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有历史久远的古代建筑?专家在武侯祠现场解惑

为什么少有历史久远的古代建筑?专家在武侯祠现场解惑

00:00
04:14

“英雄风流 华彩绚曜——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精选展”日前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美术馆开展,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蜀道文化的多元魅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以蜀道上的古建筑为主题,推出了“三国匠造所之巍然栋梁”主题社教活动。

8月23日上午,首场活动特邀专家四川大学副教授王钊带领观众走进武侯祠,循着中轴线一路详解这片汇聚了中国西南传统古建诸多特色的建筑群落。

据介绍,“英雄风流 华彩绚曜——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精选展”以图片为主,精选蜀道上40余处重要点位,结合当代国内知名画家姚叶红、钟士敏、陈荣等的专题画作,为观众“定制”了一段蜀道上底蕴厚重、意味悠长的三国文化品鉴之旅。

“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精选展”现场

建筑亦是蜀道上各处三国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柏森森的成都武侯祠到万夫莫开的广元剑门关,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遗存星罗棋布,闪耀着历史人文的无限光辉。

参加本次活动的20组亲子家庭,跟着专家从汉昭烈庙到诸葛亮殿,不仅认识了抬梁式、穿斗式两大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学习了“栋梁之才”“大笔如椽”的文化内涵,更领略了川派古建的灵活多变,以及官式古建的庄严肃穆。

“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精选展”现场

王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武侯祠的古建筑集合了西南古建的诸多特色。虽然整体采用了明清时期北方官式建筑的风格,有南北纵贯的中轴线,但与北方典型的官式建筑又有所区别。

“四川工匠常在固定瓦片的钉子上面加以自己的巧思与装饰,比如诸葛亮祠堂屋顶上的装饰构件是一组人物形象,这在别处是很少见的。”王钊说,“古代常见对瓦钉的装饰,就是盖个小帽子、做些小兽这种。”

此外,与很多人熟悉的“斗拱”结构不同,四川地区的许多房屋立柱与横梁之间,用的是更加简便易行的“撑拱”——上端支托在屋檐的挑檐檩下,下端支撑在立柱上,一些外形粗壮、精雕细琢的撑拱,还被形象地叫做“牛腿”。

王钊说,这种追求环保与实用的做法,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理念,“我们用木结构建造房屋的一个原因也是这样更快。所以明代修紫禁城只用了18年,而西班牙圣家堂已经修了一百多年。这就是理念不同而已,各有利弊。”

他还跟观众们特别讲到一点:为什么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古建筑越难有年代久远的结构存世至今?“越是繁华,兵荒马乱的时候就越容易受到破坏。”王钊说,“而且古人没有我们现代这种追求‘修旧如旧’的概念。前朝遗留的老房子,多半都是拆了重建。就算只是修葺,修葺的同时也意味着更新,建筑结构的年代自然就越来越晚近。”

手作“武侯祠过厅”模型现场

参观讲解结束后,大家来到武侯书院,现场搭建为本次活动特别定制的武侯祠过厅古建筑木模型:孩子们参照图纸上的营造工序,将台明、柱梁、卷棚顶等积木零件一一拼接架构,组装出一个个微观“武侯祠过厅”,在享受动手乐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文化与技艺的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