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终章:军事技术的最后一次变革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史

冷兵器时代的终章:军事技术的最后一次变革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史

00:00
14:10

随着马背上使用长兵器,马槊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所以我们意识到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尤其是南北朝的时候,过去啊我们形容一个人擅长打仗叫做弓骑射。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他他不仅善骑射他还能够左右开弓。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描述一个马背上的人战斗技术高超,偏了一个叫做变马槊。除了善骑射以外,他还会使用马槊。比如说吧高昂马槊爵士,一个叫崔慧景的人,削过变马槊,特别擅长使用槊。一个叫周铁虎的人变马槊。

当时还有一个叫陈天福的人,他呀特别擅长用马槊。他使用马槊的战斗技巧到很晚的后代,大家都还学习他用马槊的一些办法,说来说去使用马背上,使用长兵器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的,非常强调个人的战斗能力,紧接着我们开始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既然他有那么多时间英雄人物都会使用马槊了,他们还同时会射箭吗?

还有别的一些战斗能力吗?我们想如果一个战场上的英雄,要是他既能够射箭,又能够使用马槊,还能够拿大刀砍人。

一个人能发好几种战斗能力,这个人不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吗?你别说我们确实看到当时的战争英雄就是这个样子的。在十六国的时候,当时苻坚问那些拓跋人说你们到底有什么不得了?你们又是北方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太锋利的兵器,敌人弱你们就进攻,敌人强你们就逃跑了,你们怎么打得过我们呢?当时燕凤的回答叫做北人。壮汉上马驰三丈,说我们打仗很厉害,马背上我们只能使用三种兵器。后来有个人叫长春松,这个人身背三丈,把铠甲脱掉,然后呢去冲杀敌人,然后把敌人都打败了。

这个叫长孙嵩的人同时身上携带着三种不同的兵器,那究竟是哪三种不同的兵器呢?对于南北朝的时候,军队中普遍使用的兵器其实就是三种。第一种叫做弓射,弯弓射箭,箭和弓是一组。第二组叫刀盾,能够使用刀同时配备手盾,两者经常是配合使用的。第三种就是骑术,在征调军队的时候,两万人骑马射箭,两万人持刀盾作战,两万人骑马持长兵器作战,通行的兵器就是刀、盾、弓箭和骑术。

那么很显然,身背三丈一种既能够用箭来射,又能够冲杀敌人的人,他们所背负的兵器应该就是这三种。

在同样是敦煌壁画,我们看到有一组壁画叫做八王针舍利图。在八王针舍利图中,我们看到也是两组军人在互相冲杀。这个战斗场景为我们呈现一匹骑马的人手持长兵器,在基本上是人的身高的两倍,非常长的长矛在进行冲刺,而这种人的身上肯定装备着刀盾。因为我们看到有的人的手上提着一个圆盾,有的人甚至拿着盾在回身挡飞过来的剑。配备盾的同时一定会配备刀,因为刀盾是一体的。

同时我们也会观察到他们身上除了长兵器和刀盾之外,还挂着弓,在画面上表现为一条条弯弯的弧线。所以这就是身背三丈。那大家会说说那很奇怪啊,那打仗的时候拿着三件兵器怎么打仗?怎么样能够同时带着三种兵器打仗呢?我们读到了北朝的时候拓跋虔的故事。这个叫拓跋虔的人亲自去打仗的时候,经常拿他的马背上的长槊刺人,把人刺穿了以后还把别人挑起来。他打仗的时候经常一手遁朔于地,把自己的长兵器插在地上,接下来骑着马的往后假装逃跑。追杀的人呢?冲过来就想把他的兵器拔出来,因为我们想那只长兵器一定很美。

结果呢他戳得太深,一般人拔不出来,摇了半天那根长兵器也拔不出来。这个时候他回马过来,把拔他朔的那几个人都射杀了。看他叫做持马尾退,骑着马假装逃跑,敌人争取,然后隐不能出别人来拔那根树拔不出来。拓跋虔引弓射之一箭,杀二山人瑶槊之徒,亡魂而散,就把对方给杀了。这是至少是持两种兵器作战的场景了吧。

真正的英雄那个时候踏上战场叫做身背三丈,持三种不同的兵器。在后来中国典型的军事英雄的形象上,身背三丈成为了战争英雄和标准军人的一种刻画方式。

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标准军人的形象,就看他们的仪仗队。我们今天的仪仗队肯定不是正儿八经拿来打仗的,但是仪仗队身上的那套装。基本上能够显示当时的普遍流行的装备吧。

唐代的这种墓道的壁画中,除了他们身上穿的铠甲,典型的唐代的这种铠甲的式样之外,我们发现每一位战士手持一根非常长的长兵器,也差不多是人的身高的两倍吧。这根长兵器这里挂着一面像旗帜一样的东西翻,我们知道这一定是马槊,就是一件兵器了。

他们身上背着刀,在自己的腰间,很明显黑白条纹相间的挂着刀。他们身上一定挂着弓箭,箭在那儿,每个人的身子身子的背后背着一个巨大的方形的东西,这个就是装剑的剑囊剑府。

