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右逢源到众叛亲离,莫迪为何会将印度引向穷兵黩武的不归路?

从左右逢源到众叛亲离,莫迪为何会将印度引向穷兵黩武的不归路?

00:00
17:39

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莫迪,一位志大才疏的领导者。

1950年9月17日,在遥远的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小镇的一个吠舍家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当时的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大行其道,社会阶层等级森严的国家,这个低种姓的孩子会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坐上印度总理的宝座,并成为国际社会的风云人物。

虽然莫迪出生后,“莫家”没有出现古代天子出生时的一系列天降异象,但底层的出身给了莫迪性格坚韧不拔的韧性,并成为其日后成功的重要支撑。从8岁加入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并成为“干事”开始,莫迪兢兢业业,其地位也不断上升。

1985年加入印度人民党后,莫迪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并最终在2001年成为第14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

在主政古吉拉特邦的日子里,莫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使古吉拉特邦的GDP增长率雄踞印度之冠,而古吉拉特邦的成功也为莫迪的更进一步积累了雄厚资本。

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党赢得大选并组建新一届政府,作为人民党领袖的莫迪成为印度总理,实现了乌鸦变凤凰的历史性蜕变。

要知道,虽然印度在建国后就旋即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并在很多方面刻意体现所谓的平等,比如印度历史上首位“贱民”总统科切里尔·纳拉亚南。但问题是印度总统从来都是“符号”,更准确地来说就是“傀儡”,印度总理才是大权独揽的存在。

因为印度独立靠的是“印巴分治”的白纸黑字而不是惨烈的革命或战争,根本没有社会秩序的推倒重来,更没有统治阶层的以旧换新。所以建国后的印度高层,和英属印度时期不能说很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而英属印度时期,为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强化了雅利安人创造的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等级森严,另一方面又拼命拉拢印度土著高层并与之结成“殖民者联盟”,所以由印度精英组成的国大党本质上也是英属印度的既得利益者。

而国大党在2014年人民党取而代之以前,长期把持印度朝野,尼赫鲁·甘地家族更是一门三总理,祖孙三人呼风唤雨40多年。所以他们是绝不可能为了印度人民的福祉而自我革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总理长期被种姓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高种姓把持。所以,莫迪的成功,绝对具有划时代意义。

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莫迪的奋斗历程再热血,还是要回到印度的基本国情上来。那么,印度的国情是什么?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盘散沙的行政管理聊胜于无的工业体系难以调和的宗教矛盾众叛亲离的国际环境

印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得国太易”,要知道,革命或战争不仅推动着社会结构的推倒重建,更能够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这个力量上可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彻底改变一盘散沙和山头林立的散装状态;下可以将统治力贯彻到基层的各个角落,推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为自力更生的工业化提供基础;中可以彻底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人口红利。

而因为印度建国前缺了这门课程,所以独立后的印度需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弥补,而且还只能江心补漏、得过且过。

所以,建国后的印度基本等于英属印度的微缩版,英属印度有的矛盾,印度一样不少。虽然印巴分治表面上踢出了上亿的穆斯林,使印度教徒在印度总人口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是印度教徒从来不是一统江山,穆斯林更没有彻底清零。

再加上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利用个人和国大党的威望疯狂收纳大部分土邦,这就更加剧了印度的内部矛盾,尤其是锡克教和印度教的矛盾。

而因为印度和周边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是脱胎于英属印度,所以英属印度的宗教矛盾毫无疑问也会映射到后来的印巴孟三国,并表现为冤冤相报的国际争端。

按照蒙巴顿等人的设想,英属印度要一分为二,虽然按照宗教为分野依据,印度体量远大于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分别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大部和恒河入海口,不仅对印度形成掐头去尾的东西夹击态势,更让印度东北部几乎孤悬在外。

而如果再加上克什米尔的悬而未决,印度可以说虽然开局准王者,得到的英国遗产足够傲视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但却不得不受制于巴基斯坦的半包围。

虽然经过三次印巴战争,印度拿下了多半个克什米尔,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扭转了被巴基斯坦掣肘的局面,但印度却弄巧成拙,妄图以核武器的非法研制攫取大国地位,为彻底消灭巴基斯坦统一南亚次大陆铺平道路。

然后,巴基斯坦突然“近墨者赤”,在15天的时间里实现了核武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突破,并出版了中文说明书为向中国推销做准备,其“自助研发”能力令人惊叹。

而印巴的核平衡,不仅打碎了印度的大国梦,更瞬间拉平了印巴的实力差距,从此印度再也不敢对巴基斯坦痛下杀手。

更令印度无语凝噎的是,被“解救”的孟加拉国为防止印度生吞活剥,拼命践行“多生孩子少种树”原则,企图以人口对抗印度的铁蹄。

事实证明,虽然印度独立后,早已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对当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百分百背弃,但对于孟加拉国的“子宫革命”,印度还真的没有脾气。毕竟一来孟加拉国确实没有入侵印度的企图,相反孟加拉人大量涌入东北六邦还起到了鹬蚌相争的作用;二来印度早已被西方国家冠以“民主典范”和“自由先锋”的光环,岂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

由于印度自立门户时,正值美苏冷战方兴未艾,再加上印度体量较大,既是美国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的关键一环,又是苏联突破资本主义阵营围追堵截并走向印度洋的重要窗口,所以印度一经建国,就受到了美苏的高度重视,苏联更是捷足先登,成为印度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而美国从1971年一脚踹开巴基斯坦和印度沆瀣一气后,关系始终在不断升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印关系更是“心心相印”。相比之下,由于印度“白纸还钱”和俄罗斯“一个火烧送航母”的塑料情谊,俄印关系开始波涛汹涌。不过因为苏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印度依然是美俄争相拉拢的共享冤大头,国际环境依然相当优越。

