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贡献不如美国?到底谁才是二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苏联贡献不如美国?到底谁才是二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00:00
17:30

一场威风凛凛的胜利日红场大阅兵,再度将世界带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虽然俄罗斯的胜利日大阅兵频道到一年一度,且今日的俄罗斯早已同曾经威震世界的苏联渐行渐远渐无穷,但那些熟悉的声音和步伐,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俄国军人的昂扬斗志,并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战争。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且波及范围最广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掀起第三世界国家独立浪潮的同时,也催生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而后,凡尔赛体系也迅速被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所取代,冷战也成为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主要形态。

由于意识形态的南辕北辙,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空前剧烈,而关于二战中哪国贡献最大这个事儿,两大阵营一直以来都各执一词,而当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这更成了众说纷纭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一项跨越60年的民意调研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大多数西方民众认为苏联是二战胜利的最大贡献者,其余贡献率高达57%,而美国和英国则分别只有区区20%和12%。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的贡献率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冷战结束不久的1994年,西方民众认为苏联对二战胜利的贡献已骤降至25%,而美国和英国的贡献则分别上升到49%和16%。

进入新世纪,情况则更为夸张,在苏联贡献率再度下降到20%,英国维持了16%的贡献率,美国的贡献率则攀升到58%,美苏两国的贡献和1945年几乎完全翻转。

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只能比2004年更夸张。

这是一个令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数据,因为从理论上看,这样的数据实在太名不副实。再配合西方国家坑蒙拐骗和颠倒黑白的“优良传统”,不由得人们习惯性地选择不信。

想想苏联作为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阵亡总数超过4600万,是摧毁德国法西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不仅东线战场始终是二战各战场的重中之重,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成为整个二战公认的转折点。

反观美国,除了在战前首鼠两端倒卖军火牟利,战后更是躲在幕后坐看苏德厮杀,直到1944年大局已定时才姗姗来迟地发动诺曼底登陆抢夺胜利果实。

而在贡献无限小的同时,美国宣传的战功却无限大,甚至是为了夸大贡献不惜创造英雄,就差把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们拉出来打败法西斯拯救世界了。

这样的结论,岂能令人信服?

听起来无懈可击,但问题是:

伤亡大=贡献大?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以伤亡大小作为评判标准,那么道路上层出不穷的交通事故就会完全乱成一锅粥,毕竟我伤我有理。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所共知,为打败德国法西斯进而取得二战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伤亡大小不足以成为贡献的唯一凭证,因为伤亡除了取决于、士兵的战斗力、军队的战斗方式和敌人的残暴程度,更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

苏联在二战中尤其是前期的惨重伤亡,除了德国因工业化积累堆积起来的强大战斗力以及志在消灭苏联的决心,苏联因大清洗带来的战斗力锐减以及苏联红军大兵团作战的战斗模式也有很大关系,这使得虽然苏联在二战前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但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伤亡,甚至到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最后一战即柏林战役,苏军的伤亡也相当惨烈。

相比之下,美国因本土未遭受战火屠戮,强大的工业化水平为美国的战争机器装上了无比锋利的利齿,使得法西斯尤其是日本法西斯无处遁形。

再加上美国本土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不像苏联这样在德国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下丧城失地、生灵涂炭。所以美国军队的参战规模必然不可能像苏联这样全民皆兵,理论上也必然不可能像苏联红军那样伤亡惨重。

所以单纯以伤亡论英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二战中的苏联,就像全家上阵的愚公一样,为搬走家门前的王屋山和太行山全家老小齐上阵,靠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决心和意志,终于感动了天帝。

然后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于是愚公的家门前一马平川,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那么问题来了,天帝的作用大?还是愚公一家人的作用大?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二战后的美苏两个国家相继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但战前的美国和苏联本质上是两个层面的角色。

相比于从十月革命后异军突起的苏联,美国从1776年建国以后就一直在为称霸世界而前赴后继。在击败英国殖民者最终取得民主独立后,美国通过一系列巧取豪夺的方式,其领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猛增十多倍,最终成为毗邻三大洋的美洲大国。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政策,公然将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后花园。

作为英国的Plus版本,美国以整个美洲大陆作为离岸平衡手的“岛”,并开始了在亚非欧三洲推行大陆平衡政策,进而称霸世界的努力。

1894年,美国GDP跃居世界第一,其主导世界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而后来居上的德国则对英国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最终在1914年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本质上是欧战,美国作为置身事外的国家在1917年参与其中,并迅速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但协约国的胜利却并未让美国找到插足欧洲的机会,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极力压制德国并排挤美国,虽然美国在随后的远东九国会议上方才找回了些许面子,但始终没有达到主导欧洲的目标。

不过由于苏联的存在,再加上因一战而产生的债务问题,美国开始扶持纳粹德国东挡苏联,西牵英法,英法也对纳粹德国的崛起大搞绥靖政策,最终坐视德日意法西斯的崛起,为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美国为遏制苏联并主导欧洲的一盘大棋,纳粹德国也是美国一手扶持的棋子。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说苏联是与纳粹德国旗鼓相当的棋子,那么美国就是站在纳粹德国身后的棋手。

而在远东,野蛮生长的日本法西斯虽然并不像纳粹德国那样关系亲密,但也是美国为遏制苏联以及打击英法势力的棋子之一。

可以说二战前的美国,为了攫取世界霸权,在东西两个方向都进行了谋篇布局。而同时期的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先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又在1940年4月13日与日本签定《苏日中立条约》,虽左推右挡但终归未能避免丧城失地甚至差点儿亡国灭种的尴尬处境。

