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焦篇 伏暑 白话文

卷一·上焦篇 伏暑 白话文

00:00
12:29

卷一·上焦篇 伏暑 白话文

(按:暑温和伏暑,病名虽然相异而病因病机实质相同,两病治疗方法可以相互参照,因此,在中焦、下焦篇两种病将同列于一门)。

三十五、暑邪兼有热、湿二气,机体感受暑邪发病,如偏重于暑热之气的,就称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热证而宜用清暑泄热法治疗;如偏重于暑湿之气的,就称为湿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湿证而宜用苦温燥湿法治疗;如暑热、暑湿二气俱盛的,治疗宜清暑泄热与苦温燥湿两法并举。这三种类型必须分辨清楚,临证不可以相互混淆。

这一条属于承上启下的条文。暑温和湿温病的辨治方法,自古以来已有很多精妙的治法。不像前面条文所论的温病那样杂乱无章、毫无标准。本书本来是可以不再论述的,但是由于《内经》有“在夏至日以前患的病为温病,在夏至日以后患的温病即是暑病”的说法,表明暑与温虽然分开而其实是同源的,故不可以分开讨论。此外还由于历代医家都是含混论述,未加分辨;因为夏季里温、暑、湿三气杂混,本来就难以条分缕析。只有叶天士心灵手巧,对病证的认识精辟超过常人;其医案中的治法丝丝入扣,真可以说是汇集了众人的好方法并且超过了众人。只可惜现在的医生不能学习并掌握一些叶氏的精华。当然也是因为叶氏的方法也是散见于他的医案之中,还没有总结成固定的治疗规范。初学的人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只能望洋兴叹,也难怪后人没有可循的规范来提升自己的医术。所以本书将叶氏方法的要点提炼出来,初步制定一个规范,使读者有章可循。然而本书不能将叶氏医案中所有精妙之处备录出来,读者还必须参考其他名家的评注,仔细研读叶氏医案,这样才可以有深的造诣。此外,张洁古说:“安静时感邪发病就称为中暑,劳作时感邪发病就称为中热。中暑属于阴证,中热属于阳证。”唉!张洁古的论述如此含混不清,后人却把它作为标准看待,这也反映出医学道理难以阐述的原因。试想一下,难道就没有在劳作时感邪发病的中暑病、没有在安静时感邪发病的中热病?暑与热两种邪气是难以动和静这两个字区分开来的。张洁古又说“中暑属于阴证”。“暑”字归从于“日”字旁,日难道是阴性之物?暑中有火,火难道是阴邪?只不过暑之中有阴邪相挟,也就是湿邪;不过湿邪也并非纯粹就是属阴性的邪气。“中热属于阳证”。这句话诚然是正确的。不过也应该知道热邪之中也会兼有阴性邪气,即秽浊之邪。所以中热病证并非完全没有阴邪相挟。张洁古所指的中暑也就是本书后面将要提到的湿温病。他所说的中热也就是本书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温热病。张景岳将暑病又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所谓“阴暑”就是指暑病偏于湿的病证,即足太阴脾经里证病变;所谓“阳暑”就是指暑病偏于热的病证,即手太阴肺经表证病变。如果学医的人不精通并透彻研究医理,是不能够把握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处的。宋元以后的名医大多自恃清高,而不求理解自然规律,以至于医学道理常常晦而不明,造成现在的医生轻率投药而误人性命,这就不奇怪了。真是令人感慨啊!

三十六、长夏季节感受暑邪,当时没有立即发病,过了夏季而发病的,名叫伏暑。霜降之前发病的,病情较轻;霜降之后发病的,病情较重;冬季发病的,病情更重。在子、午、丑、未的年份里,伏暑病比较多见。

