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应届生”标准,也是放宽年龄焦虑|九派时评

放宽“应届生”标准,也是放宽年龄焦虑|九派时评

00:00
05:52

近日,多省份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一事备受关注。

一时间,消息纷纷热炒“应届生身份取消”话题.只是,新政策实质上与“应届生身份取消”存在着不小的区别,既不是不限制了,也不是不关怀了。

应届生身份标准松绑,更重在调节年轻人的就业心态。

【1】

今年7月,山东省发文明确,在事业单位招聘中,不再审核应聘者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也相继发布类似通知,放宽了应届生的认定标准。

这些新政策有着相对近似的适用范围。湖南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出现的空缺岗位,除有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或工作经历等资格条件要求外,应主要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这里的“高校毕业生”,只要在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即可。在广西,两年内毕业也算。贵州该政策的适用范围则囊括了该省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岗位报考,不仅仅局限于当地事业单位招聘。大体来说,考公考编这方面,近几年毕业的高校学子们或许可以略松一口气——窗口期更从容了,选项也更多了。

不是完全不分应届生了,而是得到公共部门认可的应届生变得更多了。

应届生身份松绑和放宽,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关键一着并非调节就业市场本身,调节的是年轻人的就业心态。在没有对就业市场本身进行太多干预的情况下,让年轻人多喘口气,不仅能够有效缓释就业焦虑,还能鼓励年轻人及时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多做历练。

8月1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刘爱华表示,下阶段就业形势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但同时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仍然承压。

就业市场本身的供需没有改变。“考公考编”能够吸纳的毕业生,始终十分有限。然而,应届生身份松绑改变了个体的选择范围和准备时间。找工作和“考公考编”之间不再成为一道倒计时飞速流逝的单选题,也不是一条难以掉头的单行道。相反的是,年轻人得以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成长,在比较中作出更理性也更成熟的选择。

【2】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面对依然存在的就业总量压力,应届生身份逐渐松绑和淡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大势。

应届生身份目前没有完全取消,概念上却在发生微妙的偏移。从“白纸一张的新人”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年轻人,“应届生”与其说是一个用人概念,不如说现在更像是一个社会保障群体。

为什么应届生认定标准在此前与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严格绑定?为何相当一部分用人方更青睐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一言以蔽之,看中的是可塑性。

正如白纸上更易作画,没有工作经验、刚刚接触社会的当年毕业生更容易吸纳新经验新知识。本质上,观察工作经历就够了,只是容易作假和隐瞒,而社保缴纳情况则被视作辅助验明工作经历真实与否的材料。在职场等级更为森严的日本,类似的“新卒”录用概念也常常被强调。当然,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和经验,这种有“一刀切”嫌疑的用人偏好显然不能称得上完全公平,但对于用人方而言十分简单和高效,因此一直以来被广泛默认和使用。

这种严格,实际上与其“利好”“优先”也有着密切关联。然而,随着应届生身份松绑,应届生群体逐渐扩大,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特殊性与“珍贵性”还会延续吗?如何让企业继续为此买账?这正是下一个阶段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光靠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买账,确实可以缓解一部分焦虑,但效果毕竟有限。就业上的终极难题,还在于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匹配的棘手现状。

当前,在我国不少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吸纳应届生得到政府部门一笔不小的补贴——这是企业方面的利好,对于应届生本身而言也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因。这笔补贴,是政府为保障应届生就业而给其加上的一分。当应届生群体随着标准放开而急速“扩张”,这一补贴还是否会维持以往的水准?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答案不言而喻。

当应届生身份的区别被淡化,对应的特殊“福利”也必然随之淡化。反过来说,更多群体也因此得到了更公正的竞争机会。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