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本书:《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第二十四本书:《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00:00
06:23

最近收到很多这样的赞美:“涛姐,你越来越漂亮了?”、“涛姐,你皮肤变好了耶!”、“涛姐,你瘦了!”我都微笑着说谢谢。
直到有一天,碰见琳姐,她这样称赞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一股心流穿过灵魂,琳姐的话让我无比的珍惜自己,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我照护。我明显的能够感知到我很爱现在的自己,现在也是我整个人生中“自我觉察”最高光的时刻,而这一切,都源自我内在的自发力。这股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一种灵魂的觉察和精神的滋养。
在闲逛时突然看到这本书《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勾起了我关于美是什么的思索,也想在本书中能探个究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阶级发展资本的需求,资本给美设计了一套标准,包括外貌、身材、年龄等等。他们自行制定的服装尺码,把身材定义为以瘦为美,超出尺码的服饰证明你是不美的、不正常的;而对于外貌,则通过医疗医美等手段,改变你本来的模样,比如肤色的标准来源于少部分的白人,所以黄种人也要向背离基因的白靠近,而黑种人在这就没什么份儿了;而最可怕的却是在他们的标准里,人是不能够正常老去的,你必须得在50岁还和20岁一样,所以穷尽手段要留住20岁的模样,至于你的状态,没人关心。而这一切关于美的标准的设计是为了什么呢?很简单,是为了资本,为了刺激消费,聚拢资本。特别是女性,整体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男性,但是全球女性花费在化妆品、美容等方面非必要性生活消费远远大于必要性生活消费。
在由资本方制定规则的审美之下,很多女性,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不知不觉开始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审美规则之下,甚至于自我客体化的要求着自己。特别是在媒体、广告、社交平台等一系列手段的包围之下,无形中给越来越多的人制造着一种莫名的焦虑,即明明知道媒体上某某明星是修图、美颜后的样子,真人根本无法达到那样磨皮后美白滑的效果,但是人们仿佛不受控制一般,仍旧努力在广告、营销的围攻下向着那个明知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努力,并且深陷在这一个个深井之中,无法自拔。
所有的一切无比显示着,仿佛我们从对美开始有概念的那一刻,就被资本设计的这一套美的标准拉入了一场“服美役”的漩涡之中,我们的思想、行为被奴役,而我们的人生也被这场“美役”消耗殆尽。
书中着重的都是女性角度,对身体的关注限制了女性的个人生活,降低了其内感受性知觉,也就是对身体内部刺激(心跳、休息的需求、食欲、情绪状态)的自然敏感度。研究也表明,女性越是将自我客体化,就越难以认识到身体内部的情况,比如情绪、饥饿和饱腹感。
而自我客体化还会减少高峰体验(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和心流体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理论)。后者指在执行或经历某项身体、精神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彻底沉浸的感觉。对个体来说,这是特别令人满意和愉快的时刻,这种体验让正在做的事情有了意义。
社会对美的关注导致你从外部观察自己,这让你无法充分地生活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无法真正焕发活力,无法追随自己的天分。美的问题似乎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干扰,使人难以拥有心流体验。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是外在的白、瘦、幼的身体?是被消费的自我客体化?还是内在的自我觉知?
书中的答案是自我照护,可以把它理解为个人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投入到情感、欲望、才华、计划中,尝试恢复被美的神话削弱的感知力。自我照护关系到我们设定的人生意图,即更好地采取行动;它同样关系到一种觉悟:照顾好自己意味着照顾好身边的一切,从而也照顾好我们的行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自我照护意味着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并追寻自己的激情。
逃离有关肥胖、光鲜形象的谈话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培养一些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的东西,就还远远不够,因为美的神话总会渗入它认为缺乏意义的地方。因此,培养积极形象的关键不在于隐藏或者剥夺自己的东西,而在于将自己的精力投向创造性的方向。
我想用书中作者对女儿说的一段话来作为结束语:我仍然会告诉女儿她很美,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的东西与标准无关,我看到的是她所传达的能量,是她本身,是她的光和她的个人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涛姑娘读书

    美是一种自我感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