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1940年5月9日,德国的希特勒撕下了一切伪装,从三个方向进攻法国和北方的低地国家。
战争的顺利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所有德国军官的意料,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几天之内就土崩瓦解,举国投降,三个国家的老大相继脚底抹油,跑到了英国,如果英国首相没啥事,大家正好凑一桌麻将。
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但可惜的是,这时候的英国首相,可不是那位看着希特勒四处扩张而默不作声,每天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张伯伦了,他在挪威被希特勒入侵之后,就失去了所有威望,然后自己也知道干不下去了,提出了辞职,本来乔治六世还有点儿犹豫,说批不批准他辞职呢?可德国5月9日发动的这场对欧洲大陆的全面入侵,导致他马上坚定了主意,换人。
新的英国首相就是大名鼎鼎的温斯顿·丘吉尔,他是5月10日走马上任的,没过两天,就看见荷兰等三个国家的领导人狼狈不堪地来到了伦敦,丘吉尔可没功夫和这仨货搓麻将,他必须去法国一趟,因为法国这时候看起来也要完犊子了。
我们说仅仅在战斗开始的五天之后,5月14日,法国新总理雷诺就给丘吉尔打过电话,说“我们已经输了这场战争。”丘吉尔当时还安慰他,说没事儿,哥们,一战的时候,你们法国一开始也啥也不是,挺惨的,最后不是挺过来吗?可放下电话,老丘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国总理对外人说出了这样的泄气话,那看来是真的不行了。
为了挽救法国,丘吉尔5月16日飞到了巴黎,下了飞机只看了一眼,老丘的心里就变得拔凉拔凉的,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焚烧各种档案,为投降做好一切准备了,丘吉尔气得连顿像样的法国菜都没吃,就转身打道回府。
作为一名合格的宰相,他意识到,自己有另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了,那就是英国支援法国的那几十万军队咋办,现在可是真真切切地要被德军包围了,正在仓皇往西北逃窜,最后如果不出所料,将被压缩在佛兰德地区,要是没有奇迹,肯定大部分都过不了英吉利海峡,回不到大不列颠故乡了,咋整?
实话实说,当5月24日,40万的英法联军最终被围困在一个叫敦刻尔克的地方时(Dunkirk),丘吉尔内心是绝望的,因为追得最猛的德军装甲师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了,简直就是咫尺之间,坦克群半个小时就可以杀到。他当时心里想的是,如何在事后把锅甩到前任张伯伦身上,给英国人一个交代。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德军突然收到希特勒的亲笔命令,停止前进。
一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在研究,希特勒当年为啥要发布这个命令,这件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在这十几天的战斗里,希特勒已经几次下过停止前进的命令了,只不过都被杀红了眼的德国集团军司令和军长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说歪曲解释了,这事儿是有确切历史记录的。那希特勒为啥“十二道金牌”一样的命令停止进攻呢?这就涉及到闪电战的一个弱点,战线在极短时间内拉长之后,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希特勒担心的是,如果英法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在关键时刻截断德国后勤,那很可能所有进攻部队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而且希特勒这家伙的策略也不是全歼北方的英法精锐,而是南下攻进巴黎,迫使法国投降,德国陆军司令部总参谋长哈尔德在5月17日的日记里,就是这样记录的:“元首非常紧张,他为北方成功而感到恐惧……一直担忧南方局势。”
只不过呢,希特勒不知道的是,英法联军实际上已经崩溃,这一点在战场上的德国将军们即便不知道,也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所以他们对希特勒的命令一直阳奉阴违。
