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艺术,以及那些孤影》:艺术,是一种生活角度

拆书帮|《艺术,以及那些孤影》:艺术,是一种生活角度

00:00
05:38

《艺术,以及那些孤影》谈得更多的是“孤影”:艺术的孤独、文学的孤独、小人物的孤独、大艺术家的孤独……每个孤独的个体似乎都拖着一道长长的影子。写作过程中,我循着影子前进,越来越认清,艺术对人是一种保护,正是那些看上去好像不那么正确的,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在某些时刻,打破了限制,为你推开了走向广阔天地的门。

《艺术,以及那些孤影》 唐棣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4年4月版

我在这本书中最想写的是,每个人都难逃孤独的时刻。现代人的孤独,在艺术中似乎被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了。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说:“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以我对现代艺术的简单了解,克服这个“困难”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克服困难的过程,是走近艺术的过程,也是我写这本书的过程。

艺术史教授维克多·斯托伊奇塔《影子简史》里说:当人的影子第一次被人用线条勾勒出来时,绘画诞生了。故事的背景是男友要去打仗,很可能死在战场回不来了。临别时女孩用跳动的烛光,把男友侧脸投射到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了形象,这样就可以对着墙壁上的轮廓,表达思念了。这,是艺术产生时的孤独。

我来到街上。行人不多,车辆更少,每一个声音都显得比平时刺耳。我记得那种淡金色、有点刺眼的阳光,扎扎实实地,把曾经拥挤的街道铺满。街道在阳光里,显得落寞而空旷。那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走路时,留意到脚下的影子。这,是我写这本关于艺术的书时的孤独。

我当然知道,没人能写清艺术是什么,但有一刻我又意外发现,似乎可以通过“影子”解释某些孤独的感受。创作者的工作,不就是在作品与现实之间找这种类似影子的东西吗?它发生在自己身上,又能连接他人,既深藏不露,也象征变动,很可能带来恐慌的关系。

以前,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关系,也觉得那种关系离普通人太远了。这时,我想到了“孤独”。我们在生活中,也并不常用这个词语,但每个人都能懂。孤独,在现代世界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中,无数作品都与孤独相关。孤独不仅仅是创作者一种心理投射,而是创作的核心。所以,我写艺术也是写如何面对孤独。

人工智能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既兴奋又恐慌的感觉,人会被取代吗?画家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有精确的砝码和天平,但即使是最精确的称量和演算,也成就不了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比例,断不可计算,真正的艺术尺寸,也断不可复制。”

好的艺术突出个性、追求不同,审美超前,观点往往是创造性的,这样的工作更多地面向未来,还是需要人的情感、人的想象来推动。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首先是人,人的感情,人的智慧,其次才是智能,才是大数据,才是筛选,人才是核心。我觉得,GPT像文字一样,是一种虚构方式,本质上很古老。我们习惯用文字、电影、摄影讲述一些事物,但不会恐惧它们。我想到达·芬奇的一个故事,据说他曾设计过一架复杂的调色机,以机械的方式来调和色彩。他的一位学徒,反复试用他的调色机,也无法调出满意的色彩效果,失望之余,向同辈打听大师自己是如何使用机器的。同辈答曰:从未用过。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实际上存在很多误读。

作家保罗·索鲁说过:旅行者的叙述,实质上都是关于“被误读”的故事。就是说,你看到的叙述,你看到的艺术,都有可能不是一种纯粹的纪实性叙述,有时为了强化真实感受,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记得索鲁写过自己经历的一场车祸,写自己困在车中的“七秒”:“那可怖的风一直撞击着颠簸的车身,飞扬的尘土遮住了窗外的光线,我们悬浮在空中。那一刻我心想,我们就要粉身碎骨了。”在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的“七秒”,我们与索鲁共同的感受达到了最高潮,“这几秒钟显得既痛苦又漫长,恐惧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你。”经历过这个时刻的索鲁,仍觉得一切都是欣喜的,没有丝毫恐惧和疲累——“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场旅行,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艺术不就是这样吗?我希望,我也能在这本书结尾,唤起读者这种感受。艺术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具体创作,而是一种生活角度。从这个角度,我们学着抵御某些孤独,面对某些困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