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析42 | AI到底会创造就业还是引发失业?

热点解析42 | AI到底会创造就业还是引发失业?

00:00
08:31

7月27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四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在上海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教授现身开幕环节,并发表主题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的演讲。


以下为黄益平的演讲实录(有删改):

今天讨论新技术和企业发展问题,我从宏观角度做一个分享,主题是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就业市场,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挑战及其政策含义。我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去年11月10日,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先生来北大国发院做讲座,介绍他对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看法,其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大家都知道,过去30年,日本经济增长不太理想,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但白川方明指出,如果看1990~2020年期间的GDP增长,日本确实在七国集团当中是垫底的。但是,如果把这个指标转化为劳均GDP的增长,也就是每个劳动者生产的GDP的增长速度,日本在七国集团中是排在前面的。这两组数据的启示是,过去几十年日本经济表现不太好,主要是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减少。


第二个故事,今年4月7日,美国财长耶伦女士也来到北大国发院,与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她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一些新能源产业的过剩产能,可能会对美国的产业和就业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她非常关注美国“小镇蓝领青年”的就业机会,现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的贸易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要为“小镇蓝领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美国是过去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但最近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没有从全球化获益吗?当然不是。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在全球化向前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没有充分获益的劳动者,“小镇蓝领青年”就是典型的代表。


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万斯(詹姆斯·戴维·万斯)的书《乡下人的悲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便在经济持续繁荣的美国,仍然存在很多结构性的矛盾,有相当一批人被时代抛下了。也就是说,美国的全球化政策是成功的,但结构转型不成功,形成了赢家和输家,加剧了社会分化,最终导致了全球化政策的逆转。


那么,这两个小故事和今天讨论的新技术与就业市场有什么关联呢?


第一个启示跟日本故事有关,过去十年来,中国的老龄化已经在明显加速,劳动人口开始减少,这和30年前日本的情形很相像。


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失去的三十年”会不会重演?


好消息是,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缓解老龄化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今天“机器替代人”的现象已经随处可见。在酒店,机器人在为客人送东西。在湖南邵东,有企业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一次性打火机”中的劳动成本压到了3%。许多企业都已经在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客服。因此,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已经是“现在进行时”。这样,我国完全有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去填补那些减少的劳动人口的岗位,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对总体经济是一个机会,对每位企业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而30年前的日本却不曾拥有这个机会。


第二点启示跟美国故事有关。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过程中,也许我国就不用再担心因劳动力供给减少造成的经济活动下降。但可能会有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就是部分被机器替代的劳动力,不一定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有一些也许能找到工作,但他们是不是满意呢?他们还能不能维持、保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好的回答,这将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这是美国“小镇蓝领青年”现象给我们提出的启示。


在经济与技术进步的道路上,经济效益非常重要,但可能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标,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因此在“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平稳过渡。这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机器替代人,这是一个大趋势,对经济发展也是有益的。但最好不要在一夜之间把整个行业的工作都给弄没了。这一点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需要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对政府部门来说,更是如此。在推进技术进步和支持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被替代工人的再就业,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内容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关于AI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请订阅并收听《AI实践真知课》,我们将第一时间为你们带来最新鲜、最前沿的AI趋势解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