因为美俄两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支持,印度在对外政策上从来“当仁不让”,除了和巴基斯坦打成一片,印度还长期欺凌尼泊尔,控制不丹,吞并锡金,干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内政。更夸张的是,尼赫鲁为了实现所谓的“大印度联邦”梦,早已不满足于恢复英属印度的版图,一再叫嚣对青藏高原拥有主权,要将西藏地区作为中印缓冲国,失败后又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疯狂蚕食我国领土。

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扩张,毛主席在冥思苦想的10多天后,终于下达了自卫反击的命令,而后早已忍无可忍的解放军如猛虎下山,将不可一世的印军打得满地找牙。印军不仅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至今保持着集体全副武装马拉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更让尼赫鲁郁郁而终,将印度彻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

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对印军的杀伤也不算大,但却打断了印度的脊梁,令国际社会看到了印度的外强中干,从此印度不仅再也无缘世界大国,国内社会变革节奏更是被彻底打乱。

时至今日,印度的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步履蹒跚,被印吹死挺吹上天的免费医疗,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贻笑大方。

而这,就是莫迪面临的局面。

作为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总理宝座的领导人,莫迪对印度社会知根知底,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才接地气,才能得到众多印度民众的支持,但莫迪再优秀也不是神,作为“时势造英雄”的产物,莫迪也需要选票,更有名垂青史的迫切愿望,所以莫迪一方面在国内推行改革,一方面加紧对外挑衅。

而因为国内改革基本都折戟沉沙,对外挑衅基本是屡屡得手,所以莫迪政府的对外挑衅远比对内改革更积极,大有“安内必先攘外”的意思。在静夜史看来,对莫迪而言,对外挑衅主要有以下作用:

1、扩大生存空间

相比于国大党,人民党无疑更为激进,比如印度拥核就是人民党执政时期的操作。但在印度扩张方面,人民党和国大党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继承国大党的衣钵,继续印度扩张的宏图伟业,当然也是莫迪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不丹等小国,印度欺负起来自然毫无心理压力。而对于巴基斯坦和北方邻国,虽然对方实力远在自己之上,但也正因为双方都是拥核国家,所以在战争方面无疑更加克制,这为莫迪政府的无耻扩张提供了条件。

而且更重要的是,“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始终是所有印度人的梦魇,这就更要求莫迪政府加紧对外挑衅尤其是对北方挑衅的步伐,所以才有了2014年“西段楚马尔地区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以及2020年“加勒万河谷对峙”等事件屡见报端,其它冲突则更为频繁。

可以说,莫迪政府的对外挑衅,首先是为了所谓的“印度梦”。

2、转移国内矛盾

古今中外,对外挑衅从来都是转移国内矛盾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印度这个国内乌烟瘴气的国家而言,这样的操作就更有现实意义。

虽然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干得风生水起,但在印度这个名副其实的散装国家,想要有一番作为谈何容易?

事实上也确实很不容易,莫迪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比如打击腐败、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废钞改革、掀起厕所革命等。但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想要成功办成一件事简直难于登天,所以莫迪的政策,大部分都半途而废甚至折戟沉沙了。

尽管莫迪政府修改了经济算法,将牛粪牛棚也计入GDP,但印度经济依然在莫迪经济学的几年光鲜后被打回原形,疫情来临后更是“崩溃式清零”。

莫迪的上位,某种程度上靠的就是“大印度教”主义,通过“民粹”手段争取最大群体的支持,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非印度教徒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在国内乌烟瘴气的情况下,莫迪政府对外挑衅,一方面争取了军方支持,一方面拉来了选票,更重要的是转移了国内民众的视线,可谓一举三得。

3、争取美国支持

事实证明,俄罗斯对印度的支持,更多的只是利用印度制衡共同的邻国,包括支持印度入常,本质上就是想多给印度卖武器。所以印度在被玩了几十年后,终于攒够了被玩经验,勇敢地对俄罗斯说了“不”。

而没有了俄罗斯的祝福,印度和美国沆瀣一气的心却更加炽热。对于印度而言,美国不一定比俄罗斯更仗义,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但美国有比俄罗斯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中国的问题上,美国和印度的立场高度一致,这是俄罗斯不能比拟的。所以莫迪政府在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弃俄投美”的历史性决定,于是印度开始成为美国的小跟班。

对于印度而言,放弃中立地位无疑是自寻死路,但莫迪政府似乎决心剑走偏锋,所以为了讨美国欢心,莫迪需要加紧对外挑衅尤其是挑衅中国的步伐。

因为他知道,中国对印度的碰瓷儿一向很克制,而印度在关键时刻秒怂的特技注定能让印度最大程度获益。

所以,对外挑衅不过是“投名状”罢了。

很多人在尬吹印度总理莫迪时,喜欢来个以退为进,比如大方承认印度社会确实是一个垃圾的大熔炉。然后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引出论点并灵魂发问:如果你站在莫迪这个位置上,能做得比莫迪更好吗?

短短数语,就运用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烘托了莫迪出恒河而不染,逆境中有作为的高尚品质,对莫迪不敢打破常规如向种姓制度等旧秩序开战,甚至大开历史倒车如鼓吹“大印度教”主义等行为则避重就轻、闭口不谈,甚至文过饰非、颠倒黑白。

而经过莫迪政府几年如一日的折腾,印度终于形单影只、众叛亲离,而今连最“忠心”的不丹都要“反水”,莫迪的“安内必先攘外”正在成为又一个著名笑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昏君是我

    莫迪可不是志大才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