等到了5月24日这天,希特勒再次下达“停止进攻”命令时,所有德军都遵守了的原因也不复杂。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寇莫追”,40多万英法联军明显已经无路可逃,前方的德军装甲部队如果继续猛冲,对方是一定会玩命的,我在《中国史话》里讲的韩信井陉之战,就是因为他把军队带到了河边的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才人人拼命。而且,德军这时候的战线也实在太长,前面只有坦克和炮车,后面的步兵还远远没到,前线的德军指挥官也不是傻子,靠着人数远远少于对方的装甲部队,想一口吃掉40万联军,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除此之外,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对德军高层吹的“牛皮”也很重要,他说对方既然已经在敦刻尔克形成了一团饺子馅,那就是德国空军的活靶子了,你们都别动啊,我们空军只需要消耗一些炸弹,从飞机上把它们扔到英法大兵的脑袋上,就完全可以歼灭已经在包围圈里的敌军,大家好好休息就行了。
所有这些事实和考量,最后就化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德军突然停止了进军,围而不打。
丘吉尔对于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没有片刻犹豫,马上拟定了“发电机行动”(Operation Dynamo),准备尽可能多地撤出英法联军。往哪儿撤?当然是跨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本土。
但问题是,人数实在太多了,当时英国的船只根本就不够,没有办法,英国人开始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数英国人驾着各种各样的船只,穿过英吉利海峡,试图把自己的子弟兵接回来,场面很壮观,也可以说很悲壮。
希特勒很快就反应过来,虽然眼前这只英法联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远胜过包围他们的德军,但这群“英国牛”和“法国鸡”们现在就是一群猪,唯一的念头只是逃跑,那还等啥?必须消灭。5月27日,他重新下达了命令:“彻底歼灭在敦刻尔克包围圈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
可是从“停止进攻”到“彻底歼灭”虽然只有三天,但这时候的联军已经筑建好了防御工事,再加上老天爷帮忙,随后的天气不是大风大雨,就是大雾,完全不利于进攻一方,导致双方打得异常激烈,即便德国掌握着制空权,可以狂轰乱炸,但地面部队的推进却比较缓慢,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英国军民齐心合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最后把近34万大军从敦刻尔克撤回了英国本土,不得不说,这近乎于一个上帝创造的奇迹,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
现在有人说,如果当初希特勒不下那道停止前进的命令,二战的历史就要改写了,英法40万军队被全歼不说,甚至英国本土也保不住了。
可是在我看来,改写历史是可能的,但很可能,是往另一个方向的改写,啥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这期间的里尔围城战(Siege of Lille),里尔是一座小城,在敦刻尔克附近,是通向大海的必经之路。当时4万法军驻守在这里,在数倍于己的德军猛烈攻击下,从5月28日到6月1日,这群法军整整坚守了5天,为后方联军撤退提供了宝贵的5天,丘吉尔就曾说过,里尔法军的英勇发挥,使敦刻尔克至少多撤出了十万人。
而且,这4万法军最后也只是几千人战死,3万多人在城破之后投降,这说明一个啥问题呢?它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被逼入绝境的联军,可能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第二,擅长闪电战的德军,如果一旦陷入阵地战、攻城战,那水平,也不比英法高明多少。
所以,没有希特勒前面那个命令,英国可能就没有那个给自己子弟兵希望的“发电机行动”,陷入绝境的40万大军只好回头,去和德军死拼阵地战,那么,鹿死谁手呢?即便是德军胜了,几十万人的代价我觉得是跑不了的,如果这样,接下来法国南方还有无数完整无损的军队,希特勒那些伤亡很大的人,能不能彻底征服法国,都是一个问题了。
而现在的胜利,对于希特勒来说,那已经不是辉煌了,那是相当地辉煌。
6月4日,德军占领了敦刻尔克,除了几万名俘虏之外,在美丽的海滩上,英法联军留下了2400多门各式大炮,138000多辆汽车和摩托车,700多辆坦克,总计各种军需物资50万吨。
到此为止,改良版的黄色方案,或者说曼施坦因计划,或者用丘吉尔的话说,镰刀收割战役(Operation Sichelschnitt),以德国的完胜告终。
二、法国投降
当然,希特勒的战略目标还没有达到,啥战略目标?说过很多次了,他想要法国投降。于是,6月5日,战争的第二阶段开启,德国称之为红色方案(Case Red)。
