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提要:
一、“志”是什么
1、士不可不弘毅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3、志壹气动
4、人穷志短
5、有志之士
二、“志”在阳明心学中的位置
1、《示龙场诸生》:立志是第一要务
2、立志是一个过程
3、有了“志”,“意”才有价值
三、意志与经济状况的关联
1、《贫穷的本质》《稀缺》
2、贫穷状态和贫穷思维相互作用
3、扶贫需要先扶“志”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我们讲到了心,讲到了意,讲到了物,讲到了心跟物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分解,我们对心即理,以及心如何构成物,为什么说心外无物、心和意是什么关系等等可能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汉语当中我们说意为心上之音,就是心动,即为意。汉语当中有一个跟意结构相似的上下结构,下面是心,上面是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叫志,志向的志、立志的志。
这个上面是士,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士啊,我们今天一看到士这个字,就想到的是士兵。但是在古代,尤其在儒家传统,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周朝的时候为数少,但是地位很高,社会的角色也很重要,这些人称为士,也就是我们说的贵族。孔子有教无类,但是他要教的内容是用来培养士的,所以他才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志是说这个人是贵族,他到底是物质性的,外在的被赋予的贵族,还是精神贵族,区别就在于心上是不是一个士。有一本书叫《士与中国文化》,专门分析了士在中国文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文化的担当者其实就士,大夫是一个官职,士大夫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官职了,他是一种既有职务权利,又有知识权利,也更有精神权利的,这样的人才能叫士。
我们回头再来看志,励志的志,志气的志。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叫志壹气动,壹就是那个繁体的壹,志达到那种专精的程度的时候,气才能够动,就是我们的气,精气神的这个气就是因为你的志能够达到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你的气场是由于你的有志而造成的,一种贵族气,心上的一种贵族气。士的特点我们已经说过,就是弘毅、勇猛而坚毅的,视野开阔,勇猛坚毅之人才称之为士。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还有一句话叫人穷志短,就是说这个人如果他的经济状况不好了,他就很少关注长期的事情,他就会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对了,它是说明一种状况。当你处于在外在的条件,物质条件很窘迫的时候,你的心智的状态容易趋向于短期主义,趋向于及时回报,趋向于风险规避,而不是风险偏好。比如说当你要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既没钱,身边也没有人,但你觉得这个事情值得干,而且你相信这件事情可以干成,尽管眼前外在的约束条件特别多,你敢不敢干?当我们说到这儿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词叫企业家精神,就是敢冒险,敢承担风险。
在一个充满着不可能的环境当中,你看到可能性,这就叫有志之人,有志之士。志在阳明心学里的位置,在很多讲阳明心学的书里头没有太讲到,但是阳明对志的强调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
读阳明的文章有几个基本的篇目,有一篇文章是必读的,叫《教条示龙场诸生》,有的就叫《示龙场诸生》,就是给在龙场向他求学的这些人的嘱咐。他说“诸生相从于此,甚盛”,就是说大家都聚集到这儿来了,状况空前。很谦虚的说,恐怕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帮你们的。我说四件事儿,表达我对你们来追随我的感激。
这四件事情是什么呢?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就是说一定要仔细的听,不要疏忽了,排在第一的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说阳明心学本质上是成事之学,就是怎么把事情做成。这个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的状态决定了物的状态,当然也决定了事的状态。心的状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首先是立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愿景,使命。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立志是心智状态的一种根本性的改变和开始。
二十四节气里头有四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立,一是指开端开始了,就是立秋,它是一个分界线,是夏天跟秋天的分界线。立春是冬天跟春天的分界线。二十四节气里头的第一个节气叫立春,意味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它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立了不一定是一次性完成的。立春的时候你觉得哪有一点春意啊,挺冷的。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之后是惊蛰,一直到春分的时候你可能才感受到一点春意,然后是到清明到谷雨,你这时候你才会感受到春暖花开。但是立春就意味着春天的开始,所以这个立志它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说志立了,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积累。
不是有一句话吗?叫无志者长立志,有志者立志长。立志它是既然是一个过程型的,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所以就必须要有一种恒心。王阳明说,故立志而圣则圣也,立志而贤则贤也,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就是你怎么立志,你最后就会成为什么。志不立的话就像一艘船没有舵,就像一匹马没有缰绳,那就是处在一种飘荡奔逸的状态。如果你的心智是一种飘荡奔逸的状态的时候,你的行为不可能不是飘荡和奔逸的。
这是他给他的学生们提的第一条立志,然后才是勤学,然后光勤学还不行,你还要改过,不断的去发现差错,找到差错的弟子消除他,这就改过。还有一个叫责善,一定要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一个人你是很难走远的。
总而言之,立志是根本的。勤学是一种执行,按照这种志向去执行,当然勤学的过程当中的一个必要的功夫就要改过,你肯定会出现很多的过错,你要不停的改,去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最后还要有一群人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总而言之《示龙场诸生》通篇说了四件事儿,其实是一件事,是立志,后面的是怎么执行,让志变得越来越坚定。我们经常把意和志连在一起,我们常常说意志,这个人意志坚定,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意的后面还要有个志?就是如果你光有意而没有志的话,你很可能就是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在最终达到什么地方,你是根本不知道的。为什么很多的 flag 最后都成为笑话?原因是这个 flag 是个意,但是没有志,志是持续的、累积性的,有固定的方向的,这样的一种意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它叫意志。
