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通知书竟出现错字。
近日,有网友称,宜宾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将“录”字打成了“寻”字。7月14日,宜宾学院教务处就此事发布声明,对工作上的疏忽深表歉意,现重新寄出更正后的录取通知书。
高校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字,这样的“疏忽”确实不应该。面向大学生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既是他们迈入大学的凭证,也是一所高校借此向社会展示自身形象、提高办学美誉度的机会。在如此重要且文字本不多的文本中出现错字,是对被录取的考生的不尊重,也有失大学的体面。
在民众的朴素认知中,像录取通知书这样重要的文件,其内文应该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核把关。何况对不少新生而言,被大学录取是他们人生迈入新阶段的起点,录取通知书更可能作为珍贵的纪念,而成为其个人收藏品。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录取通知书上竟出现了错字,这无疑让大学新生被录取的喜悦蒙上一层阴影。
而且,高校如此疏忽草率,在录取通知书上这般“不上心”,也很容易把自身置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检索可以发现,高校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字,已非个案。去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2022年8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巢湖学院2023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在印制过程中,还把报到时间“9月6日”错误印刷为“9月6月”……
疏忽、失误、审查不严,这些往往成为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后,校方给出的理由。对一所高校而言,当然不会在自己发的录取通知书上有意写错字。其实,即便出现错字,高校收回并重新发放,也并不影响学子入学。
但几乎每次高校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讨论。这背后不是公众对高校的苛责,而是对承载着文化传播、学问研究功能的教育机构的期待。一个错字确实不是什么大错,但出现在文化教育机构所发的录取通知书里,就让人难以接受。
毕竟,这类低级错误,与高校的社会“身份”不匹配。人们因此有理由怀疑高校学风是否扎实、工作是否以学生为本。难怪有学生收到带错字的录取通知书,甚至以为碰上了“假学校”。
每到“录取季”,不少高校会为金榜题名的新生送上别具一格的录取通知书,从满载科技感的芯片AR,到象征传统文化的桃花坞年画,再到带“密码锁”的齿轮转盘,还有老教授们全部毛笔手书传递的翰墨书香……花这份心思,就是通过赋予录取通知书更多元、更丰富的含义,向新生们表达关爱,传承校训理念,寄予美好祝愿。
相较之下,类似在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字的现象,就更让人有大跌眼镜之感。其实,只要校对仔细一些,审核把关认真一点,这种小错本可避免。
眼下,正是新生们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多用点心,避免出现错字类的低级错误,是本分也是职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