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故事里,梁山大军已经杀向方腊大本营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乌龙岭了。方腊已经失去了辗转腾挪的空间。就算方腊军打赢梁山十次,只要人家赢回来一次,方腊也是覆灭的下场。
农民起义,想改朝换代太难了!
纵观中国历史,自从大泽乡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农民起义屡见不鲜,草根对朝廷的抗争写满了一整部通史。然而,真的开局一个碗,从底层崛起,建立一个大王朝的,似乎也只有朱元璋一人了吧!
其他出身下层的,刘邦好歹是个亭长,属于国家公务员;赵匡胤和五代那几个军头差不多,都是下层军官出身,也没穷到当和尚。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农民起义改朝换代难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农民为什么要起义?
那都是因为过不下去了,为了口吃的,把脑袋拴在裤腰上跟朝廷干。可要是打下来一块地盘,他就得要想想,继续这么打下去、有什么好处?接着打仗,没准就像张献忠似的,出门看敌人的营盘,结果被一箭给射死了。不值当啊!所以,要不然就选择像宋江那样投降招安,要不然就跟方腊似的,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挪窝,好好享受一把荣华富贵,死了也值得。
所以,要想真正成就大事,就必须战胜“小富即安”的性格缺陷。有的时候,这还不是自己能搞定的事情,得看天时。朱元璋为什么咬着牙,也要去一统天下?就是因为汉人需要从蒙元的统治下崛起。这个历史重任,让他不能仅仅满足当一个军阀。
第二个问题,是流动作战,还是建立根据地?
是打是走,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流动作战,利用朝廷各个州府之间互不统属的机会,专门去找薄弱的地带。打下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转战千里,能调动得围剿大军顾头不顾尾,自然是畅快无比。但是,这种流寇似的作战永远建立不起来自己的根据地,哪个地方的老百姓看你都是土匪来了!这样建立起来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一旦挫败就是分崩离析。唐朝末年的黄巢,可谓是转战了半个中国,甚至连大唐的都城长安都打了下来,可到最后一样是兵败身死。
要是换个选择,在家里蹲窝呢?那不就跟方腊一样了吗?以一地之力,对抗整个国家的机器,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所以,既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又得外线作战。这个布局天下的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不用说那些昨天还种地、今天就打天下的草根起义军,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将也有玩脱的时候。吴三桂打康熙、太平天国北伐、石达开西征,不都是输在了外线作战上了么?
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农民起义一开始是掌握不了的。除非他们能请动像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大师,给他们制定一份专属的《隆中对》。可问题是,诸葛亮凭什么给他们出谋划策?人家到哪里不是座上嘉宾?只有他选择人家,没有人家选择他的份。所以,能给农民起义当军师的,要不然是像朱武这样山寨自家培养出的参谋,要不然是像李自成麾下牛金星那样功名无望的底层读书人。
最后第三个问题,如何容纳各方势力,成为统一战线,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体系?
占领地盘是要产出的,如果不能产出,那就是负收益。农民起义往往没有自己的经济人才,只能依靠原有的官员体系。可问题是原来的官员体系如果健康廉洁,他们会搞起义么?不会呀!如果不用他们,全靠自己培养,时间也来不及!所以,两把菜刀砍天下,但是不能两把菜刀治天下。
农民起义一开始只有农民,然而天下由“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组成,只靠农民是运行不了这个国家的。所以,起家之后,必然要让出一些到手的利益,吸引其他阶层加入,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这样,整个势力才能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对于旧有势力,不能全盘接受,必须拉一派、打一派,扶植不得志的,打击罪大恶极的,经过鉴别、考验、试用,才能到达信任的层次。如何化敌为我,成为有着共同目标的自己人,考验着起义者的政治智慧。
朱元璋能够成为几千年农民起义难得成功的代表人物,靠的不仅仅是徐达、常遇春的武力,刘伯温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也是重要的原因。出身农民,却培养出了全局视野,才最终让朱元璋得以升华,建立起了一个绵延两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
小贴士:本回故事里前来颁旨劳军的副都督刘光世在真实历史上可不是公费旅游,他是平定方腊的真正主力,而领军指挥的则是下一回要来的童贯。不过既然小说写的是《水浒传》,那刘大都督只能靠边站,成了个吃瓜群众。
还有个湖南韶山的农民也改朝换代了
我是好好妈妈 回复 @奇貨可居: 毛主席是农民出生但不是务农为生,但他有思想有文化有见识
两天没更新了
啥时候发三国的发刊词啊
听友377983732 回复 @听友377983732: 催更,断了两天了
我记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升提出的。
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友善评论加2分
梁山好汉死心塌地跟宋江不是没有原因,宋江确实义气
朱元璋老丈人了解下 再说
👍
高筑墙,广积粱,缓称王是刘伯温提出的?别瞎说
听友408510596 回复 @鼓山必杀: 朱升提出来的,小便也是胡扯,老张拿着念念,忽悠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