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从政之道◎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从政之道◎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00:00
17:10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②。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③。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①为奇:是指做出邪恶的行为。②司杀者:指天道而言。③斫(zhuó):用斧子砍木头。
【译文】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人民真的惧怕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捉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呢?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行戮者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解析】
老子反对用重刑,尤其反对以滥杀的方式来维持统治。生杀的大权是属于天地的,只有能够体察天地之道的“大匠”才可以使用,一般人滥用“杀”的大权,就会使自己受到惩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惧于反抗而听任不义与暴政的存在,这种状态是非自然的,这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反抗暴政的道德勇气。不管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手段来镇压人民,他们的道德勇气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且是斩不尽、杀不绝的。所以,一旦人民不再畏惧死亡,那么国家的严刑峻法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或者说它不再有威慑力了。如此一来,那些作奸犯科之徒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国家势必更加混乱,统治者也将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昏庸无道,他们不但对人民施行苛政,而且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伤害人民的性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朝不保夕。在人民看来,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也就不惧怕死亡了。对于不惧怕死的人来说,以死相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老子才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质问。“以死惧之”的目的在于使人民惧于反抗。老子在这里说民众不畏惧死亡,实际是在告诫统治者不要用死亡来威吓人民,这其中夹杂了老子的愤懑情绪,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仁爱和怜悯。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其中,“民”与“奇”相联系,指的是安分守己的人。“为奇者”指不畏死的邪恶之徒。在本句中,老子紧接上文的“民不畏死”,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如果人民畏惧死亡,那么统治者就可以依法惩处作奸犯科之人,以后谁还敢肆意妄为呢?老子一向提倡仁慈,反对战争,更不提倡杀人,但是他在这里主张杀一儆百,这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实际上老子主张要杀的是胡作非为、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而不是普通的民众。只有惩罚邪恶之徒,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因此,统治者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使人民丰衣足食、居有定所,那样人民也就自然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再去冒险和为非作歹了。人民安分守己,天下就会太平,统治者的地位也会稳固下来。圣贤懂得去珍惜生命,从不滥施刑罚,向人民宣传道德法律制度的教化,使其在畏惧死亡的同时明白法律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大治。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就整句话而言,这是老子针对国家秩序混乱的情况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在老子看来,为官者应各司其职,不要做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否则就会危害国家,还会伤及自己。
从政之道
◎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在这一章里,老子批判统治者施行苛政,滥用酷刑,杀戮百姓的政策。不过,老子也提出,如果人民畏惧死亡,那么统治者就可以杀一儆百,依法惩处作奸犯科之徒,以后他们就不敢肆意妄为了。只有惩罚邪恶之徒,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古时,盗窃犯案者屡禁不止,猖獗成风。魏国的大臣李悝认为,王者之政最大的敌人就是盗贼,因此,治理盗贼在各个朝代都显得尤其重要。而治理盗贼的公共事务,也经常成为地方官吏一份非常棘手的工作。西汉时的张敞,就因为治盗有方,成为后世官吏学习的典范。
