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来自草原游牧民族强大的战争能力,汉帝国开始不断的养马,往边疆迁徙人口,然后累积年轻军官团的战争经验。
除此之外呢,我们还发现整个汉帝国在优化骑兵作战的技术。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在陕西西安附近的杨家湾汉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骑兵的阵容。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随葬的有兵马俑,在汉代出现其实并不令我们意外,秦始皇陵已经有过兵马俑了,但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俑的数量只有一百多,相对于数千步兵俑而言,这支骑兵的数量远远不足以实现战略性的使用。
但是到杨家湾汉墓中,我们看到他的骑兵无论从整个军队中的比例以及骑兵骑着马的种类而言,两个层面而言,都显示出了向战略化发展的倾向。在杨家湾汉墓中有两种骑兵俑,一种骑兵俑骑的马比较矮小,另外一种骑兵俑骑的马比较高大。矮小与高大之间并不简单,只是马的一个变化,更重要的是骑马的人所持的兵器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大概知道啊,在汉代除了向匈奴学习骑马射箭的技术之外,杨家湾汉墓提示我们汉代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骑马作战的人员,他们在马的背上并不是拿着弓箭在打,而是拿着长兵器在打。
这种拿着长兵器在打的骑兵部队,具备骑着马冲向对方人群中,近距离格杀,近距离冲击这种战术功能,并不常见于游牧民族。
显然他应该是为了克制对手而发明的新型的骑马作战的作战技术。而后来中国马背上的军事技术的有一支脉络,就是沿着拿长兵器作战的这种骑兵不断的向后发展。
我们要向大家强调,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与另外一个民族,与另外一个国家进行决战的时候,除了要进行物资上的准备之外,绝对少不了的是文化上的准备。
在汉代一个人死了以后,重要的人物、有钱的人物、有权的人物死了以后,在他的墓葬中总是会出现画像石,雕梁画栋的,在整个墓葬的四周刻上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图案。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墓葬世界中的造型和图案的时候,最粗浅的理解至少有三种。
画面的内容是我生前世界的再现。第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画面上的内容是对我死后向往的世界的一种想象。第三种理解画面上的内容就是我期待来生能够达到的一个高度、一个目标、一种愿望。
可是我们能够看到,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有这样的一种战争的造型,叫做胡汉交战图。胡人的士兵、胡人的骑兵与汉人的骑兵正在进行双方之间的格斗。在画面中这些戴尖帽子的就是胡人的骑兵,带着不是尖帽子而皮扁的就是汉人的骑兵。汉骑在追击胡骑,汉骑同样也从左到右,也是在追击胡骑。
同时我们还看到在一些画像石中呈现了这样的画面,抓获了匈奴民族,把他们作为俘虏。献给自己的长官,总是能够看到这种献俘的。伴随着交战的下一个场景,就是向自己的长官去敬献俘虏,把这些戴着尖帽子的匈奴人全部抓起来,双手绑在背后,向自己的长官去献福。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汉代的男性对自己一生的期许中,至少有一条为国家建功立业而证明自己曾经建功立业的标志,就是踏上与匈奴决战的战场,杀死匈奴人,或者抓获匈奴的俘虏,献给自己的长官。这是带着一生的这种期待和一生的愿望来进行呈现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生的愿望之一是与匈奴决战,那这个国家曾经做过多大的努力来向老百姓介绍匈奴对我们的威胁有多大?
这个国家又通过多少种手段让所有的人形成一种意识,就是我们一生重要的表现自己的方法之一是与匈奴决战,这是一种文化塑造。
这种文化塑造表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在个人建功立业的场合。我们能看到当时汉代实际上通过一些非常功利主义的一些物质的手段,号召大家倾向于会主动的与匈奴作战。
比如说元朔六年,汉武帝说经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北边还不太安定。日者大将军巡朔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千级,然后全天下来个先谋后,赏得年减罪。让所有人都相信与匈奴的作战不仅是一种建功立业,而且能够给我带来实实际际的利益。在汉简中我们看到有一些积匈奴降者,赏令众八千人以上。一旦匈奴的这个军队达到八千人以上,就可以封侯并且赏赐。黄金五百两百户五百骑以上。如果面对这样规模的敌人的部队,把他们打赢了,就可以获得赐爵少上造。一旦参与过于匈奴的战争打赢了,对方回过头来就能够封一个爵位,领一笔功勋,拿一笔奖金。那对于调动大家去击匈奴的热情,这是一种经济手段吧。
我们还看到他的文化建设几乎是在方方面面出现的。汉代的孩子们读书,普通人学习写字有一个小手册,这个小手册叫做急救。很快的学会急救章写个字儿,那我们把它理解为识字手册就好了。这个识字手册上有像顺口溜一样押韵的那么几句话,九泉强弩与敦煌居边手在背弧枪,远近还击沙湖王汉土兴隆中国康。在酒泉和强弩那些地方。
我们长期在那里驻守,盯防着匈奴和羌人,我们集中起自己所有的军队,杀死了敌人的首领,我们的国家就得到兴隆发展,人民就获得安康。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刚刚学会写字的人面的顺口溜就是远近还击沙虎王,汉土兴隆中国康。如果一个孩子天天学的识字手册是这样的口号,这个孩子心里面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意识形态?在汉代经常会有铜镜出土,铜镜上会有一些吉祥话。
这些吉祥话我们今天还会说。周纵坐尽四宜福多鹤,国家人民西那,都是一些吉祥话,说风雨时节五谷福,祈祷风调雨顺,粮食能够获得丰收,常保二清得天地。希望我的爸爸妈妈长命百岁,平安健康,常告后世乐无极,希望我们的后代都能够顺顺利利的快乐无边。