关于意志与人的状况,现实状况,包括经济状况的关系,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甚至是成为经济学的一个话题。 201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贫穷问题的经济学家。过去我们只是在从物的层面,物的角度在研究贫穷,比如说这个地方的人均 GDP 多少,然后他的住房条件多少,可支配收入多少,那我们要发展、要扶贫、要改变,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流程,创造经济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等等,我们过去都是围绕这个层面,都是从这个层面来研究贫穷的问题。
后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一些经济学家们就注意到一个问题,过去他们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一个地方的贫困。除了这些外在的经济学常常关注的这些约束条件之外,有一种内在的因素被忽略了,比如说他们对比韩国和加纳这两个国家。在 60 年代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一个在亚洲,一个在非洲,人口的数量、平均的收入甚至在地理位置上也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但是韩国成了一个发达国家,韩国的 GDP 早就超过了俄罗斯,加纳仍然是一个贫困的国家,从里头有人就得出了结论,原来影响经济发达不发达,影响贫穷和富裕,除了外在因素以外,就要有文化的因素,这个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甚至去研究从文化的因素到心理的因素。
韩国跟加纳这两个国家,他们相似的地方除了经济的,甚至踢足球都有相似的地方。加纳算是非洲的强队,韩国也是亚洲的强队。你看韩国队踢足球的时候,他是越踢劲越大,有人说甚至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吃了高丽参。我相信黑人兄弟的在体力上是有天然的优势的,但是韩国人的这种精神是不是也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呢?这当然是很粗糙的分析,这种研究到后来就又出现了很多的专著,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这个著作《贫穷的本质》之外,有一本书特别值得关注。很早以前我就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让我重新开始关注阳明心学。
一本经济学的书,怎么能让你去想到阳明心学呢?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叫《稀缺》,《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经济学不太研究空气,不太研究阳光,因为他们不稀缺,但是现在有可能研究了,好的空气越来越宝贵,越来越稀缺的时候,也可能成为经济学研究的话题。但这个稀缺它是指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贫穷,资源稀缺当然就是贫穷了,但是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心态上、心理上的稀缺。当然这种稀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稀缺感。
他们后来发现了有些特别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有个地方,他们的主要的农作物是甘蔗,他们的主要的收入靠甘蔗就意味着他们手中的钱,现钱是很少的,他们常常感受到一种稀缺感,说白了就是囊中羞涩,就是困窘,就是差钱。而且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关联,对他们的智力进行测试。最后他们测出来的结果是,卖甘蔗的那个月,他们的智商是最高的,接下来随着他们的口袋里的钱减少,他们的智商在下降,当然最缺钱的时候,智商是最低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用今天的话说,他们的财商,是因为穷而导致了穷人思维,或者说他的财商低导致了他们贫穷。
这个问题不在具体的语境和场景当中,很可能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说不清楚的问题,但是深入到具体的场景里头,当他们手里头钱比较多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比较平和,他们看事情的眼光比较长远。比如说这个地方为了提高产量,你要对农田进行一些基础的改造,比如说优化它的灌溉设施、改善土质、购买肥料等等,花这些钱它是没有及时回报的。你现在花了钱得最快也至一年以后才有回报,因为他手里都有钱了,他就能够考虑长远的事情。
在扶贫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你把良种,好的种子,被证明是很优良的种子送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甚至就马上把它给吃了,当粮食给吃了。这种短期行为越穷的地方这种行为就越多。
这里头又隐含着一个阳明心学的问题,心和物的关系,就是贫穷状态和贫穷思维之间的关系。到底是贫穷状态导致了贫穷思维,还是贫穷思维导致了贫穷状态?它这里头至少是相互作用的。贫穷思维就是着眼于短期,着眼于及时回报,你会不假思索地放弃长期利益。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说这个人穷志短,这个话是显然包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因为穷所以志短。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因为志短而人穷。所以现在的那些扶贫专家、扶贫组织,他们开始提精神扶贫,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宣讲和培训,逐渐的去改变这种思维习惯。
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首先我们讲到了志,志就是心上之士,而士就是贵族,是一种贵族的气质,所谓贵族的气质,在儒家的伦理里头就是高瞻远瞩,不为眼前的贫困所动,不为眼前的困境所动。儒家是经常讲,知其不可而为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叫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一事可成。阳明心学是成事之学,阳明的谥号叫王文成公,他特别强调这个成,把事情做成关键在哪里,你会马上回答,在志。而志其实就是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能够规范意的东西。
我们说去心中贼,也就是去物欲,所谓志就是这个方向,明确的方向感不只是一种理智上的判断,它需要付出坚实的努力,这就叫意志。有了意志你才可能成事。我之所以在这里讲到了贫困经济学,是因为它是在八、九年前让我第一次重新认识阳明心学,反过来阳明心学也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到是贫穷的本质是什么。
感谢主播附上详细的文稿,辛苦老师了🙏🌷🌹
A九尧 回复 @水云听谷: 文稿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