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国砸了数万亿的世纪防线,被中国两杆子打掉了

深度|美国砸了数万亿的世纪防线,被中国两杆子打掉了

00:00
11:36

美国战略核威慑的重心正式转向中国了!根据纽约时报8月20日的披露,美国总统拜登今年3月批准了一项高度机密的核战略计划,首次将美国的威慑战略重心转向所谓中国扩展核武库带来的威胁。

文章称,促成白宫做出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中国核武库的扩张,五角大楼在去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中方的核弹头库存规模从2020年至2023年翻倍超过五百枚,到2025年将扩大到1500枚,其规模和多样性足以与美国和俄罗斯相媲美。

另一个是核武反美联盟可能成为现实,报告声称,有鉴于中国、俄罗斯、朝鲜以及伊朗共同的反美诉求,美国核战略安全态势或面临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局面,即主要对手通过协调核威慑以战胜美国的核武库。

然而,所谓中国核力量扩展以及潜在的核武联盟,不过是美国在全球去核化背景下为自身核扩张寻找借口罢了。

而美国之所以扩核需求如此迫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盾被撕碎了!

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在马绍尔群岛进行多弹头分离测试

冷战中后期,面对苏联强悍如斯的洲际弹道导弹群,美国航空航天系统犯了与法国相同的错误,当年法国试图通过在法德边境上构筑号称人类史防御力爆表的马奇诺防线一劳永逸的解决德国陆基的威胁,而美国也试图通过在海陆空天构筑一道多梯度的反导防御网一劳永逸解决苏联导弹的威胁。

但事实证明,从来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盾。

德军可以走阿登高地绕过马奇诺防线奇袭法国,中俄同样可以研发新的导弹技术绕过反导版的马奇诺防线奇袭美国。而高超音速导弹,就是绕过反导版马奇诺防线的新技术。

当前的反导系统是建立在反弹道导弹的基础之上的,反弹道导弹的防空系统根据弹道导弹的飞行区域分为三个阶段:导弹在敌国本土刚起飞时的助推反导,弹头飞离大气层外的中段反导,以及弹头再入大气层后到落地爆炸前的末端反导。

虽然弹道导弹的速度极快,但仍然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使得拦截并不困难。

首先是红外特征的问题:导弹从本土刚起飞时火箭发动机处于全速运转的阶段,这时发动机尾焰在高温燃烧下产生的红外特征异常明显,飘在太空的战略预警卫星瞬间就能发现,基本能做到发射即发现,发现即追踪。

另一方面,弹道导弹的运动高度极高,动辄上百公里起步,无法充分利用地球曲率的有利因素降低曝光率,所以,即使部署在太空的战略预警卫星无法追踪到弹头的红外信号后,海面和地面的雷达也能立马接棒追踪,减少侦察空白期,基本做到全程发现全程跟踪。

其次是弹道相对固定:传统弹道导弹在离开大气层后,火箭就会与弹头分离,此时弹头是没有任何动力源的,只能按照固定的抛物线飞行,而当代先进的计算机完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精准分析出弹头的飞行轨迹和目标,然后从容地组织拦截。

也就是说,当代的反导体系,是建立在天基战略预警卫星与海基陆基雷达对弹头红外特征的全程追踪和弹道固定的基础上,而高超音导弹的技术路线把这几个关键点全都推翻了。

大家看下面这幅图,不同的颜色线代表的是不同导弹的弹道轨迹:浅蓝色为传统弹道导弹的弹道,紫色为机动再入载具的弹道,黄色为在轨轰炸系统的弹道,红色为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弹道,绿色为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弹道。

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由地面发射器发射,飞至大气层边缘,滑翔体与火箭助推器分离,在卫星和惯性导航系统引导下高速滑行,从目标正上方俯冲攻击。由于动力来源是火箭发动机,发射时尾焰产生的红外特征自然能被天基战略预警卫星发现。

但问题是,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还没有飞到传统弹道导弹的中段,弹头就与火箭分离了,此时弹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特征,要大大低于火箭发动机的尾焰,战略预警卫星难以继续侦察。

那部署在地面和海面的雷达呢?

