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物”到底是什么?| 吴伯凡讲阳明心学 | 心即理

12“物”到底是什么?| 吴伯凡讲阳明心学 | 心即理

00:00
16:54

本节提要


一、意之所在即是物

1、物是心所呈现出的客观事实

2、同一个事实,不同的意向对应了不同的物

3、《暖暖内含光》:我们的认知存在着意向性


二、意向性是如何产生的?

1、我们对自身认知中意向性并无知觉

2、具身认知:具体状况决定了你的认知

3、位置、身体的差异导致意见的差异


三、意志力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

1、意志力和我们的生理状况,具体处境密切相关

2、孟子:存夜气

3、心、意、物三者的关系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什么是物。我们前面讲了,心是一种实体,而意是心的一种状态,一旦动心就会产生某种意。只有正心才能诚意,当心不正,意就会不诚,而意不诚就会产生各种病态的、偏狭的意向性。这种意见既是对事实的偏离,同时它又反过来塑造事实。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而意之所在便是物。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什么是物?心发出来是意,意落到某处这个地方就产生了物,这个过程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为物是心处理、打理、管理、条理出来的一个所谓的客观现实,它已经是一个被再造、被重塑的一个对象,在心和物之间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同样的一个事实,由于意向性的不同,它就是不同的对象,或者说是不同的物了。


一个画家眼中的一棵树,木材商人眼中的一棵树,表面上是同一棵树,实际上是不同的物。不管你意识到还没意识到,我们的认知都是带着意向性的,而这种意向性在无意当中,在再造我们的眼前之物,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意之所在便是物。


我们可以先撇开阳明心学,从一部电影说起,这部电影中文名译成《暖暖内含光》,其实这是一个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译法,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崔瑗的文人,他有一句话“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什么意思呢?他说,就像白色的沙子被埋在黑色的沙子里,它不会变成黑色,看上去很暗淡,但是里头包含着光,它表达的是一种志向,即使自己在一个充斥着坏事和恶人的环境里,自己仍然像一粒被埋没在黑沙里头的白沙,要发出自己内在的光芒。


有人把这个暧错认成暖了,把它译成《暖暖内含光》,这部电影的原名,直译是“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就是没有瑕疵和阴影的心中散发出来的永恒的阳光。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可能没有接触过阳明心学,但我们可以说他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跟阳明心学内在相通的故事。


他的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深深的相爱,但在他们坠入爱河不久,各自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然后伴随着他们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争吵,无穷无尽的争吵又引发了无穷无尽的有意和无意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女主人公想摆脱这段关系,她动了一种特殊的手术,将自己内心关于这段恋情的所有的记忆清洗掉。当男主人公得知他做了这样的事以后,非常生气,去质问她,可是女主已经不再记得她了,男主一气之下也做了同样的手术,这样他们两个人就又成了陌生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海边,一个非常有浪漫情调的海滩,两个人又相遇了。这个故事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可以想象,实际上这个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处境,我们所处的格局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品质决定的。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情侣反目,整个过程其实是在开始,或者说尚未开始就已经成为定局,成为终局的一个故事。这个结局是两个人的心智模式决定的,只要这个心的状态不变,再重演一万次,这个故事还是一个重复的故事,不会有任何改变。那用我们已经熟悉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我们复述这个电影故事,不是为了简单的重复心即理,心外无物,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心和理之间的那个意,意是如何产生的。用王阳明的话说,心之所动便为意,意是心派生出来的,生发出来的一种状态。用当代的哲学话语来说,任何一个认知都是包含意向性的,而这个意向性又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样的因素变量导致了不同的意向性?


有一句诗叫“睫在眼前常不见”,意思是说离我们眼睛最近的是睫毛,但是我们对这个离我们眼睛最近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当然离眼睛更近的是跟眼睛零距离的眼睛本身,眼睛是看不见眼睛的,当我们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分为事实和意向的时候,好像意向是一种外加的东西,但是人的认知无法摆脱意向性,只不过你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幅犀牛画家的漫画告诉我们,那种我们自带的意向性恰恰是我们天然的盲点。我们无法摆脱我们随身携带的意向性,我们又很难意识到我们随身携带了意向性。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在老鼠看来是猫。第一老鼠的这个认知是随身携带的,尽管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那是一种意见,但是在老鼠看来它就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它的认知是一种典型的具身认知。如果是狗它来回答这个问题,它肯定不会说猫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


说到这里你可能自然就想到了《伊索寓言》当中的那个著名的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意见可以说是随时产生的,而且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认知里头自带的意向性,而误以为它是一种事实,客观的事实判断。


