种烦恼遍于一切染污心,而展转与小随烦恼、中随烦恼俱生,与前七转识相应,故称大随烦恼。
(1)小随烦恼
①忿:《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此即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忿相用故。”即对现前的逆境,在情绪上表现出极度的不悦、不满、愤怒,从而产生对人或物的泄愤行为。忿以嗔为体,无自体性,就是说,忿是嗔的一种表现。现代用语所说的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就是指这个“忿”。愤怒发起的时候有一种燃烧和紧绷的特质,所以既情绪激动又有力量,但其后果是负面的,往往是 “火烧功德林”,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其表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形,会有许多面貌和伪装,或者以指责、批评、敌意的形式出现,或者生起害怕与无聊的感受(愤怒的深层转化)。
其业用为:一、能障不忿,二、会令人执持杖器、刀、棍而与人打斗。因为忿怒的人,大都会发起暴恶的身业、语业,以发泄他的怒气。因为忿是大怒、大暴恶,动不动就要行使暴力,动手动脚。在这种情况下,是失去理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说,不计后果。忿心较重的人,脾气暴躁。
②恨:《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恨相用故。”即当忿所导致的暴恶行为结束之后,将怨毒的情绪埋藏在内心,来回倒腾,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仍怀念旧恶,不肯舍弃,口虽不言,而暗结仇怨,暗中气愤,叫作恨,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忿的阶段,也许道个歉可以了事,但是结怨为恨,就不是三言两语简简单单可以化解。怨恨凝结之后,身心热恼,这是其业用。
豪爽粗犷的人怀恨心少,忿怒过后就没事了;城府深的人,忿心起时不露声色,但怀恨在心,机缘成熟时就会报仇。有些嗔恨心重的,可以怀恨一辈子,自然也就会延续到下一世。比如有某种人,现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会越想越恨。又比如家庭中,两口子难免有口角发生,如果双方心胸都不开阔,就很容易积怨在心,一吵架就喜欢旧事重提,什么垃圾都翻出来了。这样结怨越积越重,最后就没法生活在一起了。
有些人心理比较封闭,又比较敏感,如果长期积累这种怨恨的情绪,就会得抑郁症,严重的精神就失常了。因为把不良因素封闭、压抑在心中,人就会陷于负面的独影境当中,也像是聚毒药于心,然后不断酝酿、发酵,最后毒性暴发,人就受不了了,那种力量太强,心再也掌控不住,就失常了,或者说,他落进了自己营造的独影境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心病应当以心药来治。对于抑郁症,一是要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氛围,关怀他的生活;二是要有他愿意亲近的人来打开他的心灵,与他沟通;三是要给他一个所缘的目标,比如教他读经、念佛号等,这样逐渐能够把他从负面的独影境当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接着要转换他原有的观念,使他建立起正确的心态,并增强其心力。
怨与恨常常连用——怨恨。如果分个轻重,怨是不满、责怪,藏得比较浅,往往会在面目上表现出来,叫做怨气,比恨稍轻。如果死的时候“一口怨气嗯不下去”,就会成为疠鬼,或者僵尸。
恨心所无自己的体性,也是以嗔为体。其业用为:一、能障不恨;二、令人恒常心生热恼,即是以“结冤为性”,使内心燃烧起仇恨的烈火,从而耿耿于怀,陷入热恼之中。
③恼:《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恼相用故。”即由于先前对某人有忿恨凝结,追忆过去的情形,触及现前的违缘,而身心烦躁恼热,于是兴起暴烈、凶狠之心,以喧嚣粗暴言行侵扰他人,或疾言厉色怒骂别人,令他人也苦恼。
恼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碍不恼,二、多发凶恶粗鄙之言刺伤他人,好像马蜂毒蝎蜇人一样。这种情绪不仅伤害他人,也会像蛇蝎一般啃噬着自己的心灵,使内心变得伤痕累累。
④害:损害、伤害、杀害。《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即因为缺少悲悯同情之心,常以打、杀、恐吓等手段侵犯、损害众生。就像人们常说的:他对我不仁,我就对他不义。战争体现得最明显。
有忿怒而害心不重的人,不会打人,只是摔打东西,过了就好了。或者有的人,被人欺负,只是自己在心里气恼,而不害人,也不迁怒于物。这是有一定理性的人。而有害心的人,心肠毒辣、残酷,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由恼转为害。比如有些人,走在路上,见到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无缘无故都要去踢别人一脚,或者看见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这是没有恼恨,却有害心,缺乏慈悲心。害心重的人才会狠心做出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等丧尽天良的勾当。
害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害,二、能令人作出逼恼众生之事。因为有害人之心者,一定会逼迫恼乱他人。有时候,害心不随忿恨心生起,好像害心与嗔心可以没有关系,比如看见青蛙或者蜻蜓,要去伤害。其实,有害心的人,前世必定嗔心重,经常损害众生,从而形成了业习,结果遇到众生就要损害。所以害心也是以嗔心为体。
