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真心在哪?怎样生智慧?如何证果?

常住真心在哪?怎样生智慧?如何证果?

00:00
13:46

再请看下面经文: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这句话是问阿难,那么你要把能缘的这个心,认为是心性的话,那「各有所还」,「还」就是还原,这能还原,当然就不是常住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心性是因前尘而来,因前尘而去,譬如说,我们分别音声,哎,起心动念了,这有了心了,那么这个分别声的,可以还给声;分别色的,可以还给色;乃至分别冥谛,则也可以归还给冥谛,所以说各有所还呢。

佛在此地是点醒阿难尊者啊,你要是还认这个分别心为心性,那你就得要觉悟,你的心性各有所还。各有所还了,以什么为主宰呢?主宰是心性啊。前面讲的「客尘烦恼」啊,客有来有去啊,主自无攸往啊。主是自己啊,客不是自己啊。所以我们晓得,一动一静,都是属于尘影。

编号039-b/133–十番显见之五显见无还

客有来往啊,居亭主人他不动啊。而我们现在的过失在哪里呢?我们现在不认识镜,而认识镜中之影;我们不认识主,而专门注意在客人。所以我今天用的这个心,是生灭心,如果把生灭心当作真性,那糟了,真性也同于生灭了。

那么佛所讲的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又在哪里呢?「云何为主」呢?主就是指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啊,这几句话总指六尘缘影之心,离尘无体,不是主人。那么你要是认清了,就应该把它放下,就应该把它舍弃,不能让它当家用事。它当家用事,带来了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啊。你们唯识虽然没有深究,就百法里面来观察,你用六识用事,所带来的啊,就是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都是它带来的。你要能够把这个六识舍掉,好,相应的心所没有了,不起作用了。你的心多清净呢!多自在呢!所以说,妄心用事生烦恼,真心用事生智慧。六祖大师比我们高,高在哪里啊?真心用事。所以人家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我们从一意识生八万四千尘劳,不一样就在此地呀。除此以外再问问,佛菩萨与我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找不到啊。

那么由此可知,做佛菩萨有什么难处啊?不难呢,妄心舍掉就是佛菩萨。你要想开智慧,难不难呢?也不难!舍掉妄心啊,八万四千智慧就现前了,给诸位说,念念生八万四千智慧啊。这我们听到好羡慕啊,好羡慕又不肯舍妄心,徒然羡慕而已,自己不能入这个境界,诸位想想这多可惜呢。下面这个是著名的楞严经上的「八还」。看看经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世尊是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阿难的疑执还没有破,所以才有这一问。心性这个名词通于真妄,阿难所执著的是妄,如来所说的是真。如来说的心性,跟阿难意识里面所接受的这个心性啊,不是一个心性。名词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这就是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呀。言语、名词听懂了,意思没有懂得,如来的真实义没懂得。这个没有懂得,就是执著没放下。换句话就是说,到现在阿难还是攀缘心在闻法。妄与妄相应,妄不会与真相应的。

阿难如此,我们不例外。千万不要以为,阿难是个大笨蛋,到现在还不悟,还不晓得如来的意思。那说我们晓得了没有?我们比阿难还要笨啦。我们今天听这个法,心有真心,性有真性,我们听了是有名无实啊。真性,我们见到没有啊?真心,我们见到没有啊?没有!我们干的还不如阿难,阿难还能提得出这些问题,那我们听了哑口无言,连个问题也提不出来。果然与经论的境界要相应,佛说到哪里,我们就悟到哪里,一部楞严经讲完了,诸位就成佛了,圆教的佛。善于用心确实就如此啊,依然用攀缘心,把楞严经听上一万遍,还是不能开悟,还跟现前一样啊。

这里面就是有一个窍门了,根本智之所以能现前,那个窍门也在此地。所谓是不用分别心,平常在背诵的时候就是练这个,没有第二个意思啊,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啊。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绝不是,哎,这个怎么讲法,哎,看到这个,念到这里,很高兴了,这就糟了,分别心相应,他才高兴呢。这在日久天长训练,就是经从头到尾,念到尾,这个心里不动一念呢,这个念经是修定啊。法门八万四千,门门都是修定的。这个方法是修定,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训练,哎,看经的时候,有定,不分别了。然后在日用平常用事,也不分别。不分别所运用的是智慧,这是善不善用心啊,关键的所在。阿难不善用心,所以到现在还开不了悟。我们要拿阿难做借鉴,阿难的毛病就是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了要痛改前非,我们才会有成就啊。

所以,只要一用生灭心,就把如来所讲的妙明元心给障碍了。妙明元心是真心,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妙心呢。明天晚上啊,讲《妙法莲华经》,要说到这个问题。妙心、妙法,法有三大类:众生法妙,这一条给诸位讲过;佛法妙,这还没讲;心法妙,心是根本。佛法与众生法都是心法里面生出来的。无法不妙啊,妙明元心啊。这一念生灭心啊,就把妙明元心给障碍了。所以在一切法里,起一念生灭心,一切法都不妙了,它没有一法妙了。如果在一切法里头,不起生灭心,就法法皆妙,无法不妙啊。

那么阿难在此地提了这个问题,说心性各有所还,那个妙明元心为什么就无还呢?楞严这一部经,在中国禅宗里面也是一部重要的经典,禅宗里面许多公案都是以楞严经的学理来作依据。换句话说,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与方法,在从前学禅的人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生活当中去勘验,把这个理论在生活当中做试验,进一步与日常生活融合成一体。所谓是「行在解中」,行即是生活,生活在一乘教义之中,而一乘教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这就叫证果。

解与行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啦。行与解是二,不是佛法,什么叫佛?觉,是二就没觉啊。解与行是一,这是觉,佛法就是觉法。所以不是佛法,就不是觉法,你还没觉,你还在迷。所以觉了以后才一真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叫一真。我们现在听说这个道理,事上合不起来,这就是不觉。这就是六祖讲的不是佛法,不会佛法。嘿,会佛法的人了不起,什么人会佛法呢?一真法界的人会佛法,没有入一真的都不会佛法。不会佛法的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会佛法的才得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受用是解脱,是自在啊,正是清凉所讲的无碍法界。

那么在此地给我们一个启示,于一切法中,才有分别,就是客还;才有分别,我们就已经迷了啊。正是起信论里面所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在一切法里头,才有分别就是不觉,就是无明。不觉障碍了大觉,无明障碍了妙明。那么这是大乘佛法、一乘佛法里面,信解行证,最重要的修学原则。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一念分别心?把自己的心训练成一面镜子一样,大圆镜智啊。外面宇宙人生的万象,照得清清楚楚,不起一念分别。功夫做到这一层,给诸位说,无量的智慧,大用无方啊。

这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分别了,那我变成糊涂虫一个啦,不变成白痴啦?!白痴有分别,他没有分别,他不是白痴。他还有分别,他念念都有分别。那个这个话我说得容易呀,做起来,诸位就是认真地做啊,也得做个十年二十年,才有点消息,才有点眉目啊。

一面做,一面要明理。理,要明理不能用研究,不能用思维。明理什么呢?离心意识去求解,这就是菩萨的三慧啊,闻思修啊。菩萨的三慧,闻思修,是要离心意识的。用心意识来搞三学、三慧,都不能成就。用心意识来搞三学还勉强,三慧决定不相应的。换句话说,三慧是一定要离心意识的。三学不离心意识可以搞得个罗汉果,小乘阿罗汉,但是没见性,没有见到真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生安为富丨道充为贵

    哇哦,主播老师,您?您好优秀啊,好有法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