那我们今天过年写对联、贴春联的时候,我们的春联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不会期待一个国家灭亡,不会有这样的期待吧,可是汉代的吉祥话是这么说的那背后他们心目中有多浓厚的一种情节参与到投入到一场与游牧帝国的军事性的对抗中。我觉得通过这样的一些文字,我们是大概能够体会出来的。
无论是文化上的、经济上的、养马的、调动人口的、训练骑兵的、强化作战技术的这一系列做完以后,差不多就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开始了与匈奴之间轰轰烈烈的战争。
这场汉与匈奴的战争,此后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两个世纪的时间。这场战争大概从汉武帝当上皇帝之后不久,公元前一百三十三年,双方因为和亲失败,也因为其实是中原帝国的耍了一些阴谋,所以呢就君臣单于与汉决裂,双方就进入了战争的状态。
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一个现象,即汉帝国实际上是瞄准匈奴的几个大的活跃的核心地带来进行战争的。
我们之前在给大家说明整个游牧民族的地理空间的时候说过,在西辽河这一带。今燕山向阴山绵延的这一线,是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在阴山以北。当然匈奴是游牧世界的核心也在于这个,比如贝加尔湖延伸出来这些高山和大河之间,同时在整个河西走廊祁连山两侧也是有游牧民族存在的。但是对于在关中地区的汉中央而言,最大的威胁来自于阴山附近的这一圈匈奴的军事力量。所以汉武帝需要与匈奴的战争,第一步就是围绕黄河几字头以南的这块匈奴进行进攻。
所以在后来在河河南之后,在在河河之战以后,汉武帝就为了迅速的肃清在阴山以北戈壁沙漠以南残存的匈奴的力量。
在河南之战打完以后马上发动的是所谓的大漠以南的漠南之战。通过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两场大规模的战役之后,真正长安以北这样的一片威胁最大的匈奴的力量被肃清。
紧接着汉就收获了从张骞传递出来回来的关于西域的消息。之后沿着河西走廊通往西域,那里还有很多民族,各种力量可以利用。而且在整个祁连山一侧还盘踞着匈奴人,他们对中央地区也存在威胁,所以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打完,紧接着出兵进行了河西之战。
在河西之战,他们绕着祁连山逐渐肃清了盘踞在这一切的匈奴的黄河上游、河湟谷地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之后,整个就中国长城一线而言,匈奴的问题就解决的差不多了。剩下来更强大的匈奴的政治军事力量的核心,那在整个戈壁沙漠以北。
所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实际上是动用自己的举国之力,卫青霍去病一代战将跨越戈壁沙漠进行超远程的远征。
这场战斗这场战役,我们把它叫做漠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曾经一度打到了贝加尔湖附近,在贝加尔湖以南了,打到了北海附近。这是难得的中国军事史上进行的超远程的远征。
大家通过了漠北之战,打完以后,我们大概知道整个与匈奴的战争差不多就算是告一段落。在这几次与匈奴的战争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知道带来的是匈奴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包括他们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就历史进程而言,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张图表。在秦汉之际出现了冒顿单于,在汉高祖之后出现了冒顿单于。接下来来在北方有老上单于、君臣单于。但是从君臣单于之后,在汉武帝当政的时间内,先后出现了一只邪单于,乌维单于、巫师奴单于等等等等,什么起士侯,什么葫芦酤单于等等,出现了好多单于,相对于之前一个汉皇帝对应一个匈奴单于而言,汉武帝当然是自己活得长,熬死了好多人。
可是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匈奴的单于反复的更迭,整个内部政治失序,没有哪一个单于能够稳定的维持自己的国家的存在了,反复的出现了政治人物的更迭。
当然匈奴人民这样的一个游牧民族也在这场战争中承受了惨重的损失。在当时汉代有个人叫陈汤,他分析了双方战争力量,说其实匈奴人打仗,他们也是获得了汉的一些军事技术的。
可是当时他们打完河西之战以后啊,打完了祁连山以后,匈奴有首歌谣,我们至今读来都觉得是一种战争的挽歌,说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罚息。丢掉了祁连山,我们在黄河的上游河湟谷地再也没有如此肥美的一片牧场。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丢掉了祁连山,那么我们那些新娘们再也没有办法焕发美丽的荣光,再也找不到。所以我们大概知道匈奴人也都是承受了非常惨重的战争带来的痛苦的。
汉武帝的晚年与匈奴的战争仍然在持续,我们都知道与草原民族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后勤的总动员,是一次全国军事力量的投入。但是我们发现军事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那就是怎样去发挥每个政治集团最优势的力量,怎么样用精巧的办法来战胜对方,都是在战争的碰撞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与我们的想象不太一样,我们知道汉与匈奴的战争其实不完全是靠骑兵打下来的。
对于农业的国家而言,怎样在草原上作战,将步兵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最极致,怎样能够将步兵送上草原的战场,这恐怕是我们理解汉最后击溃匈奴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窗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