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提要:
一、“穷忙”
1、金钱的穷人vs时间的穷人
2、忙——当代人的常态
3、忙,但不知道在忙什么
二、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1、心的状态和品质决定了外在世界
2、其心常役役不宁,收摄不住
3、忙:陷入终生的苦役之中
4、忙就是心之不存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上次我们讲到了贫穷与心的状态的关系。同时也讲到了一本叫《稀缺》的书,它没有用 poor 这个词,它用的是scarcity,它的本意是稀缺、不足、缺乏等等这个意思,为什么他要用这个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仅仅是说贫穷的问题的话,那就变成一个纯粹的经济学的问题,而他是从经济的现象追溯到心理上的匮乏感,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种匮乏感、稀缺感导致他的思维模式、行为方是一种追求短期回报的。就是外在的贫困的状况可能跟内在的心理的那种匮乏感、稀缺感这个有直接的关联,它同时由此引发出另外一个概念,扶贫应该是双管齐下,物质的和精神的贫困。同时通过细致的探讨贫困与稀缺感的关系。
作者还发现了一个我们可能注意到但很少留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会把贫穷归结为懒惰,有些个体群体甚至某个区域的人的贫穷,贫困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懒惰,相反他们有可能看上去是非常勤快的,但是结果是令人不满意的。由此他把我们的视野推向了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仍然是跟稀缺有关,但是它不是跟贫穷有关,它是另外一方面的贫穷。由此我们可以把贫穷分成两类,一种是金钱上的贫困,还有一种是时间上的贫困。
所谓时间上的穷人,因为时间的不够用,对时间的稀缺性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而且时间和金钱还不一样的是,时间弹性非常小,一个人能拥有的金钱的数量,是有相当大的弹性的。但是时间不管是什么人,你一个人拥有的寿命,以及你能活多少年,你能活多少天,每一天的长度它都是 24 个小时。而所以它是相当没有弹性的,这样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人,即使你不会为金钱而产生稀缺感,你常常可能是在时间上痛感到不够用,当你长时间的处在对于时间的匮乏感当中,我们可以说你是一个忙人。
你为什么忙,就是因为你的时间不够用,当然这是我们现当代人的一种常态,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大忙人,你发现他到底在忙什么,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他通过让自己的生命状态处于一种不停息的状态,来驱散自己对于时间的匮乏感的焦虑。
我曾经过遇到一个大忙人,他说他忙得简直不可开交,经常说忙,他说他忙得四脚朝天。我说那你最近一个星期在忙哪三件事?或者在忙哪一件事情呢?他也回答不上来。我说你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他说因为我忙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你真在忙,在从事于致力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不可能说你不知道你在为它而忙的,很可能是这样,你为很多的头绪而忙,但是这些头绪只是头绪而已,这儿开了个头,那儿开了个头。刚刚给这个事情开了个头的时候,你觉得还有好多需要忙的事情,这样一种状态使得你在无数的头绪之间来回的穿梭,所以你说不清楚你一个月到底在忙什么。你的整个行为处在一种混沌的无序的状态,你的思绪也是在众多的头绪当中不停地切换,不停地穿梭。与其说你是在忙,不如说你是穷忙。你就像是被困在一个小屋子里头,或者困在一个洞穴里头的人。好像是在不停的挣扎,不停的寻找出路,但是你并没有完成一件事,你只是保持着忙,你只是在忙个不停。
当我们说到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可能会以为这就是现代人的状况,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在王阳明的时代,也有不少人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
王阳明的一个学生叫欧阳德,也叫崇一,他请教王阳明,他说:“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他说我好多时候有事在忙,没有事的时候好像也在忙。王阳明就提醒他,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忙的,天地是最忙的,他要负责,他要照料的事情太多了。万物生长,江河奔流,晴天下雨,春夏秋冬,应该说它是最忙的,但是天地看上去又像是最闲的,原因是什么?虽然有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天地它是从容自在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这句话让我们想起王阳明说过的,我们听说过的那句话,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天的这种忙和闲,它的主宰是不动的,也就是天的心它是不乱的。作为时间的穷人,我们最大的问题,我们的忙与其是表现在行为上,不如说是表现在我们的心理状态上。