当小马要过河的时候,按照他妈妈的嘱咐,把一袋小麦拖到磨坊里去。半路上他遇见了一条河,当他正在犹豫该不该过去的时候,旁边跳出来一只松鼠,松鼠对他说,千万别过去,这条河太危险了,前几天我的一个兄弟就淹死在这条河里头,然后旁边来了一头水牛,说别听他的,这条河很浅,我每天都是从这边趟到那边,又从那边趟过来这边,这是一条很浅的河。


这时候小马就犹豫了,到底他们哪个说的对?他驮着这袋麦子回去问他妈妈,他妈妈没有告诉他直接的答案,说你听到任何一个判断,听到任何一句话的时候,你应该想到是这句话,是谁说的?松鼠说这条河太危险了,它说的是对的,因为它长得那么小。水牛说这条河很浅,它说的也是对的。它为什么说这条河浅?因为水牛长的那么大。你不应该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应该自己作出判断。


小马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它开始小心谨慎的去趟这条河,当它最后来到了河的对岸的时候,它发现这条河既不是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是水牛说的那么浅。


这个故事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什么叫具身认知,你的特定的处境,甚至你的身体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认知。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主人公说,我一直记得我父亲对我的忠告,当你要评判别人,对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想到,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那么幸运。这句话可以推而广之,当我们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所有的人跟你处在同样的处境当中。你跟别人意见的差异很可能是你跟别人的位置的差异,甚至身体的差异。


位置的差异很容易理解,我们就说说身体的差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律很重要,意志力很重要。这就应了那句话,虽然明白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就以意志力为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现实,每个人的意志力它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意愿和能力的差别在哪里?意愿是你要做 150 个俯卧撑,能力是你只能做 15 个俯卧撑。不管你的意愿有多么强烈,但你不可能现在就做到。


心里的力,它跟我们的体力一样,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身体状况它是一定的。消化完以后,不管你的意愿多么强烈,你没法掌控你的语言、情绪、行为。比如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我一定不能发火,这是一个重要的客户,不管他对我的态度怎样,你一定要以得体的态度对待他,就是俗话说的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但是如果在此之前你已经处理了大量的需要克制,需要忍耐的事情,那你的意志力已经被消耗完了,在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控制不住的失态。


《意志力》这本书里头说到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比如说夫妻两人自驾游,到了晚上5、 6 点钟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该走哪条路,哪一个路口拐弯而吵起来,而且可能会吵得不可开交。虽然双方都可能知道,其实在这个路口和在下一个路口拐弯都可以的,为什么会大吵?原因是在这一天里头,双方的意志力都消耗殆尽,而且意志力跟血糖密切相关,当这个血糖降低的时候,已有的意志力的存量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不回宾馆,找一家餐厅先吃饭。吃完饭以后,你发现天大的事就变成一个完全不起眼的、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感受到什么叫具身认知,就是意志力跟我们的生理状况,跟我们的具体的处境是密切相关的。但很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相关性。我们总以为我的感知是不可怀疑的,而事实上我们的认知无时无刻不是被意向性所摆布的,而这种很不一样的意向性会完全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判断,我们会发现具身认知跟身体状况、身体处境的密切关联无所不在。这一点上初期的儒家也意识到了。


孟子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叫夜气,夜气的对立面是昼气。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是一种。在夜里头我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不一样的,古人总是喜欢用气来指称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在白天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与夜里头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是具有相当大的差别的。总的来说,昼气的特点是心浮气躁,夜气相对是沉静安定,而这种沉静和安定当中,你的判断决策能力就会进入到较佳和最佳的状态。


比尔盖茨有一句话,他说,回想他一生做过的最糟糕的三四个决策,他发现都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当你的身体处在不同状态的时候,这种不同状态包括你的睡眠的状态,甚至是你处的这个地方的光线、湿度,你在此之前的几分钟、几个小时之内接触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到你的身体的状况和心理的状况。而这些状况它会作为一种你意识不到的复杂变量进入到你的认知程序当中,在你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了你的认知。


当孟子说我们要存夜气的时候,实际上它是在说让我们的身体和心智进入到一种相对良好的状态。通过养浩然之气,你的认知,以及由认知所影响的你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这就到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核心的话题,就是什么是物,它跟意,跟心是什么关系?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物由心生。


这是个正确的表述,但是它省略了一个环节,无善无恶,处于不动的状态的心,它发动以后就成为意,而意接触到它所在的地方,就会产生一个物,不同的意向性就会导致不同的物,一个一个不同的物,就构成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就是心、意、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意、物如何造成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宇宙实验场

    太想上吴老师的线下课了!吴老师自带理解力的超级天赋👍心学在吴老师这里是最可变现为思维和行为的,吴老师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心学最正确的理解!太珍贵了,泪目

  • 庄稼经营

    唯心主义对个人有用。唯物主义对群体有用。

  • 糖吉珂德芭芭拉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