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那么这个较量功德到这里呢,就是指示这个受持经的功德殊胜。如果是另外有人啊这个持这个《金刚经》,学习这个金刚般若,乃至于四句偈这么多的内容。这个四句偈呢它是有两种说法:这一种说法说这个四句偈呢,就是这个后面讲的一样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那么有的地方这个四句偈呢“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就是四句话这样的偈颂,那“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那么这是一种说法,就是四句这样的偈语,就四句偈。还一种呢就是以偈颂的方式来这个衡量这个文句,就是四句话啦三十二个字啊,这样为一个偈颂。比如说《般若八千颂》呐,这个《金刚般若三百颂》呐。这个三百颂呢它是有长短的散文体,也有偈颂的部分,但是它总的文字的量,说三百颂或者说八千颂般若、十万颂般若,那么就是这个言辞的一个数量。说“四句偈”,有两种说法,两种意思都可以。
那这个所说了就这个显示了般若的殊胜功德,就是乃至于你记诵般若波罗蜜里面的一个偈颂,或者是这么长的一段内容,这个相应的福德啦很大,就是“为他人说”,“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就是给其他的众生呐演说、讲说,就为他人说,这样说法功德殊胜。这佛法要兴盛呐、要流传呐不仅仅是这个文字文句能够知道,而且要进一步要能够理解其义,懂得般若的意思,然后为众生解说。这个听的人多啦,辗转辗转,佛法才能够普遍的弘扬开来,传播开来,让更广的有情呐得到利益。所以就像这个《涅槃经》里面一样啊:菩萨为法忘躯呀。这个梵天王示现,示现一个罗刹啦,肚子饿啦要吃东西啊。在他(菩萨)跟前呐在寻觅,在寻觅呀,他(罗刹)就说了一个偈颂嘛“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说了以后,他就不说下面两句了,说半偈还说的不完整。所以菩萨往昔呢就求法啦,闻到啊就是心里面欢喜,很恳切希望他能够讲完整说出来。但是罗刹说:不行,我现在肚子饿没有精神说,我现在找不到人吃啦。菩萨说:那你可以把我吃啦,只要你把偈颂说出来。所以后来这个示现的罗刹啦说了偈颂,然后他(菩萨)还要将这个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才从这个树上跳下去舍身。就是为法,为什么呢?这菩萨久修啊,这个福德智慧呢深厚,能够深知法义的殊胜微妙,我们世间的学问道理只能现前的短期的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相应的物质啊种种的帮助呢,只能从生活困难上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要想离苦得乐,能够深层的破除烦恼、出离生死没有这样殊胜的意义,没有这样殊胜的力量。这唯有法呢才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菩萨啦他认识到这样的层面,所以非常的珍惜;那不认识呢,就这里讲呢有种种众生呐,以人天得度这个说人天法啦,那这个结缘做未来度的因缘。那有出离的,乃至于有大乘的心,这样的发起来说呢,那才是能够真正灭度,能够度化。那这个没有根性的啦,他对于法啦不会那么重视的啦,他不觉得这个有重要意义。就好像我们世间有些东西啊一样的,它在某种层面呐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不识的人呐一点都不会觉得珍贵,这个毫不在惜的就会把它扔掉或者破坏。就像有一次不是啊,这个人呐他在街道上走,这人家这个一些垃圾啊就清啦放到这个街道边上准备要丢掉的,那他就跑过去看看,诶,里面有一个卷轴啊,有一个画啦。啊不是卷轴,是一个宽的一个大的画。他就拿来要仔细看,看了的话呢是三百年前,还是两百年前的一副画啦,所以后来他拿出来拍卖的时候,这个画就很值钱呐。但是呢,这个清垃圾的人呢,他觉得这个画那么陈旧啊,这些东西那么陈旧啊,房子里面碍事情,他接了这个房子之后他不要了,通通给它扔出去了,他不当是一个宝。那么这个人发现了,这个原来是一个宝,这后来这个值了很多钱。那这个世间意义有这个差距在里面。那么佛法里面呢,有更大的差距在里面。那么这里,前面所说这个人的布施福德有多大啦?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做布施,做了那么多的福德事,还不及什么啦?还不及这个人持诵《金刚经》的四句偈为众生说,为他人说,所以这个福德大啦——“其福胜彼”。