《稀缺》这本书里头举到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个女生非常勤奋,而且很有志向,她要报考哈佛医学院。我们知道在美国上医学院是非常难的,她意识到这个目标太重大了,她的这种目标感、使命感越强,她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她觉得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都应该压缩再压缩、删除再删除。比如说它严格的规定自己一天睡 4 个小时,尽可能要用 20 个小时去学习。她都认为吃饭是太不重要了,不过就是补充热量而已。她在复习一门功课的时候,无名的紧迫感向她压过来,使得她就不能安下心来做眼前这件事情。复习这门课程刚刚有半个小时,她又去复习别的课,而同样的状态就不停的重复,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忙乱的状态。
这导致了几个结果,第一,她的睡眠严重不足,即使她能够做到只睡 4 个小时,在余下的一天的 20 个小时当中,她都是处于一种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的那种极度的焦躁和注意力涣散,这种注意力涣散焦躁使得她没办法沉浸的去面对她眼前要学习的课题。所以她的学习效率非常的低,她的效率越低,她要学习的东西就越多。
这样就是久而久之,她不好好的吃饭,不好好的睡觉,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焦虑状态,你可想而知,她的身体到了崩溃的边缘,先后感染上感冒、甲肝等等。由于她的学习效率极低,而再加上她不停的生病,她这种对时间的稀缺感和匮乏感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几乎这个时候,她不仅仅是身体出现了问题,精神上甚至出现了幻听,出现了这种极度的狂躁的状态。
学习了阳明心学的同学,你只要看看这个案例,就能很自然地看出他的问题在哪里。她的心的状态、身的品质决定了她外在的世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世界,她自己的心的状态,让她处在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总是想大有作为,总是在努力,所有的努力都是加重了她对时间的贫穷感。
我们还是回到《传习录》,回到王阳明,王阳明注意到“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收摄不住就是心永远处在这种万马奔腾的状况,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即使是没有一件事要忙,但心里头常常是役役不宁,就是像处在一种苦役的状态,没有一种力量让它截断中留,从这种状态中停下来,他就陷入到一种终身的苦役当中。
我们前面还讲到了那种奔逸性,那种奔逸的状态,因为有无数的目的,所以毫无目的,让整个的心智活动和行为都处在一种高度的奔逸性当中。奔逸,这是一个医学名词,精神病人的思维,思维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奔逸,它的每一个念头跟下一个念头之间是不存在着一种联系的,只保持表面的忙碌,而没有任何连续性和进展性,可以说是像苦役般的状态,在服一场没有尽头的无期的苦役。
王阳明还注意到,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他往往说话也是混乱不堪的,无论是他独自表达,还是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他的言语是,没有次序的。这种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一个人的言语无序,他的背后其实是他的心不存,不存在,或者说他心没有一个主宰,他在说话、表达言语,但是他的言语和表达没有一个主宰者,这个主宰不存在的时候再就叫心之不存啊。学过阳明心学的人都知道,这个不存并不是完全的不存在,它是被占据了,被遮蔽了,或者是被一些看似有价值,实则毫无价值的东西所占满,这样的一种状态叫不存。
总结一下,我们的所谓的忙,它的本质就是心之不存,或者说是因为作为主宰的心没有发挥作用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人的行为语言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奔逸性和慌乱,通常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慌乱。之所以出现这种思想、行为、语言的无序、混沌、慌乱的状态,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心之不存,心不存不在。有时候把这种状态就叫丧心,就是心丧失了。
还有一个成语大家你可能听说过,叫丧心病狂。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陷入到疯狂状态的人,我们因为丧心,所以病狂。既然丧心病狂,这是病得治,怎么能治?用什么方法能来治呢?关于怎么治这个问题是我们接下来以及我整个这门课都要探讨的,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这里只是说一个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让丧失的心回来,让丧失了主宰的思维、行为、语言重新获得主宰。从没有将帅,没有组织,没有号令的千军万马,变成一个强大的队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