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小学生上奥运,奥林匹克运动年轻了吗?
闻所未闻,将奥运赛场那些闪光的见闻讲给你听,我是张闻。奥运会进入第二比赛日。在协和广场进行的滑板女子街式决赛里,中国小将崔晨曦拿到了第四名,也创造了在这个奥运会新项目当中中国选手的最佳战绩。
从东京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就向一些过去出现在X- Game上的比赛项目敞开了大门,比如滑板、冲浪、自由式小轮车等等。很多人把这些项目的设项看作是奥运会向街头,向年轻人靠近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认为,这些改变也未必就能够驱散在奥运会身上环绕的隐约暮气。
在我看来新兴项目入奥,的确给奥运氛围带来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运动逻辑上。
比如,原有的奥运打分项目,很多在规则设置上就有规定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所有人都要做同样的动作比谁做得更标准?但滑板、小轮车只在规则里对选手全面性进行了简单设置。其他的,你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她从规则来看就在鼓励创新,鼓励随性发挥。再来,像滑板、小轮车、包括冬奥会上的单板滑雪大跳台、U型场地等等项目,它为了鼓励选手“上难度”,在规则上容错。说得大白话一点儿,就是你几次尝试,记最好成绩。但是,在另外一些“老项目”上,就是一跳定胜负,人生全靠这一次站住站不住。这本身也会给选手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这项目看着就苦。再来,不容错的规则,也会让教练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策略选择偏保守。具体是哪个项目我就不点名了,冬季也有夏季也有,有兴趣你可以看看20年前奥运会的录像,你就会发现,选手做的动作和今天是一模一样的,这些运动的生长停滞了或者说在内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奥委会最新接纳的大项。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苏翊鸣在2年前的北京冬奥会上拿出1800夺金的画面。现在,小鸣已经在练2340了。相当于多了540度,一圈半啊。两年不见,大跳台上充满了可以做1800的年轻人。
给我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些“新兴”项目,因为“新”所以还在全力生长着。而像苏翊鸣、崔晨曦这样的年轻人,又以他们充满好奇又无畏的眼睛带着我们去欣赏这些崭新的风景。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14岁的崔晨曦还是未来要出战女子滑板腕池的11岁的郑好好。第四名也罢,第三名也好,这些数字的确是不会影响她们的表情和她们的心情。因为,在这些05后眼中奥运会不是考场而是舞台。她们的任务,是尽情发挥,做出那些独一无二的动作。
在我小的时候,刘翔横空出世,记忆中他蹦上雅典奥运会冠军领奖台的画面定格,也许就是我们80后在那个年代精神状态的最好注脚。如今,你去看看崔晨曦、郑好好,又是不同的神情了,具体是什么神情,我形容不好,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松弛感吧。这种松弛感,源自于个人的心态,家庭的养成,甚至是可能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底气。而这种松弛感,也让在这一轮的奥运革新中,我们的中国运动员仍是弄潮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