这个佛说这里啊,就是强调、显示般若的功德。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道理在哪里呢?下面就进一步诠释这句话,所以这佛说法啦一重一重呐予以剖析精微、揭示。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所以从这个文句啊,我们就可以知道此经的莫大的功德、重要的意义。这不像前面讲是啊、非啊、离四相呐这个揭示般若义,那个是难懂的,那个是很深刻的。这里的功德较量呢,就是从相比较的层面让大家来这个认识啦《金刚经》呐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有多么殊胜的意义。就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指三世诸佛啦——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嘛。这过去七佛呢,上一个劫三佛,这一个劫呢四佛——过去七佛。那么从久远时间来讲呢,世界没有边际呀,佛也是不可计数的,有很多很多,这个那么就是都包含在内。那么佛之所以成为佛啦,称之为佛啦,跟佛的功德有关系,就是佛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证得圆满觉,圆满的觉悟了,能够既通达诸法的真实,就是我们一切法啦透过这个外象的现象呢,能够洞察这个其本质,洞察其究竟,这个宇宙啊、人生呐这个真实相、实相,这个是通达。另外一个通达呢、觉悟呢,就是诸法的差别相,就无边的世界啦,种种的这个众生不同,心性趣向不一样,佛都能知道,那这个是差别相。这佛出世呀、说法啦不仅仅是说正治众生的烦恼,也为众生说方便,说此世界、彼世界种种世界,就像这个净土世界一样的,药师净土,这个极乐净土,像极乐净土的话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一个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啦,十万亿佛土,多遥远多遥远呐!这个就是佛啦能够遍知一切,能够知差别相,圆满觉悟。这个丝毫的这个遮挡没有了,习气都没有了,所以才能够完整的洞察了知。所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无上菩提的圆满果、圆满觉,“皆从此经出”。“此经”,当然这个此经呢,就所解说、所开示来讲呢,那就是讲这个《金刚经》,从这个《金刚经》出。那如果是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这个此经呐,这个《金刚经》就是说般若的,那么就是含摄、含有说般若的经典,那么所有说般若的经典都是有这样的功德意义,能够出生诸佛,能够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广卷的《般若经》里面讲到嘛,佛灭度之后啊就是火化了嘛,然后就有舍利,那么就造塔啦、供养舍利呀、这个种种礼敬啊、赞叹啊能够得大福德。这我们现在有因缘呐这个见到佛的舍利啊供养呐这个很大的福德的,能够修大福报的。那么这个广卷的《般若(经)》里面讲呢,你供养《般若波罗蜜经》呢胜过供养佛的舍利。就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佛的舍利,我们恭敬供养有大福报是因为什么?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佛觉悟真理,是圆满的、觉悟的圣者,依般若波罗蜜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出现世间呐为众生说法啦,度化众生能够到达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所以我们供养舍利有大福德啦,供养般若波罗蜜呢更有大功德。那么依般若波罗蜜呢,如文解说,辗转为他人说呢福德更大,像有人闻般若波罗蜜啊,就结了缘了,结了这个善缘呢,他就渐次的闻思,慢慢的学习成就,最后也能够证入真实,证得圣果。由证得真实进一步发心这个修道,这个消除一切习气,成就圆满资粮,那么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成就佛果了。所以这个经典持诵,为他人说,这个福德胜过于七宝这个去布施众生,就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都要超过,因为有漏相应的福报啊即使布施再多啦能够成很长很长时间的乐报,都生到人天呐,但是受完了之后还总有堕落的时候,那又这个有苦有乐啦,六道里面呢往返。