出乎德军意料的是,尽管北部溃不成军,但法军的新任总司令,73岁的马克西姆·魏刚比较善于防守,他沿着索姆河至埃纳河布置的“魏刚防线”,居然给势头正盛的德军制造了不大不小的麻烦,德军整整用了5天时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才突破这个“魏刚防线”。这事儿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希特勒前面的担心是对的,如果北边打成了消耗战,南边碰上的还都是魏刚这样的,那会不会打成一战那样的拉锯战,还真不好说。
让德军庆幸的是,法国的魏刚只有一个,“魏刚防线”失守之后,法国全面崩溃。
6月10日,法国政府跑到了波尔多,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所谓的不设防城市,就是告诉进攻的一方,您只要骑头驴,细雨微风之中,慢悠悠进城就行了,俺们绝对不抵抗。
丘吉尔看到这个情形,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6月13日,这哥们飞到了法国,他在图尔举行的英法高级别会晤上,提出了一条建议,说英国和法国组成一个邦联,这样一来,只要俺们大英帝国还在,你法国就不算亡国,不会被德国吞并。
丘吉尔觉得自己聪明,法国人可也不傻,是啊,到时候我们是没被德国吞并,可是被你们英国吞并了。被德国占领,我们将来可以反抗,可以打回来,但如果主动和你合并,变成大英帝国及法兰西联合王国,那将来我们咋整?永远亡国吗?法国代表气得脸色铁青,当场就拒绝了这个提议,丘吉尔只能讪讪地一笑,就当俺没说。
我们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现在有人说法国之所以在二战开始被德国人打得这么惨,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士气不高,而之所以法国士气不高,就是因为一战的时候,法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把自己的子民和土地打得稀巴烂,可战后英美却强力阻止法国肢解德国,甚至从各种方面扶持德国,就是为了让德法不停地厮杀,所以,这一次德国卷土重来,法国人干脆就躺平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有一点点认可的,法国人的这种情绪,可以说从《凡尔赛条约》签订那一刻起,就种在了心里,进而影响到战场表现,那是非常可能的。实际上,法军和德军虽然有差距,但绝对没有那么大,里尔围城战和魏刚防线,就是很明显的例证。
言归正传,6月14日,德国军队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84岁的法国元帅贝当走马上任,当上了法国总理,然后通过广播,向全法宣布,他将和德国寻求谈判解决。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敌未出国境而言和者,即为投降”,老将军贝当这是啥意思,全法国人都知道,可是除此之外,他们也没啥别的办法。
遥想当年,二十年前,德国的老元帅兴登堡也是这么向法国投降的,历史演出了惊人的相似。可是你想不到的是,希特勒这个神经病要的不是相似,而是一模一样。他把谈判地点定在贡比涅森林,也就是当年德国签字投降的地方,那辆破火车车厢也被抬了出来,希特勒本人坐在当年法国人的位置,像演电影一样,就等着导演喊action了。
前面我们还说过,当年法国的福煦将军仿照俾斯麦,说了一句“战争就是战争”,这一次希特勒把剧本稍微改了一下,在听完德国军官的汇报之后,希特勒转身就走,全程没看法国代表一眼,更别说握手和说话了,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法国的轻蔑,赤裸裸的羞辱,当然,这种表现,实在有点孩子气。
双方停战协议在6月22日签署,规定是6月25日零点35分停火,法国军队从这一天开始相继投降。
按照这份协议,除了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和德国占领军的军费之外,法国还被分为北部的德占区,和南部的“自由区”(Zone Libre)。这两块地区名义上,还属于贝当领导的法国政府管辖,但实际上,它当然是德国的附庸国,历史上,把这个傀儡法国政权称为“维希法国”(Vichy France),因为新的政府班子不能住在巴黎了,要搬到南部的维希城了。
和维希法国相对的,还有一个自由法国政府(France Libre),只不过这个政府的办公地点更远,它就不在法国,而是在伦敦,是由原来法国国防部副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宣布成立的(Charles de Gaulle)。
戴高乐是一个坚决主张抵抗到底的将军,宁可和德国人拼到最后一个法国人,他也决不投降。他在6月18日逃到英国之后,马上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法国人加入自由军,抵抗纳粹德国,血战到底。当然,戴高乐完全不承认贝当的维希政府,他和贝当两个人,有点儿像中华民国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只不过戴高乐更惨一点,整个国家都打没了,一个人窝在伦敦瞎指挥。