苏德战争作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场,在让苏联付出惨烈伤亡的同时,也成就了苏联的超级大国之路。而在苏德惨烈拼杀的同时,美国正在太平洋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惨烈的厮杀,其战场规模比苏德战场甚至欧洲战场更宏大。

要知道,轴心国不是只有纳粹德国,欧战也不等于整个二战。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的“八月风暴”中风卷残云地消灭了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但其在远东的贡献远不如中美等国。

所以,苏联在二战中的主要贡献,就是为消灭德国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东线战场一直以来都牵制着纳粹德国超过80%的兵力,是纳粹德国真正的噩梦。

相比之下,大势已定后的诺曼底登陆,必然就像是争抢胜利果实,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为防止苏联红军的反杀彻底染红欧洲大陆,美国必须要在战争后期迅速介入,通过开辟第二战场“保住”西欧。

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搏杀一直延续到了日本法西斯困兽犹斗的最后一刻。

所以,棋手的作用,绝不是棋子可比的。在美国左右开弓的时刻,苏联则一度在德国的疯狂侵略下岌岌可危。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援助,苏联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打败纳粹德国,毕竟。作为世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恐怖的战略纵深,就算不能打败侵略者,拖也能把敌人拖死。

但问题是,广袤的西伯利亚雪原,在埋葬了高尔察克后,不可能养活坚持游击作战的苏联红军。要知道游击战靠的是人民而不是冰雪,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绝对会成为苏联红军的噩梦。所以一度绝望的斯大林想到的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不是留下来打游击。

而这也说明了,沙俄能拖垮拿破仑帝国,但苏联却难以击败纳粹德国,所以美英尤其是美国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1941年3月11日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开始,就开始了两头通吃但逐渐偏向同盟国的操作。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队损兵折将、一溃千里,短短4个月时间就损失了300万军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而这些国土全部是苏联的膏腴之地,直接导致苏联在工业上损失了63%的煤炭,58%的钢铁生产能力,农业上则损失了38%的粮食,84%的糖,38%的牛和84%的猪产区,武器装备和粮食损失不计其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美英两国的援助,尤其是在苏联国土沦陷,工业东迁的9个月空窗期,苏联的局面不堪设想。

1941年6月27日英国代表团抵达苏联,并在7月12日签订了第一个战时合作协定。随后美国代表团也来到苏联,商讨援助事宜。

1941年8月13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签订《大西洋宪章》,正式确定将苏联纳入美英援助的范围之内。随后在10月1日,美英两国与苏联签订《莫斯科议定书》,罗斯福也在11月7日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

而此时莫斯科会战正酣,美英纷至沓来的援助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整个二战期间,美英向苏联提供的援助占到了《租借法案》的35%,包括:

炸药: 345735吨,

钢材: 2589766吨,

铝: 26110吨,

石油 : 2622357吨,

化学品: 631017吨,

等等,另外还有:

商船:100艘,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金属切削机床:446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8200辆,

飞机:14795架,

枪弹:4.7亿多发,

轮船发动机 7784台,

食物补给:4478000吨,

棉花:106893000吨,

皮革制品:49869吨,

轮胎:3786000个,

军靴:15417001双等。

赫鲁晓夫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美国大量的军备援助,苏军不可能组织任何一次大会战。没有美国援助的卡车,很难想象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调动大量的军队……如果没有美国的午餐肉罐头,我们真不知道用什么去养活苏联红军。”

可以说,美国作为二战的后勤保障基地,是苏联能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反败为胜的重要保证。

而在美英等国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之前,两国空军就早已开始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在纳粹德国空袭英国后,怒不可遏的丘吉尔针锋相对地轰炸柏林,开启了美英空军空袭德国本土的序幕。

从1940年5月到1945年4月,两国共出动飞机超过400万架次,对纳粹德国控制的,欧洲大陆头等270万吨,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造成德国100万居民死亡750万人无家可归,瘫痪了德国超过90%的公路。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两国空军的空袭效果并不理想,但美英的轰炸却使得德国本土不再安全,更给德国造成了惊弓之鸟的效果,迫使德国始终不敢将全部军事力量投向东线战场,这同样是对苏联的巨大援助。

斯大林曾说:“美英对德国石油工业的轰炸,对加速苏联红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苏联是消灭纳粹德国的决定性力量,但这个力量的背后,是美国的大力支援。

事实上,以二战的整个面貌来看,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才是真正的转折点。因为二战中的美国,比一战期间有着更大的扭转乾坤的力量。当美国“被迫”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到同盟国阵营,战争的结局也就彻底定格。

事实上《大西洋宪章》的签订,就是美英两国对轴心国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德国作为脱缰的野狗,其被乱棍打死甚至借助仇敌之手打死的结局早已注定。

所以,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嘴脸一如既往地丑恶,但对二战胜利的贡献需要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其整个二战本就是美国的自导自演,所以“贡献”当然也就无可匹敌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791943phc

    完全就是扯蛋啊,按作者的意思,要是没有苏联的抵抗,美国的援助有什么意义

  • 听友310106910

    这文章就是美奴的谬论

  • 东方如水

    别提什么贡献,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苏联死了那么多人也是苏联战斗力太完犊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