⑤嫉:嫉妒。《成唯识论》中说:“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所谓殉,就是沉溺于名利而不惜成为其牺牲品,即庄子所说的“危身弃生以殉物”——为追求名利,不惜舍上自已的生命。命都能舍,然而,却不能忍耐他人的成就、优胜、荣耀之事。轻一点的,也叫做吃醋,内心酸溜溜的。见到别人得到的东西自己没有,内心感到酸溜溜的;见到别人获得的东西比自已多,也感觉到酸溜溜的;甚至见到他人对别人好,而对自己没有那么好,也酸溜溜的。这样所产生的心理,就称为妒嫉。
嫉妒的表现很广泛,比如有些人嫉妒别人的名誉、地位、才学、仪表、财富等等。心眼小的女人会嫉妒别人比自己漂亮;或者作家长的,会嫉妒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能干;或者听到某人做事做得好而被人称赞,令他生起嫉妒。这种烦恼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没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嫉妒的心理。嫉妒心生起之后,心里往往会诅咒别人,心想:他出事才好,或者出什么意外。心里这样想才平衡。现在社会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仇富、仇官、仇名人。其实不管别人如何富、如何官、如何名人,你这个“仇”,就是嫉妒心的表现。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人,建了一幢漂亮的别墅。一个人从外面走过,欣赏了几眼,竖起大拇指说:“真漂亮。”一个人从外面走过,看了一眼,心想:“我一定要努力奋斗,将来也要跟他一样。”一个人从外面走过,心想:“恨不得一把火把它烧掉!”这就是嫉妒心理。
嫉心所的业用是:一、能障不嫉,二、常常令人忧郁愁闷、身心不安。
嫉妒心是一种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力、杀伤力的烦恼。由于嫉妒,往往会去整一个人、去伤害一个人,暗箭伤人。天魔见人修行,为何心生不快,而想破坏、阻挠,甚至置之于死地?就因为嫉妒。世间嫉妒心强的人,见他人有好事,不但不会为他人高兴、随喜,反而心生不悦,且暗中希望别人好运赶快过去,赶快倒霉,最好遭受挫折、失败,一蹶不振。就是看不得人家比他好,不乐见别人有好事。这种心态就与魔心相应,是修道的大障碍!所以,修行者务必要除去嫉妒心,纤毫不可存留,不然只会退步!因为心里不平衡,起烦恼,杀伤的首先是自己。
反之,应该起随喜心,随他人某方面功德成就而欣喜,这才与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的慈悲心相应。菩萨就是想大家好,大家都能离苦得乐,都能解脱;而嫉妒,别人好了,自己却不高兴,不是相反了吗?菩萨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喜,就是因众生快乐而快乐,这是菩萨心态。普贤十大愿中有一个“随喜功德”,随喜他人所做的一切功德。你所随喜的对象、所随喜的事越大,你的功德也越大,就像你所诽谤的人越优秀,你的罪过就越大一样。如果一个人持戒清净,你去诽谤他,你造的业就很重。如果一个人证得了圣道、圣果,你去无理指责他,那么你就造了很重的恶业。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嫉妒、因为嗔恨、因为傲慢而指责别人,而应该多点随喜,随喜他人的成就、随喜他人的功德。这种随喜功德也是我们随手可得的,别人修得好,别人做得好,我们感到欢喜,把心念一转,这种功德就赚来了。
心胸越是开阔的人,嫉妒心就越轻,就越是与无我相应,自然进步就越快。而心眼小的人,嫉妒心就强。
以上五个都是以嗔为体,但又各有特点:忿是有境界当前,遇到不如意的境而起嗔心,行为激烈、刚猛、暴动,而有时只对物泄愤,但只是一时的,不持久;恨是忿怒过后而怀怨不舍,埋藏在心里,持续长久;恼是在忿和恨的前提上,追忆往事,懊恼于心,情绪在心里发酵,于是侵扰恼乱他人;害是直接侵害对方,即使没有仇恨之心现前;嫉是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越,而暗自起嗔心。作为修行人,如果还经常有嗔心生起的话,他的道行是不足的。
对治嗔心可以用这五种方法:一是以惭愧心反观自我:正因为自己内心有污垢,心眼小,才会生起嗔心;二是因果观:是因为有前因,才会与别人产生矛盾,而生起嗔心,如果以嗔对嗔,只会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三是慈悲观:观众生不明因果而造恶业,因造恶业而将陷入恶道轮回,所以不再起嗔心对待众生。四是梦幻观及空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生命中的所有是非恩怨得失等等都是过眼云烟,想抓也抓不到,统统无所得,计较过来计较过去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找烦恼、背包袱。过去就过去了,一刀两断!好了,轻松上阵,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历史的人,所迎来的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五是坐下来静观这种情结,反观自己内心的感受,身体的感觉,不回避、不设防、不阻抗、不评价……看着就看着。这样,那种情结就会烟消云散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身体不配合你——因心理问题而构成的生理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须要通过长时期的闻思修来调整。二是习性不太情愿配合,这也须要时间来逐渐转变。同时也要知道,嗔心一起,自身必然会分泌毒素,结果自己毒害自己,难受,头痛、心痛、失眠,吃不香、睡不安等等。要这样来想,心理就慢慢调整过来了。只有彻底无嗔了,就不再有忧愁、苦恼等负面情绪生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