除了德国,法国维希政府当时还不得不和另一个国家签订停战协议,这个国家就是意大利。
墨索里尼这个大光头一开始,本来是做壁上观的。你应该记得,一战开打时,意大利和德国本来也是盟友,但意大利后来见风使舵,和协约国勾搭上了,战争结束后以战胜国洋洋自得,墨索里尼觉得前辈的“经验”那绝对是宝贵的,这次来了一个照葫芦画瓢,坐山观虎斗。
在整整看了一个月之后,确信英法不可能再有任何翻盘的机会,意大利在6月10日对英法宣战,按照他的原话是:“我们只需要阵亡几千人,便能作为曾经战斗过的一分子坐在和平的会议席上。”事实也确实如此,甚至比墨索里尼预想的更快,意大利在付出了几百人伤亡之后,战争就结束了,而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他也如愿以偿地占领了土伦港,科西嘉岛,还有摩纳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
洋洋自得的墨索里尼这时候肯定没想到,他给自己和祖国意大利挖了一个多么大的大坑。
三、两件少有人说的事
我们这里顺便说两件今天很少有人说,你也想不到,但当时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奇袭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港(Attack on Mers-el-Kébir)。既然用了“奇袭”两个字,你当然知道,这是一次不太光彩的偷袭,它发生在1940年7月3日,也就是法国和德国签了投降协议的8天之后,那谁偷袭谁呢?和德国、意大利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是我们的大英帝国偷袭法国。
原因很简单,丘吉尔怕法国军舰落在德国人手里。
你要知道,法国的海军在当时号称欧洲第二,如果德国得到了这批装备,英国人在海上的优势将被极大地削弱。据英国人自己说,他们在开火之前,已经给法国人送去了最后通牒,只是法国人死犟死犟的,不接受。这事儿的真假很难说,因为最后不仅米尔斯克比尔港全部大型战舰都被炸毁,还死了1297名法国水兵,如果事先知道,船舰可以不要了,但士兵完全可以不死。
这件事激起了几乎所有法国人的反感,甚至比德国入侵的反感还大,咱俩可是盟友啊,虽然我投降了,但你背后这阴险的一刀,还是让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第二件很少有人说的事是,法国的这个傀儡维希政府,当时是被美国、加拿大、苏联以及中华民国政府等很多国家承认的法国合法政府,换句话说,一个沦落为德国附属国的法国,居然被很多国联的成员国承认了。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来维希政府是法国人民选的,国会里面很多议员老爷们是一张张赞同票投出来的;另一个就是1940年的时候,苏联、美国、中国这些国家可没和德国人开战,欧洲这个破地方,一千多年来战争就不断,现在德国人欺负欺负法国佬,虽然看着挺吓人,但也没有太多的惊奇,甚至认为过两天再开几个会就完事了。
不仅是这些国家,就算是大多数德国人,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据历史学家伊恩·科尔肖记载,在7月6日柏林的庆祝法国投降仪式上,“人们认为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只有英国还挡在路上”。我们现在不知道希特勒的野心是原来就有的,还是这次胜利之后,他的声望如同太阳一样光芒万丈之后才滋生出来的,反正当时德意志人在骄傲、自豪,无与伦比的自信之下,普遍认为,下面只要让英国屈服,签个协议,大家这活儿就算干完了,几乎没有人想到还要和苏联人、美国人,甚至全地球人都干一架。
在这种形势下,倍感孤独的大英帝国宰相丘吉尔先生,只能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把美国拉进这个浑水里。
那么,孤立主义十分严重的美国,最后是被丘吉尔蛊惑,进入了二战这个绞肉机吗?或者,它真的是如一些人所说,骨子里具有“替天行道,匡扶正义”的精神?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把首相说成宰相,貌似便于理解实则误导小白。
13509025pek 回复 @开瓶拉菲001: 首先,德语语境下首相就是宰相,其次,不要把德语语境下的宰相理解为比首相低一级。它们都是大臣里的一把手,俾斯麦是普鲁士王国首相(kanzler),到了德二被叫做宰相,是因为从王国到帝国,首相也变成了帝国首相(Reichskanzler),为了方便称呼就翻译成了宰相。
你好!这个是现在讲的吗?枫落白衣讲的太好啦!继续跟随
手头票不多,只能都投给白哥。
枫落白衣 回复 @药渣_fo: 谢谢
上帝都是公平的,德国有名将古德里安,曼斯坦恩和隆美尔,但也有格林
推荐电影敦刻尔克
来了
好
请老师有空讲讲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