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先说一个故事,晚清名臣曾国藩从京城回到家乡做官,他刚来到湖南的时候凭借自己是中央指定的团练大臣,整顿地方治安,敲山震虎,经常和地方上的人起冲突,在训练湘军的过程中,几乎将整个湖南做官的人得罪了一遍。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他撂下军中事务跑回了老家,准备守孝三年。这个举动遭到了湖南官场的一片声讨,左宗棠说他是“不忠不义”。在老家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反省自己所作所为,在好友建议下决定效仿“黄老”无为之道,他开始认真学习《道德经》,变刚为柔,开始了人生中一次重大变化,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复出,路过长沙主动拜访左宗棠,放下身段,态度诚恳请左宗棠给他写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终于取得了左宗棠的谅解,重新得到了左宗棠的支持。这副对联,现代有一些企业家把作为座右铭。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呢?上联取自《周易》,我在讲《易经》坤卦时讲过,“敬胜怠”,就是用自己的恭敬勤勉去战胜傲慢懈怠;“义胜欲”,就是用仁义道义去战胜自己的私心欲望。那么“知其雄,守其雌”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六个字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我先读一下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讲了“三知”、“三守”、“三复归”。“三知”、“三守”就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三复归”就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字面意思比较简单,就是要知道雄性,但要守住雌性,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溪谷。“雄”和“雌”是一对阴阳,雄代表阳性的事物,也代表事物阳性的一面。包含有刚健、强大、进取、运动、向上等等含义。“雌”代表阴性的事物,也代表事物阴性的一面。包含有柔软、弱小、后退、静止、谦下等等含义。按照人的一般特性来说,总是希望刚健、有力、强大、进取、运动、向上,因为刚强、进取的结果能带来利益、带来好处,比如用武力可以去抢夺土地、抢夺财富,所以都不希望自己软弱、后退,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被别人欺负,被别人掠夺、侵略。老子告诉我们虽然刚强、进取有好处,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这样去做,宁愿守住柔弱、谦下之位,也不要去逞强、更不能去侵略别人、掠夺别人。因为知雄守雌反而能“为天下谿”——成为天下的溪谷。“谿”是指溪谷,溪水流注的地方,本指两山之间的水流,这里指低处的河谷,也可以理解为大海,是指万河万流归聚的地方。你只有守住雌性的东西、阴性的一面,才能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向的地方、所归宿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天下所有的河流都流向低处,最后都归入大海,越把自己放得低,越能积蓄更多的水、更多的能量。
这里要说明的是,“雄”和“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阴阳关系,所以“知其雄,守其雌”也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方法,而是一种恰到好处、负阴抱阳的取舍原则。“知其雄”说明雄性一面并非一无是处,“守其雌”是守住被别人忽略的、低估的一面。内心要“知其雄”,外在要“守其雌”。人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但如果一味表现出强悍、咄咄逼人,必然会为社会所不容。所以,在知道强大的好处、有一颗强大的心的前提下,要保持柔弱、谦下的为人处世做法,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容纳,无往不利。“守其雌”结果反而能带来常人看不到的好处,那就是“为天下谿”。
老子接着说:“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成为天下的溪谷,那么恒常的德性就不会离开,最后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只有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宿的地方,才能“常德不离”。“常德不离”马王堆帛书乙本写的是“恒德不离”。我在讲解《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讲过,“常”字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都写成“恒”字,因为马王堆帛书本是在汉文帝刘恒以前写的,所以不必要避讳,“恒”字照样可以用,而通行版本是在汉文帝之后,所以要避讳,不能再叫“恒”了,一律改为一个同义词“常”字。这个“常”就是“恒”,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恒常的德性是永远不变的,因为恒常的德性就是道的外在体现。道是不变的,但是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常德。“常德”是一种看得见的做法,具体说就是把自己放得最低,最大程度地包容万物,成为天下河流的归宿。这样就能永远保持德性,“复归于婴儿”,回归到婴儿的状态。
婴儿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从雌雄的角度看,婴儿是偏雌的,婴儿在人的一生中是最柔弱的阶段。相比大人的刚健、强大、进取、运动,婴儿是柔软、弱小、后退、静止,但婴儿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婴儿精气神最足。老子发现婴儿有四大秘密,有四种超过大人的能力,这一点我将在解读《道德经》五十五章时再说。
“复归于婴儿”是老子洞察人生之后的智慧呼唤。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看不到婴儿的强大生命力,所以老子才发出这种呼唤。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越是保持童心、保持天真的人就越开心、越健康、越长寿。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往往像小孩子,这就是“老还小”,老人回到儿童的状态,像小孩一样。我在喜马拉雅讲《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什么叫天真?天真是指先天的真气,可是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小孩天然纯真、不做作、不虚伪。老子就希望我们“复归于婴儿”。
我们再来看一看历代大家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一段的解释。河上公解释:“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谿也。”雄用来比喻尊贵,雌用来比喻卑下。人们虽然知道尊贵使人显耀,但应当守住卑微,要去掉雄性的强悍,守住雌性的柔和,如能这样那么天下人就会归属于你,就像水流入大海一样。王弼解释:“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雄,是指领先这一类属性;雌,是指后退一类属性。知道要想成为天下的领先,一定要后退,所以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到后面结果反而领先。溪谷不寻求外物结果万物自然而然流到它这里,婴儿不用所谓的智慧却符合自然智慧。
最后我们再回到曾国藩,他之所以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第一完人”,就在于他从老子“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中真正领悟了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秘诀,最后变成了道家。按照他的朋友欧阳兆熊的说法曾国藩一生有“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他以儒家修身,法家建功,最后是道家处世。而这最后“一变”才使他成为“完人”。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了太平军之后,引起清政府的不安。曾国藩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做到老子说的“功成而不居”,那将遭到杀身之祸,这时一定要“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甘居柔弱。于是他将一切功劳归功于朝廷,让刚满41岁的弟弟曾国荃主动解甲归田,并且大量裁减湘军,从而消除了朝廷的猜忌。最终封侯进爵,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功名。
那么还有二知二守二复归又是什么呢?请听下一讲。
道德经是古文,不对着文字看,光听音频,难易理解,我们都交费订阅了,为啥要关闭文字呢?
上善若水,為而不爭;知雄守雌,则近道矣!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强烈要求请大师恢复同步音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