一提到张敞,人们总想到“张敞画眉”的典故。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张敞之所以扬名后世,主要与他为官的政绩有关。
张敞,字子高,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父亲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张敞不畏权贵治理豪强盗贼。
最初的时候,张敞仅仅担任乡有秩(乡官)一类的小官,后来补为太守卒史。由于他为官清廉,又先后补为甘泉仓长、太仆丞,颇为当时的太仆杜延年所器重。昌邑王刘贺在位时,大行无道,作奸犯科。张敞听说后,大胆上书汉宣帝,陈述刘贺犯下的罪行。谏后十多天,刘贺即遭废黜。张敞因此而得到宣帝的赏识,被擢为豫州刺史。后来他多次上书言事,宣帝知道他忠心耿耿,就擢升他为太中大夫。
张敞为官守正不阿,得罪了当时秉政的大将军霍光,因而受到排斥,迁为山阳太守。做山阳太守期间,张敞勤政爱民,山阳郡太平安定,百姓生活富足。然而,与山阳郡临近的胶东国、渤海国,此时却盗贼四起,百姓苦不堪言。张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向皇帝上书,要求把他调到渤海郡或者胶东国。

汉宣帝把张敞征调入朝,拜为胶东相。
张敞在奏章中说:“臣听说胶东、渤海等郡好几年都粮食歉收,盗贼趁机四起,围攻官府,释放囚徒,劫掠列侯,抢占民财。当地官吏虽然尽心治理,但这一情况仍旧没能改变。臣张敞愿意到胶东、渤海等地,大力治理盗贼,抚恤老幼病残。希望皇上能够成全。”
汉宣帝读到这篇奏章,非常感动,就把张敞征调入朝,拜为胶东相,并且赏赐给张敞黄金三十斤,以表彰他的忠君爱民之德。
不久,张敞被征调入朝,汉宣帝向他询问治理胶东、渤海等郡的良策。张敞向宣帝建议,治理盗贼横行的地区,必须要赏罚严明,对于捕盗有功的官吏,应该破格提拔,和京城附近的三辅地区享受同样的待遇。汉宣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张敞到了胶东后,开始大肆抓捕盗贼。其实,张敞捕盗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他明确标出赏格,悬赏有名的强盗头目。而且,他还设计使强盗自相残杀,只要能斩杀强盗头目,拿着头目的首级来官府自首,不仅可以免去自己的罪,还会受到官府的奖励。官吏们捕盗有功,张敞一律把他们的功劳上报给朝廷,破格提拔他们为县令,先后提拔了几十人。
这样,没过多长时间,胶东国一带的贼患就基本上消除了,百姓们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胶东国的贵族又开始骄奢起来,特别是胶东王太后,尽管她是一介女流,却非常喜欢打猎,经常带着人马四处活动,使附近百姓不能安心务农。张敞听说以后,就上书劝谏太后。张敞很有学问,在奏章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教导太后应当以身作则。太后知道张敞的厉害,见到奏章后,就再也不敢出来打猎了。
张敞在胶东治理盗贼的事迹很快被传开了,这使他名声大震。这时,汉朝都城长安的秩序很乱,偷盗事件时有发生,负责管理长安地区的京兆尹一职几度换人,都不称职。宣帝想到张敞在胶东的政绩,就把他征调进京,向他询问治禁之策,张敞向宣帝提出了一些建议。宣帝听了后,就下旨任命张敞为京兆尹。
汉朝时的京兆尹相当难做。京兆是京畿地区,人员最为复杂,既有大量的皇室宗亲,又有很多豪强富户以及地痞流氓。要想做好这个官,既要办案得力,还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在张敞之前,西汉最著名的京兆尹是赵广汉,他在任时深得百姓爱戴,最后竟也得罪了皇帝,被判腰斩。赵广汉之后,又换了几任京兆尹,但是没有做得很长久的。就连当时最著名的颖川太守黄霸,在京兆尹的位子上也只待了几个月,就因“不称职”的罪名遭到罢免了。
张敞到任后,先召见长安城中的父老,调查强盗头目的踪迹。父老们对张敞说,长安城里的强盗头目,实际上都是一些外表忠厚的富家长者,他们就居住在城内,进进出出,都有童仆在身旁侍奉,与普通的富户无异。

汉宣帝赦免了张敞,拜他为冀州刺史,让他治理盗贼。
张敞得到了强盗头目的名单,然后把这些人召到府衙之中,责备他们为非作歹的行径。然后,张敞饶恕了他们的罪行,要求他们戴罪立功,协助自己抓捕普通的强盗小偷。这些强盗头目,一旦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就对富贵恋恋不舍,现在落到了官府的手中,本来还以为会被关押起来。这时,一听张敞不打算追究他们过去的罪行,个个喜出望外,也就不管什么义气了,都争先恐后地供出了手下的弟兄。他们还主动给张敞出主意说:“如果提供名单,公开抓捕,小偷们就会逃跑了。不如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吧。”张敞同意了,还任命这几个强盗头目担任小吏。
强盗头目回到了自己家里,摆设酒宴,然后请手下的小头目们前来庆贺。那些小头目们一看“大哥”做了捕贼的小吏,还以为有了保护伞,个个欣喜若狂,大肆痛饮一番。喝醉了之后,大头目悄悄地在小头目的衣服上划下红色的记号,好等张敞的官差前来捉拿。
张敞的属下早就把守在巷道的出入口。强盗们散席之后,都纷纷离开。官差们看到衣服上记有红色记号的,就把他们抓起来。这样,张敞一天就抓捕了几百名强盗。张敞把这些强盗都关进监狱,对他们严格审问,得知有些强盗居然犯案一百次以上,张敞都依律判刑。很快,长安一带的偷盗案件就慢慢减少了。
张敞在京兆尹的官位上做了九年,后来因擅自刑杀属下一名犯罪的官吏而被免官。
过了一段时间,京兆一带的盗贼又开始横行,冀州一带也有大盗,汉宣帝这时想起了赋闲在家的张敞,就派使者去征召张敞还京。使者到时,全家惊惶失措,还以为皇帝要杀掉张敞,张敞心里却很坦然,笑着说道:“陛下如果想治我的罪,派个郡吏来就可以了。现在派使者来,这是要重用我呢!”
