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福利篇】澄清误会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

【赠送福利篇】澄清误会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

00:00
05:45

澄清误会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

周瑜临终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责任通通推在诸葛亮身上。

我们一向认为人死为大,对这句话当然非常重视。周瑜病故,诸葛亮十分悲伤,这不是做假,也不是装的。

诸葛亮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他觉得周瑜这么好的人才,正是自己要争取合作的对象,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真的很可惜。

诸葛亮不顾众人劝阻,坚持一定要过江吊唁周瑜。

首先,如果诸葛亮不去吊唁周瑜,就表示周瑜真的是被他气死的,以后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去,这样才能够化解大家对他的误会。

第二,如果诸葛亮这次不去,以后跟东吴的人还怎么联系,怎么来往呢?失去东吴的支持与配合,他的整个计划就无法实施了。现在周瑜死了,诸葛亮连去吊祭都不去,那无异于宣布孙、刘两家关系决裂。

第三,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去,是因为他知道鲁肃会接任都督,自己的安全是有保障的。考虑这些因素,确保万无一失之后,诸葛亮这才坚持要去,并非连命都不要了。

因此,就算鲁肃请诸葛瑾劝阻诸葛亮吊丧,诸葛亮也不会听。此时他当然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

想澄清大家对他的误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来表示,而不是口头宣誓。因为不管他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别人是不会相信的,但亲自去就不一样了,大家亲眼所见,才相信他确实有诚意。

当然,让诸葛瑾劝阻诸葛亮过江,也是鲁肃的一番好意,因为他们是兄弟。

但站在诸葛亮的立场,越是他的哥哥来劝,他越是不能听,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安全更有保障了。如果是别人来,诸葛亮会怀疑这是什么用意?

现在是自己的哥哥来劝,就表示鲁肃会全力保障他的安全,因此诸葛亮更加坚定了过江吊丧的决心。

在东吴方面,老将纷纷表示要杀诸葛亮祭奠周瑜,诸葛亮不怕吗?其实诸葛亮既不是不怕,也不是怕,这与怕不怕没有关系。

我们经常陷入绝对的二分法,而诸葛亮是利用整体思维,知道如何才能将怕变成不怕,不怕当中又有怕,两边都兼顾到。

当然诸葛亮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因此事先就想好了如何一步步去化解,否则一定会措手不及。

诸葛亮能用周详的计划,将怕变成不用怕,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老将程普决定先斩后奏,杀掉诸葛亮,来祭周瑜。当初周瑜当都督的时候,程普故意冒犯,而周瑜假装不知,放他一马,给他相当的尊重,程普一直铭记于心,因此他对诸葛亮格外不能容忍,一定要杀了诸葛亮为周瑜报仇。

可鲁肃对诸葛亮的观感却跟程普完全不一样,他知道诸葛亮并没有恶意。

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程普比较忠心,而鲁肃却两面讨好,因为鲁肃跟程普的处境不同,跟诸葛亮的接触面也不同,所以感受才会大不相同。

鲁肃深知,周瑜之死不能怪诸葛亮,反而是周瑜应该检讨。当然,鲁肃不能公开这样说,他只能自己另想办法。

诸葛亮到柴桑吊丧的时候,人未到而声音先到,这是最好的办法,是经过事先考虑的。

当他的声音传过来的时候,大家起初还很生气,但越听越觉得诸葛亮很真诚,越听越觉得他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大家后来被感染得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就说明大家从心里已经打算接受他了,从而化解了仇恨,这时候再出现,不是很安全吗?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想到,不要以为你亲自到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有时候可以利用光和声音来布置一种情境帮我们安全地解决问题。

这一次诸葛亮做得非常好,他先发出声音告诉大家他来了,正当大家很紧张地准备要对付他时,他一路哭着进来。

大家虽然不会因此而彻底扭转对他的仇视,但最起码可以先稳定情绪让大家觉得是误解自己了,也让鲁肃有帮忙的时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