而这个闻般若波罗蜜发心呢,能够渐次渐次呢成熟出生殊胜功德,所以意义广大。这个经典啊是能够出生诸佛,所以又称这个般若啦为诸佛之母,就是诸佛由般若生,就是依智慧生。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那么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金刚经》里面很多文句随说随遣。遣呢,就是遣除的意思,消除的意思。就是说这样一个名言概念啊,说出来,说出来以后,我们众生呢没有通达般若观呢,没有如实慧啊就会随说的言教、言语取相分别,执著有这么个相。一说佛呢,就取佛相;一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就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就好像禅宗里面有一个故事一样,这个牛头山法融禅师他在那里打坐、坐禅,这个感得诸种瑞相,因为他深入三昧啊,成就禅定嘛,成就禅观嘛,乃至于这个种种鸟啊都会飞到这个地方去,就好像这个赞颂赋里面所说的一样的:有亲猿献果,有白鹭衔花,拿花啦,拿果啦来供养这个修行人,这个感得这么大,而且这个山上有老虎啊,这个他都不怕,老虎也不伤害他。那么这个三祖啊去访他的时候,访他的呢,那就跟他坐谈之间呐,一见面呐,去的时候啊,那这个场地有好多老虎的痕迹,就是老虎的足印呐。那这个三祖就装得有一点害怕的样子,作惊怖相,就是禅师里面的故事哦,过去的这个偈赞。然后法融禅师就说了:你还怕这个吗?好,那么要坐禅的时候呢,他(三祖)就先走过去在他(法融禅师)的座位的地方呐大大的写了一个佛字,这写了一个佛字之后呢,他(法融禅师)本来要入座嘛,这一看有一个佛字在那里,哎呀,这生恭敬心,这不能坐在这个佛字上呐,那怎么行?所以他就不敢坐。那么这个三祖反过来又说,他(三祖)说:你还有这个吗?就是说你还怕这个吗?因为他(法融禅师)前面是说:你看到这个老虎的痕迹都害怕啦。现在他(三祖)倒回来,他说:你看到这个字你就还害怕吗?那么这个当然是禅门里面呐机锋相对,就是直接指授我们心里面在看事情在想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超越了相待,破除了执著,如实的能够观照一切法,能够洞察实相真理。那没有达到的时候呢,我们就不能够对这些种种境界啦做这个超越,就被这些事情呢挂碍住了。那也不是拨无因果的破坏,这个是在解相应的义理的时候已经讲过啦,当然也不是说:哦,这个丹霞劈佛啦,我们也去把佛像烧掉啊。也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是有相应的所指呢,就是指他还取“佛”的这个字啦,取相应的这个相。那么这里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诸佛,那么这个是依佛证真实功德,俱足真实功德这样的圣者,我们建立言说,有相待名义,叫做佛,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依这个证的真实功德,依佛的觉悟心上来讲呢,见佛是要见真理,离诸相见无相,我人众生寿者相呢不可得,那就是佛相亦不可得。佛不住“佛位”,佛不住佛相,菩萨不住菩萨相。这我们世间呢就不一样啦:“啊,我现在这个事情是好的,我这个事情呢是不好的。”他心里面就住种种相。比如说他这个事情很好。但是很多人都说啊:他这个事情不怎么样的,他这个事情也就一般的。他心里面就没底啦。为什么呢?别人都评价不好嘛。那实质上呢,如果是依相应的范围,他认识这个相待意义,他确实是好的,确实是做的正确的。那他心里面呐很有自信,不会被别人说说就没有主意啦,就摇摆啦,就不定啦,最后自己都觉得不行啦,那这个就是取著别人的言语相。有时候人家一句话啦,就把你动到啦,说你好你就觉得很好啦,实际上没有那么好,但自己还很假开心的觉得真有那么好;说你坏呢,实际上并不那么坏,但是你心里面呢也以为是坏啦。这个就是我们通常的心理。说佛相,说这个经啊能够出生三世诸佛,能够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马上就随文字、随语言黏附、执著有相而取、有相而住,对于说的本身,对应于相应的这个事实反而就不知道了。所以这里讲呢“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那么实质上就是指前面说的两重: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那么一个是指人,一个是指法。佛呢就是指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就是指法。