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发疯的世界”为何越来越相似?

《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发疯的世界”为何越来越相似?

00:00
32:10

精华笔记


本书作者伊森·沃特斯认为,心理上的痛苦虽然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但症状和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却很大程度上由文化来塑造。而西方心理疾病观念的输出,尽管动机通常是善意的,却抹杀了心理疾病的文化差异性。这不仅导致了一些心理疾病在全球的蔓延,也最终让这个“发疯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了。


一、20世纪90年代神经性厌食症在香港的流行:


1. 20世纪80年代,香港人对厌食症几乎一无所知,本土的病例也非常少。那些为数不多的香港厌食症患者并不恐惧肥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很瘦。他们常常说自己出现了躯体上的问题,比如胀气、喉咙里卡了东西,所以才不吃东西的。


2. 症状池:加拿大医学历史学家爱德华·肖特认为,人类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只能选择“有限的” 症状来表达自己心理上的痛苦。症状池里的症状是被文化所认可的,人们会从中挑选出症状,来表达无法言说的情绪或者内心的冲突。


3. 1994年,一个名叫夏琳的女中学生之死是香港厌食症现象的重要转折点。主流媒体不仅关于厌食症的报道数量巨大,对于厌食症的解释也主要套用了西方的观点,把厌食症和年轻女性、压力、减肥和爱美联系在了一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晚期,3-10%的香港年轻女性出现了进食紊乱行为。到了2007年,几乎所有患者都说自己有肥胖恐惧。


二、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斯里兰卡:


1.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西方的心理健康从业者立即发出警告:很快会有上百万的人遭受PTSD之苦。源源不断的心理援助团体和创伤研究者们来到斯里兰卡,但他们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迹象。


2. 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副教授雅依瑞特·费尔南多认为,无视本地的文化传统,把心理治疗轻易地从宗教、民族、文化中剥离开,用一个所谓的普世的方法去治疗心理创伤,是难以理解的。


3. 创伤反应并非大脑中的自动反应,受害者会从社会和文化中汲取创伤的意义,用来帮助他们处理创伤事件。


4. 费尔南多针对海啸幸存者的进一步研究也证实,斯里兰卡人体验创伤的方式和美国人有显著的不同。如果无视这种文化差异,生搬硬套西方的心理诊疗方法,有可能适得其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