那弓在哪呢?这根长长的木条,带尖儿的这根长木条,这就是剑。我为什么这么挂剑?因为这个剑儿是没装弦的,是张开的,就是一个木板,那打仗的时候要弯。弓临时的把弓弯过来,把弦儿扣上就可以射箭了。而我们知道弯过来以后不好携带,平时是把这根弓解开,然后木板这么装上去。刀弓箭长槊,唐代的典型的移位,身背三丈,同时持三件兵器。在战场上这种军人的形象之前就有一个母本。在诗歌中有个叫陇上壮士陈安哥说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这个陈安打仗的时候是七尺大刀分如宽丈八蛇矛左右宽,同时拿着大刀和蛇矛在作战。我们在他的别的一些故事中也记载到这位陇上壮士陈安也是会射箭的。而显然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军人,需要有多种战斗技术。他们即便是骑兵,既能够远距离的射人,也能够近距离的冲杀,敌人在战场上是一道众人聚焦的焦点,是战场上金光闪闪的一道风景线。这种人物的他们的这种战争技术深刻的影响到了整个北方。

当时中国北方的各个族群,在北魏的周同时代的周边,装备叫做刀功甲槊和北魏是一样的,也都是三丈。在突厥人的兵器,角弓、鸣镝、甲、槊、刀剑也都是像刀剑、弓箭、和槊也都是这三件。我们发现哪怕是高句丽兵有弓箭、刀槊,也是这三类兵器。

中国中古时期的这一套兵器装备的方案,成为了欧亚大陆东部最典型的一整套完整的兵器装备组合。这个是中国漫长战争经验的一种总结。

而后草原上的战士。们当他们纪念一位勇士的死亡的时候,最典型的勇士需要身背三葬。葬礼中我们也看到了身背三丈。

来看一下在魏书的高车传中记载,当时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高车人我想大家可能都读过一首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送的这个敕勒川就是高车人生活的地方。这个高车人他们的勇士们死的时候,他们的葬礼上,这个死者是什么样的姿势?我们中国人如果是土葬的话,那很可怜,对吧?平躺的如果我死了,我就平躺的躺在棺材里面啊,家里面把我心爱的iphone来给我陪葬,然后就把它埋下去,一点特色都没有。或者再看上我,再把我的心爱的苹果电脑跟我一块随葬,可是我还是平躺着的,跟我日常生活没关系。

高车人怎么安葬?他们的勇士骑高车人死亡葬送。绝地做砍,他们不是把人平躺着埋进去,是把人数着放到墓穴中,坐失渔中,让尸体坐在自己的墓穴中。然后死者要摆出张弼引弓的姿势,这个死者的姿势,尸体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来拉着弓,而且配刀夹槊,一边配着刀,另外一边要夹着他的长兵器槊。用这样的一个保持着战斗动作的姿势送到墓葬中,然后无异于生就跟他身前是一样的。

对一个人最重要的纪念,无疑就是死亡的时候也用他身前的一种姿势来纪念他。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车的战士,同时装备着刀槊和弓箭,显然身背三丈骑兵,马背上的骑兵已经绝不再是简单的骑射,也不再是简单的冲击型的骑兵,他们是一种综合型的骑兵。真正有多种战斗功能的综合性的骑兵一旦兴起,也就成为了骑兵历史的终结。

因为此后从这个时代开始,一直到热兵器出现之前,无论是步兵,无论是骑兵,都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变革和军事技术的变革。所有的军事革命从这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唐代,所有的军事革命到此都画下了一个小小的据点。当然他远没有到最终章,远没有到冷兵器时代的最终章。

身背三丈这种骑兵的形象影响了中国古代对马背上军事人物和军事形象的整体认识。清代的时候有一位战士,后来他的画像挂在了紫光阁,成为紫光阁功臣像之一。他的名字叫做卡拉巴图鲁阿玉锡,黑色的勇士阿玉锡。这个阿玉锡在他个人的英雄形象的绘画中我们来看一下他拿了什么装备。

手持一根长束,身上挂着弓箭,这是身背两放了吧,还背着一支火枪,刀可能不好用了,背着一支火枪,同样也是身背三丈的一个马背上的战士,同时携带一套兵器上战场。不仅南北朝的时候这么画,不怕到了乾隆时期绘画还这么画,后来我们的年画上也是这么画的,一个马背上的战士,手持长兵器,再配位体型的短兵器,偶尔呢,恐怕还要把弓箭也给他配上去,不仅绘画古代的战争人物的形象,装备了一套兵器,而不是一件兵器。我们的现代军事人物的形象也是这么画的,我们发现解放军战士要么手持,要么背负着钢枪,手上拿着战刀。

虽然我们知道马刀已经没什么太大用了,可是作为一组兵器,作为表现马背上的英雄人物的。多种兵器组合来表现一个人物的形象,这个套路仍然被我们的传统绘画所保存。

冷兵器时代马背上军事人物所塑造的以上特点,其实在北朝的结束进入隋唐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此后那么上千年来,一直是深刻的在影响着中国的军事文化的走向。

当然我们刚刚已经说了,中国军事史的故事其实远没有到达他的终点,因为时间还在发展,人们的打仗的办法还在不断的变化,国家的组织形态,老百姓的心态也都在继续的变化着,但是就革命性的变动而言,此时已经全部都完成了。

下一个时代,那将是火器的时代,整个人类的战争方式,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格局也都因为火器的出现而焕然一新。历史的天平也从冷兵器时代的一个轴心转向了热兵器时代的另外一侧的轴心。

当然那将是以后的故事了。那么我们这一次所有的有关中国军事史的,有关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这些讨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从骑马的战士开始,从骑马的战士和徒步来围城的战士几个重要的现象都跟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分享。

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