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争议不断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胡玫的“一把辛酸泪”?

评论|争议不断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胡玫的“一把辛酸泪”?

00:00
04:47

既然拍了,更应该坦然面对市场的反馈、网上的评论

近日,导演胡玫的新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林黛玉的扮演者张淼怡在谈到对角色的理解时说:“她有一种勇气,想去挑战传统,比较离经叛道、特立独行,这是我特别欣赏她的一点。”

“离经叛道”一词,刺痛了部分网友的神经,激发了一些不满,引发了一批评论,认为她对角色的理解不到位,她本人也与林黛玉的形象气质不符,甚至网上还出现了“一黛不如一黛”的梗。

对此,张淼怡回应,“因为无知,虽然阅读了原著,也熟读了剧本,但电影的核心是人物。而真正的人物林黛玉,我承认,晓旭老师珠玉在前,我无法企及”“骂我丑,骂我肤浅,没关系”……应该说,回应是坦诚的,语言也是谦虚的,网友应该理性对待一位年轻的演员,而不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审视。

其实,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一张剧照,就引来一些人指责片风“擦边”;导演痛斥“恶评”,又引发了一些反弹;导演连发主演剧照,还遭受到一些讥讽。

电影上映后,如果导演、片方亲自下场和网友互搏,形势可能不会太妙。导演、片方越是据理力争,可能越容易激发逆反心理,相应的火力也会由作品本身转向导演、主演等创作者身上。

如今,曾拍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等经典剧作的胡玫,恐怕已流下“一把辛酸泪”。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被叫好。有时,不仅收不到好评,还可能会成为别人口中的“烂梗”。

演员要想演好角色,导演要想拍好电影,必须下足功夫。据报道,《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历经18年才问世,团队花了很长时间打磨剧本,请了专业的老师对演员进行培训。如今从各种各样的批评来看,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尤其是有人将陈晓旭和张淼怡对林黛玉的演绎、解读放在一起对比时,差距的确存在。

在谈论这部电影时,胡玫说张淼怡本来是个很爱笑的小姑娘,但进剧组后就一直在哭,因为她不敢笑,怕笑了就和林黛玉这个人物关系不对了。可能是为了表现演员对角色的在意重视,但这样的话却被一些人揪住,认为为此奔走十几年的导演,似乎也没有抓住《红楼梦》的神韵,对黛玉、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

坦白讲,名著翻拍是个大难题,敢于挑战是值得肯定的。但既然拍了,更应该坦然面对市场的反馈、网上的评论,不必固执地去争辩,硬刚别人评价,或者试图左右他人的审美。罗兰·巴特早就说过,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作者已死”。优秀的作者应该自信,相信作品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相信观众能走向无数条分岔的小径,抵达各自的花园。

这当然不是说导演、演员没有解读作品的权利,而是应该讲清楚自己拍摄的意图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影片又是如何呈现的,而非纠结在演员美丑类似话题上。这是无标准答案的。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不是私藏的孤品。跳出来看,《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引发的争议,可能从侧面暴露了当下行业内的一些通病,比如难以直面网上的负面评价,虽然一边表示接受意见,但另一边行动上又在抗拒。比如宣传显得浮躁,说起来影片花费了很长时间,各方也付出了努力,但从路演或访谈来看,似乎更注重噱头和片面的解读。或许引发热议和流传的受访内容只是片段,是被单拎出来的只字片语,但为什么说了那么多话,就这几句出圈了,也是创作方应该去探究的。

此外,还有态度。互联网本是沟通的平台,如果创作方选择与网友对抗,切断业务交流的可能,那最终只能走向连续的“网络互怼”,于作品的推广和进步益处不大。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