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优化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优化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00:00
08:22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如何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7月12日,北京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北京市政协委员、与会专家从顶尖科技人才培养、优化评价方式等角度,围绕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进行建言。

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生态仍需优化

今年,北京市政协科技委牵头围绕专题协商会议题“进一步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开展调研。

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许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以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以复合型青年人才培养助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以不断优化的国际人才政策吸引国际青年科技人才,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发挥作用成效显著。

但调研也发现,当前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工作还存在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偏少、人才早期科研经费支持不足、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科研生态仍需优化等问题。

加强顶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史新兴建议,制定不同用人主体的政策。针对科研院所,可从实施引才奖励、优化纳税等方面制定政策,缓解薪酬收入不高的劣势。针对高校,可从职称评聘、项目申请等方面制定政策,解决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民企,可从落户、购房等方面制定政策,补充民生保障的短线难点。

“北京市国际重要科技奖项获得者和引进的前沿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年龄基本已超50岁,顶尖青年科技人才数量少,需要加大对青年顶尖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他建议,探索实施海外青年顶尖人才集聚专项计划。新设一批海外引才工作站,形成青年顶尖人才库,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用人需求,依托青年顶尖人才库,持续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国内用人主体与海外人才的联系对接,进一步实现引才聚才。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等牵头,联合民企,组建青年人才集聚的联合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平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的培养体系,在研究实践中提升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顶尖科技人才。

健全长周期评价机制,加大基础学科扶持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称在调研中发现,论文、奖项等原有核心评价指标被破除后,虽然以实际贡献评价人才成为共识,但实际贡献以什么标准来体现、认识是否统一等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她建议,由市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性文件,鼓励探索多元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实施因人而设、分类分层的“菜单式”评价,尊重差异化的专业背景、工作性质和成果产出,让不同类型的青年科技人才拥有专属“赛道”。

在“谁来评”方面,建议由市主管部门牵头健全具有较大公信力、影响力的评价共同体。对从事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的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强用户、市场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管理和服务;在重大项目中引入国外知名专家和国内青年人才评价,充分结合“国际声音”和“青年声音”。适度将人才评价自主权下放至用人单位,由市主管部门予以宏观指导,实行“谁用人、谁评价”模式。

在“如何评”方面,目前,有的人才计划项目主要关注拔尖人才,一些基础学科和“小学科”评价话语权不够大,还有的以静态评价结果看待人才在不同阶段的创造价值,导致其陷入“帽子”焦虑、热衷“多快好省”,不愿坐“冷板凳”攻关课题。

孙丽丽建议充分考虑地理区域特点和学科紧缺程度,加大基础学科、特色学科扶持,健全长周期、定期与非定期弹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适当减少考核频次、延长评价周期,同时避免把长周期考核简单化为指标数量的叠加。发挥AI、大数据等技术数智赋能作用,创新开发智能评价工具和模式,为青年科技人才精准“个人画像”,预测长周期人才发展趋势,在综合评价中进行辅助决策。

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青年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国企委副主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说,民建北京市委把民营企业中的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679位企业青年人才。调研发现,人才支持机制有待健全。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获得过科研经费支持,84.68%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承担或参与过国家级科技项目。因住房压力、子女入学限制,不少青年科技人才在北京与天津或者河北之间来回奔波。人才成长渠道不够畅通。科创企业没有人才职称评定资质,企业青年人才晋升机会有限,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韩凤芹建议,优化人才评价认定机制。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试点下放企业职称评审权。探索常规通道和快速通道并存模式,为企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畅通的稳步上升通道的同时,也为作出重大突破与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快速上升通道。加快制定新兴领域人才认定标准,构建企业梯次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支持配套机制。围绕北京市重点领域,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为其提供长周期、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在市科技计划中单列一定预算资助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技术突破活动。在重点园区附近建设人才公寓、保障房,并配套建设幼儿园及中小学,为人才住房及其子女入学提供必要保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