佛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之为佛,那么依这样的圣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熟、成就圆满觉悟。这我们讲佛法佛法是一个复合词,就是两个概念在一起的词汇。就我们讲学习佛法啦,这个依佛法修行呐,认识佛法啦。“佛法”这个词呢是一个复合概念:佛是一个概念;这个法是一个概念。这个佛呢是圆觉圣者,法呢是究竟这个真实所显。就佛之所证,那么依所证呢而有显示种种这个解说,那就形成了佛法啦。那么这里“即非佛法”,就是说佛法,所谓佛法那是概念上的佛法。就像我们今天呐听到“佛”这个字,那你是不是跟佛所见,跟佛所证就相通啦?不是的。你就连基本义都还只是稍微有一点认识,就是概念上画了一个圈圈。我们众生呐没有智慧啊堕入种种的这个烦恼当中呐,什么事情都被抓住啦,什么境界都把你捆着啦,常常常常本来开心呐过了一些事情又不开心呐,实质上从来都没有真正开心,那就是凡夫戏论颠倒的境界。那这佛的境界呢,离了这戏论呐,显见真实啦,俱足这样的自在妙用,那并不是说讲了“佛”这个字,有了“佛”这个概念你就通达了,你就到了。那么如果是这个音都听不懂的呢?那连这个“佛”是什么样一个概念都建立不起来。所以佛经要翻译嘛,本来是梵文呐,然后翻译成汉文呐,这样我们才知道佛啦。佛也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汇,叫“Buddha”,就“佛陀”,早期是另外的字翻,后来才慢慢成为定论,那么广泛的为大家所了解的时候,一说到佛,那就有佛这么一个概念呐,那么在这个经典里面呢是随说随遣,不要落入这个相待观念里面,要展开思维啊、观察啦趣向佛所说的真实义。所以说佛,说法,都是相应种种现象事情建立这样一个名言,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所以“即非佛法”,就是非有佛法可得,简要的讲就是非有佛法可得。前面相应的这个解说啦,就是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个经义,不要错误的理解。那么有些人就会看到这个经典呐,前面说完之后,接下来呢,这个佛马上就又出这个两句否定啦。那到底是要说呢还是不要说呢?其实这个二者呢是不想违背的,从道理上、内涵上是相顺符合的、一致的,那是随说随遣。那么这个是举什么啦?举佛的这个功德为证。
下面的部分呢,是举声闻的功德为证,就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啊殊胜,是一切贤圣呐同证,“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嘛,都是依这个般若成就,依这个般若俱足相应的种种功德。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这佛不说有法可得,佛不说有法可证。前面不是问须菩提嘛,这个: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就是我有说法吗?我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这样问嘛。那么是以如来功德来证,就是证这个般若无为啊,这个圣者同证呐,圣者差别啦相应的显示啦。那么这里是以声闻为证,就是先以初果来说。须菩提,怎么样讲呢?如何的意思呢?这个须陀洹呐他心里面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就是作是念,有没有这样的念头:我得须陀洹果否?就是我现在得了须陀洹果啦,我是须陀洹果的圣人啦。就好像我们现在: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我是优婆塞,我是优婆夷,我是学者,我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这个没有文化的人,那这是我们众生呐他心里都会这样子想,就是随相应种种的概念起念、起想。那么这里就是来讨论,来这个问这个事情,就是我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我得须陀洹果,这我已经开悟啦,我已经证道啦。那么从佛法里面来讲呢,修行呐,你就是要能够开悟嘛,要能够证果嘛、成就嘛。那你不然修行干什么呢?这个又读经典,又拜佛,又这么精进,早晨那么早起来,晚上那么迟睡啊,每天那么辛苦。干嘛呢?白辛苦?你就是要求解,生真实义,能够开悟,能够明心见性证道嘛。不然你做什么呢?所以这里就是问这个作须陀洹果的人他有没有这样的念想?生不生这样的念?我得须陀洹果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