随后,张敞随使者进京,向皇帝上书认罪,宣帝赦免了他的罪,拜他为冀州刺史,让他治理盗贼。张敞到达冀州后,境内的广川王宫接连发生盗窃案,但是当地官吏却怎么也捉不到盗贼。为了侦破此案,张敞偷偷地派密探侦察盗贼的居住之所,并杀掉了贼首。张敞又根据侦察所得的情况,了解到广川王的内弟及同族宗室刘调等人都与盗贼有联系,王宫实际上成了盗贼的庇护所。于是,他亲自带领州衙的官吏,出动数百辆车,包围了广川王宫,并直接指挥差役,将刘调等人从宫中搜了出来,当即斩首示众,将首级悬挂于王宫门外。张敞在冀州一年多,冀州的贼患基本消除了。
张敞为官数十年,尽管他执法严厉,但是知道适可而止,刚柔兼济。他与河南太守、酷吏严延年素有旧交,他对严延年滥用刑法,动辄杀人的做法很不赞同,还写信劝告他慎用刑罚,不可滥杀无辜。
张敞治盗的事迹在《汉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而张敞也成为古代地方官治盗的典范。后来仿效张敞的人也很多,而且屡有创新。
处世之道
◎以死慑民——红巾军推翻元朝◎
这一章里,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施行苛政,滥施酷刑以及杀戮百姓。惩罚和杀戮是违背自然之道的,一旦百姓受困于暴政,就不会畏惧死亡,而走上反抗统治者的道路。元末红巾军起义,就是因为百姓不能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而发生的。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残酷地掠夺和奴役各族百姓。他们不但疯狂地兼并土地,还把兼并来的良田变为牧场。农民失去了土地,逐渐沦为奴婢。此外,元朝的统治者还对百姓横征暴敛,并增加苛捐杂税的名目,赋税比元朝初年增加了二十倍。
元朝统治者不但残酷压榨百姓,而且挥霍无度,奢侈腐化。元顺帝即位后,即下令到民间搜罗美女和财宝。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元顺帝就责令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当时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河水四处泛滥,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中开始燃起反抗的烈火,民间四处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大范围决堤,沿河各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的袭扰,四处都是饿死和得疫病而死的百姓的尸体。黄河决堤后,又冲毁了山东盐场,严重影响朝廷的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贾鲁上任后,立即强征沿岸百姓十五万人,开凿二百八十里新河道,引黄河水向东汇合淮河水入海。在整治河道时,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的“食钱”。河工平时忍冻挨饿,此时又受官吏的勒索,心中都十分气愤。

朝廷大力整治河道,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举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一面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偷偷地凿了一个独眼石人,然后将其埋到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之中。独眼石人被挖出以后,河工们都十分惊讶,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也顿时燃起。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初,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颍上聚众三千人,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发动起义。在誓师大会上,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称自己是南宋名将刘光世的后代,所以来辅佐韩山童推翻元朝的暴政。接着,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要推翻元朝,光复宋朝江山。
然而,韩、刘聚众起义之事不慎泄露,官府迅速组织军队前来围剿,韩山童在与官军作战时牺牲。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江苏徐州)。刘福通率众突围后,又组织当地群众,一举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所以称为“红巾军”。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朝派了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前去镇压,结果被红巾军打败。接着,红巾军又乘胜攻占亳州(今安徽亳县)、项城(今河南项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等地。这时,起义军的人数已经有十多万人了。
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民,深得百姓的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州县的农民纷起响应,又出现了几支农民起义军,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芝麻李部、南阳布王三部、荆樊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郭子兴部等。
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的口号,鼓励群众主动反抗元朝的统治。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政权。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升任丞相。
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兵分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军以毛贵为主将,经山东、河北进攻大都;中路军以关先生(即关铎)、破头潘(即潘诚)为主将,进攻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军以大刀敖、白不信为主将,负责率军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红巾军一路高歌猛进,出现了“官府四散躲,红(巾)军府上坐”的大好局面。
在三路大军北伐的同时,刘福通于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率部攻克了汴梁,并把汴梁定为宋政权的都城。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经“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抗元形势一片大好。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不断派遣官军前去镇压,但是均大败而还。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元朝统治者紧急调集回军、汉军,协助蒙古军向红巾军发起反扑。
尽管红巾军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由于兵力分散,再加上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就导致了很多刚占领的地区得而复失。这时,元将察罕和孛罗率领的两支元军,又对三路北伐的大军进行合围,红巾军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连遭挫败,北伐的有利形势被迅速逆转。察罕和孛罗乘势逼近宋政权的都城汴梁。至正十九年(1159)八月,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突出重围,逃到安丰。四年后,刘福通被杀,中原地区的红巾军失败了。
刘福通的红巾军失败以后,南方朱元璋起义军的势力却获得了迅速发展。
朱元璋贫民出身,少时因家贫做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很快凭战功升为郭部的左副元帅,后来又被小明王的宋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左丞相。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掌握了红巾军的领导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不久,朱元璋下令大将徐达、常遇春出师北伐,直捣元王朝的统治中心,元顺帝仓惶北逃。这样,盛极一时的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灭亡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