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咏春》《孔子》《李白》更多地让人沉醉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传统之美……那么,舞剧《天工开物》前所未有地让人领略到物质之美、技术之美、人本之美,领略到几千年来蕴藏于中华民族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它把很多农技在舞台上活化,把明朝的“新质生产力”在舞台上直观呈现。这种呈现,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在当下也更鼓舞人心。
技术之美 看一本书在舞台上“活”起来
导演陆川此次面临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让《天工开物》记载的各种农技活化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
《天工开物》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包括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这些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陆川择要在《天工开物》的舞台上呈现,欢乐而富有感染力,也很具辨识度。
乃粒、乃服、冶铸、锤锻、膏液、佳兵…谷物豆麻的栽培、蚕丝棉苎的纺织、砖瓦陶瓷的制作等等,一个个劳动的瞬间,在舞台上活现。劳动的欢乐,在整个剧场里弥漫开来。当乡间的风吹过田野,稻谷的清香、酒的浓烈、丝绸的柔亮都拂面而来,治愈了宋应星,也治愈了观众。一曲天地人的交响曲,洋溢着劳动的欢畅,具有难得的情绪价值。
电影美学被用进剧中,尤其是色彩感。金戈铁马时的满屏红色,与乃粒时的满台翠绿、制陶时的满台土黄,都很有视觉冲击力。整台剧洋溢着大写意泼墨的感觉,细节处又收拾得甚好。
“大”“简”“巧”为基色的“明制美学”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开场时台上雕塑般的器物,以人偶来表现,别具一格。
书的意象贯穿全剧。错落有致的书页,在推移、旋转、组合、分离之间,变幻构建极具张力的隐喻空间,融合舞台、影像、多媒体、装置艺术等元素,陆川让现代视听与古代科技首次共振,让一本书在舞台上“活”起来。
人本之美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第一幕《赶考》,宋应星被途中所遇耕种、酿酒等场景深深吸引,内心对科学知识初步觉醒;第二幕《大考》,宋应星科举道路上连遭挫折,幸有亲情温暖陪伴;第三幕《著书》,宋应星深入田埂工坊,埋首“机巧”间,著书过程充满艰辛与执着;第四幕《山河》,山河破碎,长兄、挚友以身殉国,宋应星在乱世中隐遁,一心著书。结尾处,宋应星以书为帆、航及四海,科学精神的不朽与伟大此刻跃然而出。
“大明理工男”宋应星的“硬核人生”是该剧刻画的重点。四十五年落第人生,四十五载人生落第……在六次赶考失败之后,他选择一条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道路——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国天下、为黎民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也因此,他自序“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他的初心在舞台上得到完美表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多少才子皓首穷经,只为考取功名,这是当时读书人的“华山一条路”——劳动人民最下贱。舞剧《天工开物》的熠熠生辉之处正在于:泥巴一样的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角。也正因此,该剧充溢着人本之美——劳动人民最尊贵。该剧秉持着为人民而来,为人民而舞的宗旨, 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展现,也是中华人民情怀的缩写。“贵五谷而贱金玉 ”,台上,宋应星呐喊“此书与你我有关!”台下传来一声回应:“此书与我们有关!”随即,一群古代民间各行业的劳作者,扛着各式器物收成,从观众席走过,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信感,所以,在结尾处,当宋应星站上“书”成的巨轮时,我以为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船上,而是各式各样的普通群众络绎不绝地上船……
导演陆川,对舞台的把控力不错。技术之美、器物之美、人本之美、情怀之美交相辉映,舞蹈刚柔并济、音乐灵动又恢弘、舞美极简却又色彩富丽,酣畅淋漓。
只不过,我觉得该剧过于热闹,缺少一点寂寞的滋味。
背负没落官宦之家的沉重使命,六次赴京赶考,六次科举失败。被击打得千疮百孔的人生,宋应星有着怎样孤独的一颗灵魂?窃以为在第二幕《大考》落榜那一段会看到一段表现孤独感的独舞。宋应星翻滚、痛苦、挣扎、不甘……本身他走的就是一条孤独至极的道路。这也是最具戏剧冲突力的地方,可以让观众“揪心”之处。
但青老年宋应星穿越时空的同台是神来之笔,也有助于宋应星内心的刻画。当老年宋应星将一支秃笔递给青年宋应星,万千嘱托、万般滋味都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魏伸洲、马蛟龙、胡适、刘敬、吕科镝、姚亮等国内顶级青年舞蹈演员的生动呈现,让舞剧《天工开物》带给观众震撼人心的艺术体验。马蛟龙在伦敦塔桥前的凌空一跃,同样也是中国精神的最佳体现。这群舞艺高强的年轻人正在诠释今天的中国力量。
科技之光 让一部戏激发民族科技能量
“他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我渴望探寻他灵魂深处那股力量,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和少年们,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导演陆川说。“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是该剧的创作立意,也是响彻全剧的交响乐章。第二幕,书页上尽是圣贤之道;第四幕,书页上的文字已是《天工开物》,形成了顶天立地的中华科技篇章。
中国历来是一个轻技术重人文、轻物质重精神的国度。开篇,《天工开物》字幕写的是:《明史》没有记录,《四库全书》未予收录。在中国消失了300年,却漂洋过海影响了世界。这样一本“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著作,对明朝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工艺进行完整的考察梳理和记录,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才更显重要。
当西方的船坚利炮攻破我们的国门,我们才想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然而之前,我们自己的“长技”却早已漂洋过海影响世界:《天工开物》在日本、朝鲜刊印,接着欧洲也从日本得到了它的日本刻本,然后开始出现它的多种译本,并视为中国科技史的小百科全书,而中国再次单独重印此书,已经是二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的事了。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的今天,《天工开物》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悟?
宋应星的治学理念值得当下青少年学习: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游历考察,了解基层。在今天,这样的治学仍然充满“新”和“异”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剧院门口搭起小帐篷打造的“天工大集”,吸引观众熙来攘往。各类“天工”文创、十二生肖的窑变釉、剪纸贴花、纯天然桑叶烧制而成的木叶盏、鲜粉英雄南昌拌粉、绣娘夏布丝巾、吉州窑点茶……人头攒动处,掠起一阵阵惊叹声,感叹老祖宗的智慧。
目前“天工大集”展示的只是“江西骄傲”,其实,视线不妨放眼“中国骄傲”,打造全中国的“天工大集”,吸引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参与进来。随着剧作巡演,各地随即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营造科普学习氛围,发动各地青少年“献宝”各自的科技产品,最终汇成“天工大集元宇宙”,全方位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活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何让剧不止于剧,让一部戏激发民族科技能量?《天工开物》在当下的意义毋庸置疑,就看其如何创新舞台艺术的“新质生产力”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