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非国家政府学院院长:“一定要讲好真实的中非故事”

对话南非国家政府学院院长:“一定要讲好真实的中非故事”

00:00
11:57

“中国品牌汽车在我的家乡南非的销售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人们对中国汽车质量有极大的信心,这样的故事需要被讲述。”南非国家政府学院院长布萨尼·恩卡韦尼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要讲好真实的中非故事,讲清楚中非关系是如何不断发展壮大的。这要求中非双方媒体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讲述中非故事。

8月21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非洲广播联盟主办。来自中国和4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府部门、媒体、智库及国际组织的500余名代表与会。

恩卡韦尼参与了平行分论坛“文明共兴:共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新境界”的讨论。发言结束后,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非间的贸易合作、人员往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需要被客观讲述出来,如果允许在故事的讲述中出现“真空”,难免有其他人会出来误导民众。讲故事是在赋予民众权力,也能体现决策的透明度。

谈及即将在下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恩卡韦尼表示对论坛中的报告抱有很大期待,非洲人民正在为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增长水平而努力,有这样一个平台,各国领导人可以就如何发展经济进行交流、分享和规划。

中非媒体要更有创造性地讲故事

新京报: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你如何看待专门举办媒体合作论坛的重要性?

恩卡韦尼:我认为扩大中非以及更广泛的“全球南方”国家民众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间的接触必须超越国与国之间会晤、超越政府官员间的对话、超越商业协议的签署以及超越学术研究的范畴,同样还需纳入媒体领域的沟通,而这正是媒体论坛所做的事情。

其重要性在于,他们都是讲故事的人。正是由他们讲述贸易的故事、跨文化交流的故事,书写非洲国家乃至“全球南方”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重要的是,记者或者媒体从业人员不仅仅报道事件,而是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以便民众了解国家之间是如何建立好关系,这样的关系反过来又如何对这些国家的民众产生影响。

如果只是召集媒体报道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并不能帮助民众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所以,我们期望媒体准确、客观地讲述故事,这样的论坛可以帮助这些讲故事的人与官员、学术界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进行更紧密、更有质量的互动。

新京报:在你看来,在国际舞台上,应该如何提升中非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以对世界展示真实的中非形象?

恩卡韦尼:“全球南方”国家间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必须优先考虑的是和平共处,必须合作,以加强贸易、发展经济,同时改变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属于“全球南方”中的强国之一,在分享大胆的发展理念方面承担着更多责任,中国也开辟了贸易走廊,使得“全球南方”国家都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除此之外,中国也有资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打开贸易和商业走廊。

所有这些都形成了“故事”,故事需要被客观讲述出来,它必须对公民的信息需求作出回应。这样人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要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价值何在,对他们自身经济的影响几何。如果我们允许在故事的讲述中出现“真空”,难免有其他人会出来讲故事,误导民众。即便没有人这样做,民众也会产生不信任和怀疑,因为他们从未被真正告知为什么要签署这些协议。讲故事是在赋予民众权力,也能体现决策的透明度。

新京报:正如你提到的,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外界开始出现许多毫无根据的误读甚至抹黑,此时中非双方应如何应对?

恩卡韦尼:的确,我也注意到有类似的情况。例如,个别中国民众在非洲与当地人发生一些口角冲突,结果会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新闻头条,被当作中国对非洲不友好的证据,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难道不是任何地方、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摩擦吗?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却有成千上万的故事被忽略。有大量非洲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许多人毕业后或留在中国,或返回非洲工作,他们的经历和贡献同样应该被讲述。

在过去四年里,中国品牌汽车在我的家乡南非的销售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购买一辆汽车并不是一件小事,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汽车质量有极大的信心,这些故事同样需要被讲述。我们一定要讲好真实的中非故事,讲清楚中非关系是如何不断发展壮大的。

在此情况下,这要求中非双方媒体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讲述中非故事,告知民众信息并赋予民众权力。其次,讲述故事时需要可靠的消息来源,民众也会从信息中受益。

再比如,中国政府在公共铁路系统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人们可以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间快速且方便地移动,农民也可以坐上快速列车将农产品带到市场上。高铁项目的公共价值被所有人理解、欣赏以及分享。我们也需要这样做,当谈到“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全球南方”实施时,这是保护这些项目不受误导、误读的办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非洲国家是自主作出选择、选定项目,他们并不是被迫的。这里的区别非常重要。一些非洲国家在预算和资金上挣扎,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援助方案都会规定附加条件。

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非洲国家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选择参与其中,合同条件也并非强制,而是可以协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技能重塑”的概念,非洲国家必须培养协商优势条件的能力,以便领导人作出符合当地社区最佳利益的高质量决定。

中非合作论坛与双方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新京报:论坛中同样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合作的展望,就你个人观察而言,这样的协同合作为中非合作带来了哪些机遇?

恩卡韦尼:“一带一路”倡议和《2063年议程》的相通之处在于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2063年议程》谈到非洲要拥有可用于商业和贸易的基础设施,这将让人员和货物更易流动,大陆相互联结。“一带一路”倡议中,这些基建不只是道路,更是贸易走廊、人类互动的走廊。就此来看,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都知道,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不仅仅是卡车、火车和货物运输,更重要的是,还有跨文化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再强调需要培养非洲领导人和非洲机构谈判合同的能力。以中国助力印度尼西亚建造高铁为例,许多印尼年轻人来到中国接受培训,现在他们是负责维护铁路的技术人员,这也是中国承包商获得建造铁路合同的条件之一。

非洲国家也可以这样做,这是互惠互利的事,基建项目不是建造完就结束了,它们必须得到后续维护,而这些工作将由当地人来完成。所以其中有很多机会进行“技术扩散”,指的是从其他国家获得技术和技能,根据正在实施的具体项目而扩散到另一个国家。

新京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走进了新的十年,下一个十年中,中非应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哪些领域的合作?

恩卡韦尼:我期待中非将做更多的高质量项目,做得更快、更多,有更多的社区参与和支持。我们将以更加深思熟虑的方式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工业化战略联系起来。中国总是讨论全面发展,非洲也应如此,在规划项目时也要做到全面规划。

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大的“技能转移池”,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一部分,非洲工程师需要在中国接受培训,和中国工程师并肩工作,这将极大改变这个项目的面貌。项目不仅是人们看到的一条道路或一条铁路,各方面都要整合起来,以一种更加综合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新京报:中非合作论坛即将在9月举行,你如何看待中非合作论坛的意义?对今年的活动有哪些期待?

恩卡韦尼: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不能仅把中非合作论坛看作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它是万隆会议延续的一部分。

中非合作论坛是代表合作与团结的万隆精神的延续,同时它进一步强化了万隆精神,各国间基于相互尊重彼此合作,无论国家大小。我个人对此深有感触,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当非洲小国领导人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中方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他们,我们所看到的图片影像都证明,他们和其他大国领导人一样被尊重相待,这是相互尊重的体现,也是中非合作论坛的精神所在。

其次,中非合作论坛的主题是发展,与政治、军事无关,以人为本。事实上,有许多项目都已经在实施之中,我对这次中非合作论坛的报告抱有很大期待,我想这可能会是一份执行报告,内容包括培训了多少人、建设了多少农业项目和水利工程、开办了多少工厂等。非洲人民正在为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增长水平而努力,有这样一个平台,各国领导人可以就如何发展经济进行交流、分享和规划。

在我看来,中国不认为自己的增长会抵消或者减缓其他国家的增长,中国充分意识到,如果非洲发展得更快,中国经济也会受益。同样,中国发展得更快,非洲国家也会受益。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非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关于发展的联盟,与霸权等无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