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朋友们,这里是专辑:《您所不知道的文成公主》,我是金刚师红。
之前的课程,我们介绍了文成公主是中国汉传密宗认定的大圣宝。而且对中国汉传密宗有了粗概的了解。
在中国汉传密宗的口传教法中,因为对传承内圣密大圣宝的历史记录,代代口传教言,所以文成公主的形象具体而生动,其性情、素养、家庭、发心、修证、成就……以及松赞干布之所以是观世音佛、佛法如何来到雪域吐蕃利乐众生……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时,松赞干布再次派藏地最有智慧的大相禄东赞来到大唐向唐太宗求亲,唐太宗确定的和亲人选,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她是谁的女儿呢?是唐太宗的堂兄弟、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是个识大体的姑娘,而且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她接到诏命后,接见了禄东赞,并详细询问了吐蕃的风土人情以及气候、物产。然后,她在唐太宗的帮助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行装中准备好芜菁、谷子等吐蕃缺少的植物种子,以及佛经、儒家诗集、史书、农业、医学、历法与工技等大量书籍。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一切准备就绪,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带上连绵的车队,向吐蕃行进。
但是在汉传密宗的口传历史中,还揭晓了一个人们不知道的秘密,就是:文成公主还肩负着一个唐太宗赋予的使命:
唐太宗希望通过佛法文化交流,来改变吐蕃民族的悍勇好战,达成唐蕃和平。这也是文成公主的父亲——中国汉传密宗的祖师--李道宗,和李世民秘密的契约,认为可以利用宗教这个手段,降伏强悍的松赞干布。
这个历史使命就交给文成公主来完成。
这就是中国汉传密宗口述历史中,关于文成公主,很关键的一个历史揭密。
但是这样的秘密,可以说讲的虽然是佛教历史,但也就是皇家秘史吧,汉传密宗怎么会知道的呢?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江夏王李道宗、还有文成公主,本身就有佛教信仰,而且也是中国汉传密宗的信仰。
那就奇怪了对吧?唐朝李唐王朝,国姓是李,祖先一直上溯到道家的开山祖师老子李耳,不是信仰道家吗?
其实在大唐的统治政策来看,尽管儒释道三家的地位有时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上一讲我们讲到的会昌法难,之所以发生的其中一个诱因,就是当时道教对佛教的打击。但是总体而言,唐朝是对儒释道三教都给予空间,都给予平等发展的机会。
比如孝文化,在唐朝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并演变成为治国方针:《孝经》是学子的必修经典,《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就有58条,据统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孝也成为官员选拔和奖励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因为《孝经》里不仅讲孝顺父母,也讲效忠国家,甚至政治管理,所以甚至成为李渊教育皇家后代的教材,并下《旌表孝友诏》号召天下:“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莫尚于兹”;唐太宗也诏命李沅、杜镐纂《孝经正义》,点明要太学士们用《孝经》教育皇嗣;延续到后来,唐玄宗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李渊升帝位数年以后,李唐皇室为了对抗世家大族,把血统上溯道家先祖老子李耳,自然,道家是要尊奉的。当然,强调孝的儒家也很重要。而从《孝经》就可以看到,这里讲的孝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只针对自己父母的小孝,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孝,要孝及天下,所以才会讲到忠君爱国、政治管理,而这一点来说,佛教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报师长恩,孝及生生世世的父母众生,是到达了孝的极至,所以,李唐皇室当然也是尊奉佛教的。
所以曾经在大唐皇宫里,有过三教谁先谁后的辩论,有一次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主持的,辩论结果就是三教平等。
但是三教平等,再平等,有时也不得不有个先后啊,比如上朝的时候站个队,到底是和尚在前还是道士在前呢?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到了凡俗的世界,这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指向标一样,让人妄念纷飞,所以这历来都会是一个容易产生争议的事,甚至成为灭佛的直接导火线。
所以,在三教都受到尊重的大框架之下,佛道谁为先的问题上,李世民曾经下诏:“老子李姓,是朕之祖。名位称号宜在佛先”。
这个诏令一度引发佛教界激烈反对,但是唐太宗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其实作为一个皇帝,因为从统治大局考量,出于政治平衡的目的,个人信仰和所出政令,并不一定就是完全一致的。唐太宗到底信什么,我们还是要剔除最表层的政治表达,从一些细节去看他的真实。
唐太宗自小就经历了一些佛教感应。比如小时候患病,靠求佛祈福才痊愈的;据说在身为秦王讨伐窦建德时,曾经在夜雨中看见观音菩萨“金身毕露”,当即“拜首顿瞻”,并禀告高祖,在荥阳广武山建立观音寺。所以,他即位以后,贞观三年,下令在自己征战过的七个战场设立佛寺,还下令为自己亲手所杀之人,“前后之数将近一千,皆为建斋行道,竭诚礼忏;朕之所服衣物并充檀舍。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而且,为了给他的父母、妻子、儿女祈福,做过不少佛事,单单贞观十年,就为长孙皇后祈福祛病恢复了392座寺院。贞观十五年为他的母亲祈福时,“发愿文”是他以“皇帝菩萨戒弟子”的身份亲自写下的,自言:“惟以丹诚归依三宝,谨于弘福道场奉施斋供,并施净财以充檀舍,用其功德奉为先灵。”
根据一些史籍所统计出的数字,他所做的众多宗教祈福活动中间,其中有三次是跟道家相关的建道观、塑像、安置道士,其它全部都是佛教佛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贞观十五年太宗到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时,当时的寺主道懿就说到这个“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居释氏先”的问题,唐太宗回答,“佛老尊卑通人自鉴,岂一时在上即以为胜。朕宗自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佥向释门。往日所在战场皆立佛寺,太原旧第亦以奉佛,初未尝创立道观。存心若此卿等应知。”意思就是一时的尊卑排序并不能我心中的信仰,我是因为要示范孝道,所以以道为先,但我的所有行为不是证明了我是奉佛的吗?我真实的心是如此,你们应该知道啊!
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唐朝到底是奉道还是尊佛的问题,素有讨论,其实唐太宗这句话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尤其是我们看唐太宗对自己和自己至亲之人去世以后的安排,更是可以确定他的信仰。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再见。
佛教的孝是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真是一种超越啊,要孝及生生世世的父母众生,这是一种不一般的大爱呀!
原来江夏王李道宗不仅是文成公主的父亲,而且正是中国汉传密宗的祖师。文成公主和亲肩负了唐太宗赋予的历史使命,通过佛法文化交流来改变吐蕃民族,达成唐蕃和平。课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别的地方听不到的,口传历史真的太重要了,还原了历史真实。
建议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强力推孝现在的小孩对家长太会大呼小叫了,对父母做不到和颜悦色,直接违背孝理念
我第一次听人家这样讲佛教的孝本来这都是被攻击的点,但是这样分析一下,也觉得确实有道理
哈哈,原来如此,文成公主和亲的真实用意是要通过佛法的文化交流,降伏松赞干布,实现唐蕃和平。这种不用损兵折将就可以实现统一的佛教智慧确实不同凡响,佛法的力量真的很强大,令人赞叹!
每一期的内容信息多还说的有趣
唐太宗信佛的细节,有史料考证
闻所未闻!非常值得听听!对历史的解释才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感觉信道教是李家家国天下需要,信佛是精神和信仰追求。原来文成公主肩负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唐蕃之间确实因为她的和亲有了几十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带过去的汉传佛教的慈悲、智慧、和谐、团结的思想对藏地的影响还是深远的,一个人一辈子能为众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真是不虚此生,赞叹啊……
唐太宗倾情表白,这个课挖掘了很多别人没注意到的历史细节,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