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对中职生一视同仁,让技能人才不再背井离乡|新京报快评

人才政策对中职生一视同仁,让技能人才不再背井离乡|新京报快评

00:00
05:27

“中职毕业生享有与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支持保障待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7月4日,重庆市荣昌区发布“人才政策包”,在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把中职毕业生一并纳入支持保障范围。

该政策提出,对到荣昌就业的高校、中职毕业生,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每年6000元的就业补贴或社保补贴,最长可补贴两年;可入住保障性租赁住房,并连续3年享受房租补贴,还可优先购买保障性住房;对重庆市外来荣昌就业的给予交通补贴。据悉,这在重庆市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地方政府把中职毕业生纳入人才政策支持保障范围,不但有利于消除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偏见与歧视,还让相关政策更务实、更接地气,能吸引更多优秀中职毕业生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发展地方经济,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如此才能形成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扭转让当地人才“背井离乡”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中西部县域基础教育普遍实行“升学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升学组织教学,以学生考进大学离开当地到城市发展作为办学目标。

这一“升学教育”模式,被质疑是“背井离乡”的教育模式,不是培养学生掌握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而是助力他们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发展。其结果是,当地的青年人才越来越少,与“升学教育”模式相伴的是人才流失。

从现实看,完成基础教育后,最有可能留在当地继续发展的是中职毕业生。但是,以往中职毕业生不怎么受待见,在几乎所有人才政策中,中职毕业生都没有被视为人才。

在一些县域里,留在当地建设家乡的,更多是当年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但地方常把考进名校,离开当地进大城市的学生视为骄傲与荣光。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用普高率、本科率评价初中与高中办学,本质就是看不起职业教育。

这让地方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近年来,部分县域学校校长质疑“教育强县”并没有通过发展教育让当地有更多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是让更多青年离开了当地,包括没有考进大学的青年也到大城市打工。

显然,要真正实现“教育强县”,就不能再进行“背井离乡”式教育。

一方面,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向学生灌输离开家乡才是成功的升学成功观,上大学不是逃离家乡,而是去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今后还可能回来建设家乡。

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鉴于职业技能人才往往是建设地方的主力军,地方政府要善待技能人才。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投入,除办好职业教育的成本要比普通教育高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技术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

地方政府在人才政策中,对中职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支持保障,这是人才观的重要转变。

进一步,还要推进教育观的转变,要取消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分层次、等级的做法,不再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这可扩大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发展。

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再是只向城市输送人才,也是在为当地培养人才。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给职校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既是扩大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需要,也是让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获得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当前一些地方存在“招工难”,无法招聘适合当地发展的人才,某种程度上是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偏见所致。

所以,振兴县域经济,要从扭转“背井离乡”教育模式,消除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偏见和歧视做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