发现是能够发现,但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飞行高度在40~100km之间,相对弹道导弹更加贴近地面,这就要考虑到地球曲率的影响了。

地球是个球状体,其表面呈弧形并非笔直的直线,但雷达发射出去的电磁波呈直线传播,所以,当波段越过直线进入弧线范围后就探测不到了,只有等到目标进入直线的直视视角才能探测。

大家看下面这幅图:站在太空的视角看,高超音速滑翔除了发射段,其余飞行轨迹几乎全程贴近地球表面,其远低于弹道导弹的飞行高度,充分利用了地球曲率不利于地表雷达侦察的因素,大大缩短了敌方的侦察窗口。而在反导体系中,战略反导的窗口时间和技术同等重要,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发现的时间越晚,拦截失败的概率越高。

运动轨迹的不可预判性又是反导的另一个难点。

下图是传统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弹道轨迹对比,蓝色线为传统弹道导弹,弹道呈固定的抛物线;黄色为高超的弹道。

我们可以清晰看,后者的弹头在大气层内横向机动的范围,近则数十公里,远则数百公里,弹道飘忽不定,压根不是依赖对固定弹道分析,再进行拦截的传统反导手段能把握得住的。

技术难度更上一层楼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更难对付了。

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动力源仍然依赖火箭发动机,其短板除了发射时红外特征非常明显之外,还需要携带比燃料多出十数倍的氧化剂才能使其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既增加了载荷,又缺乏更大的动力。

高巡的动力源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不需要携带液氧,而是利用在飞行过程中吸入空气中的氧气进行燃烧,与传统火箭发动机相比,可有效减轻火箭重量,大幅提升其推重比。

在反侦察和拦截方面,高巡因为不用携带氧化剂减少了飞行器的体积,而体积越小,与空气摩擦后产生的红外特征自然就越少。同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原材料是空气中取之不竭的氧气,这使得高巡在全程保持高速的同时,还能做各种高强度的机动。即便敌人的侦察系统有幸发现了它的轨迹,也不具备有效的拦截手段,毕竟没有固定的弹道和目标判断。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巡体积小,无固定发射场所,飞机、战舰、传统导弹发射车甚至是潜艇,都能发射。

对于高超音速武器突破反导版马奇诺防线带来的恐惧,只是白宫调整对华核战略的原因之一。而美国政治学者弗拉维还提到了一个关键性因素,三年前我们试射可环绕地球一圈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导致美国加速调整对华打交道的方针,其中之一便是扩核。

时间线回到三年前:2021年,10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称,中国在八月份试射了一枚可搭载核弹的高超音速武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枚飞行器在飞向目标之前,先在近地轨道空间进行环绕地球飞行,随后再重返大气层进行高超音速滑向,最终战斗部落在距离标靶30km处!

这条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整个西方安全界的震动,具有美军背景的专家在金融时报上指出:中国实验的装备从理论上确实可以对现有的一切反导和预警体系有极强突防效果,这将直接改写美国维系了近半个世纪的大国战略平衡。

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大国战略平衡,是建立在核平即和平的互相威慑的基础上。

但美方认为,中国经过这次测试,初步具备了突破美国反导体系的能力,而美国并没有同等的制衡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爆发核大战,前者的核武器能够轻松落在北美大陆上,但美国的核武器却未必能落在东亚大陆。

因此,当核威慑不再对等时,依赖核平即和平的大国战略平衡,也就被打破了。

有必要指出,金融时报的这条新闻,多少有点炒作的意思,其目的在于通过塑造中国大搞太空军事化的舆论氛围,为美国自己发展具有轨道攻击能力的武器装备解绑!把中国的全球打击威力渲染得越强大,战略颠覆作用渲染得越恐怖,美国将太空全面军事化的“正当性”和“防御性”就越充分。

还有一点就是为美国扩核寻找借口。美国虽然不具备以降维打击的新技术突破传统反导体系的能力,但苏式饱和攻击却是很管用的万金油手段。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把反导系统和核弹头看作大坝和洪峰,那么洪峰冲破大坝防护的关键就是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冲向大坝的洪水流量越多,大坝垮塌的机率也就越大。因此,强化核弹头投掷数量和投掷销量,同样能够强化美国核武库的突防能力。

中国有句话说得很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么多年,美国一直是挥舞核大棒最用力的那个,前有杜鲁门威胁对志愿军使用原子弹,后有美国美国战略司令部理查德叫嚣存在对中俄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结果反倒被中国的技术优势一步步逼到当初苏联的境地。

所以,你别看拜登又是扩核,又是把核威慑重心转向中国,说穿了不就是在为美军缺位的高超武器找补吗?

纸老虎最大的特点,正是虎躯一震,菊花紧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反观中国,就算美国扩核闹得再凶,我们还是那句话: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不与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核威慑时的战略自信。

这种战略自信来源于,在高超音速武器等一系列先进反导技术的加持下,中国足以确保每一枚核弹头都能在敌人的领土上绽放出绚丽的蘑菇云。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核武器少就能轻视我们的战略打击能力,这不是一种傲慢,而是愚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