气实形壮的人是不会在长夏盛暑时节感受病邪的。形气稍有虚弱的人感受暑邪也只是出现短暂的头晕,或者半日时间以内便可安然无事。形气虚弱较明显的人感邪以后就立即发病,也有感邪以后不立即发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邪气内藏于感邪者的骨髓里,或停留于体表分肉之间,这都是因为机体气虚造成的。气虚则不能将暑邪从体内逐出体外,一定要等到秋凉时节,邪气与金气相搏才能出来。金气本来是制约并抵消暑热的。现在金气有抵消暑热的功能,而暑邪无处可藏,所以伏藏于人体的暑邪就引起了疾病。有一些气虚程度较重的人在夏日感受暑邪以后,即使到了初秋金气也不能将邪气驱出体外,必须等到深秋天气大凉、初冬微寒的时候,寒凉才能将暑邪逼迫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病变就比较重了。伏暑病之所以在子年、午年、丑年、未年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子、午年为君火司天,而暑是以火为本的;丑、未年为湿土司天,而暑气得湿则留而不去。

注释:伏暑中涉及三个银翘散的加减方,可以看出银翘散类方中金银花、连翘是银翘散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伏暑发病多见表里同病,若是气分兼表,宜解表、清暑、化湿;若营分兼表,宜解表清营,应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临证时蒲辅周老先生喜用本方加僵蚕、射干治疗风热咽痛;加葱豉汤治疗时病初起。

三十七、患者出现头痛,轻度怕冷,面色红赤,心烦口渴,舌苔白,脉濡而数的,虽然发病在冬季,却非伤寒,而是太阴伏暑病。

患者头痛、轻度怕冷与伤寒病的症状没有不同,而颜面红赤、烦渴引饮,表明并不是伤寒病。不过这样的表现与伤寒阳明病的症状还有相同之处,如果再见脉濡而数,那就肯定不是伤寒病了。因为伤寒见脉紧,中风见缓脉,暑病见弱脉;而濡脉脉搏弱而无力,弱脉脉搏濡软而细,两者有相似之处。脉濡表示心阴不足,是卦爻离中虚的表现,是火的表现;脉紧表示肾中寒盛,是卦爻中坎中满的表现,是水的表现。火性热而水性寒,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性质也是迥然有别的。为什么一般医生总是把伏暑病作为伤寒病来治疗,采用如羌活、葛根、柴胡、黄芩等足经药物,以致每每误人性命呢?表现各不相同、性质迥然有别,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肯定不是伤寒病而是伏暑病。冬季尚且有伏暑病发生,秋季发生伏暑病就更显而易见了。伏暑与伤寒,就好像男女一样有别,一为外表邪实而内无邪气,一为外表无邪而内有邪气,这怎么可以混淆呢!

三十八、太阴伏暑,舌苔白,口渴,无汗出的,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治疗。

这一条所论述的是伏暑暑邪在气分的表实证。

三十九、太阴伏暑,舌质红赤,口渴,无汗出的,用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麦冬治疗。这一条所论述的是暑邪在血分的表实证。

四十、太阴伏暑,舌苔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的,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荆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治疗;脉洪大有力,口大渴,汗大出的,仍用白虎汤治疗;如脉象虚大呈芤脉的,仍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这一条所论述的是伏暑暑邪在气分的表虚证。

四十一、太阴伏暑,舌质红赤,口渴,汗出不止的,用加减生脉散治疗。这一条所论述的是伏暑暑邪在血分的表虚证。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煎服法如同银翘散。如胸闷不舒,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吐而多痰,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少,加薏苡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黄六钱、牡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药方法与前银翘散相同。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荆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玄参、荆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服法与前银翘散相同。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俱见前)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牡丹皮二钱 细生地黄三钱上药用水五杯,煎煮取药汁两杯,分两次温服。

四十二、伏暑、暑温、湿温三种病的病因病机有相同之处,因此,可以互相参看三者的辨治方法,不要机械地割裂看待。

注释:吴瑭认为“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是三者在兼夹湿邪的同时,同中有异,在临证时还需要辨识清楚。“伏暑”属于“伏邪”为病,其病因是暑湿或暑热夹伏于内,外受凉、寒之气所诱发,多以湿热交夹和郁热痰浊阻滞气机为多见,初期则必见表里同病之证,现代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治疗均可以此参考;暑温包括“正证”与“兼证”,正证偏暑少湿,兼证暑兼湿邪(亦常有兼夹寒遏者),这与天时和患者生活将养失宜以及医护之得失有关,大部分都表现为气分里热证,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暑温的范畴;“湿温”是湿重热轻,温而兼湿,自无异议,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支气管肺炎等均可以参考本病进行治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