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何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建国后,为何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00:00
03:59

在灿若星海的古典名著中,最受读者欢迎的非四大名著莫属。作为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书目,早已被教育部列入了中小学生必读书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先后被央视搬上了电视荧屏,一经播出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关于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争,有人认为除了水浒、三国、西游和红楼之外,还有两部清代小说也应列入名著之列。这两部成书于清代的小说,分别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蒲松龄撰写的《聊斋志异》。其实,关于“六大名著”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早在建国之初,为了大力推广文化教育,国家曾组织专人展开了有关筛选古典名著的工作。除了当时比较有名望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之外,还有很多“国字头”的出版也参与其中。经过认真考证和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删除《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不过很多人对此仍然持反对态度。其实,关于四大名著或四大奇书的争论自古有之。比如,著写“三言”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就曾认为四大奇书中应该删除《红楼梦》加入《金瓶梅》。到了民国时期,关于四大名著的争论更为激烈,按照大文学家胡适的想法,应该删除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并将其替换成《儒林外史》。总之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和态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之下,关于古典名著的增删都有不同的意见。直到建国之后,文化和教育界经过争论之后,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成就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而删除《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两部同样精彩的小说,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古典名著中,过度宣扬了封建思想中的糟粕,即所谓的“因果宿命论”。此外,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神魔鬼怪等迷信思想,与当时社会中宣扬的积极向上和艰苦奋斗精神相违背。《儒林外史》是清代落第举人吴敬梓的经典之作,他作为一个深受科举取士思想毒害的读书人,几乎将大半生都浪费在了科举考试上。在屡试不第后,吴敬梓的内心对科举制产生了极度怨恨之情,而他的这种态度也融进了《儒林外史》之中。所以这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充满了太多的负面思想。而拜读过《聊斋志异》的人想必都知道,蒲松龄也是一位深受科举制荼毒的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考上举人,直到71岁时才援例始成贡生。蒲松龄只能将自己的科举梦,寄托在神魔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这部小说读起来十分过瘾,可惜却充满了太多的封建迷信思想,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实,之所以最终将六大名著定为四大名著,主要是因为另外两部小说过于宣扬负面思想和过度消极,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