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来搅屎: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下)

美国人来搅屎: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下)

00:00
31:15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友情提示:

经典重发,有修订,看过的从略。

续前:

《犹太人编故事,英国人挖粪坑: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上

上篇说了,犹太人在旧约《圣经》之中编的关于应许之地的故事实在是太美,导致祖传的挖坑专业户英国人技痒难耐,忍不住在巴勒斯坦挖了个大粪坑,把犹太人、阿拉伯人都装了进去。

只是犹太复国组织在粪坑里扑腾得太厉害,溅了英国人一身稀屎。无奈之下,国际社会第一资深老流氓来了个金蝉脱壳,把问题甩给了新鲜出炉的联合国。

而作为国际社会最新的流氓大亨、联合国的新话事人,美国人可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顺势就接过了英国人递过来的搅屎棍,也接过了英国人的衣钵——搅屎。

《犹太人编故事,英国人挖粪坑,美国人来搅屎: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之下:美国人来搅屎

将二战以后中东乱局的责任全部归功于美国人搅屎,其实有失偏颇。

因为从二战后期到冷战结束,在中东搅屎的,除了美国,还有苏联。

但冷战结束之后,中东依然战乱不断,就只能怪美国人了。

要说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搅屎,还是非美国人莫属。

就此而言,本节命名为“美国人来搅屎”,也算实至名归。

一、交棒

二战之后,英法所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走向没落,作为新的霸主,美苏正在跃跃欲试,试图从老殖民帝国手中接过权杖,全面接管世界秩序。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将英法从残余的殖民地、势力范围清除出去。

地处亚欧非大陆地理要冲的中东,就变成了美苏两霸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而他们也达成了高度的战略默契:扎钉子。

如果中东保持团结,比如形成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就算撵走了英法,美苏也不好下手。

这个阶段,对于犹太人复国,美苏英三强的态度,大体可以归纳为:美国人主推、苏联人力推、英国人顺推。

美国人之所以主推,理由有三:一是要在中东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操控中东做铺垫,二是满足国内犹太资本的要求;三是当时正值总统大选,为了讨好犹太人控制的媒体和犹太裔选民,时任总统杜鲁门坚决支持以色列建国。

这是美英之间最大的区别。

英国内部,犹太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英伦贵族和老牌资本家才是国家的大股东,犹太人顶多算后来买进来的散户小股东。

只有公司遇到困难时,英国人才会哄着散户,免得他们撤资跑路,等难关过去,小股东自然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但美国就是盎撒匪帮与犹太资本合伙开的北美公司,在组建公司的过程中,犹太资本贡献很大,变成了公司的元老级大股东。

因此,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可以明确拒绝犹太人的建国要求,也可以把问题推给联合国,美国人却做不到。

当然,跟现在比,当时犹太人对美国的控制还是要弱很多。

简单理解,就是当时的美国由盎撒匪帮控股,但今天的美国却是由犹太资本控股。

或者说,原本寄生于美国的犹太资本,如今已经成功夺舍了。

注:上面的话是原来写的,后面才发现犹撒一词。

所谓犹撒,原来是娘胎里带来的基因。

再看苏联人。

说美国主推、苏联力推,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大,但单就支持以色列建国的积极性而言,苏联并不比美国逊色。

苏联如此积极,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与美国类似,苏联也需要介入中东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苏联内部也有不少犹太高官,对犹太人复国持同情与支持态度。

第三个原因,与两次世界大战都隔岸观火、最后时刻才出来摘桃子的美国不同,苏联深度卷入两次世界大战,尽管赢得了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为了争取犹太资本加速战后重建,苏联必须支持以色列复国。

最后说说英国人。

到这个阶段,对于以色列建国,尤其是在巴勒斯坦建国,英国人并不积极,甚至非常抵触。

原因也简单,一是被犹太复国主义搞烦了,二是对实力下降的英国来说,笼络阿拉伯人才是维持中东局势的关键。

只是英国人向来滑头,并不想站在一线。因为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开山鼻祖,犹太复国组织已经杀红了眼。身娇肉贵的英伦贵族,才懒得跟这帮疯子纠缠。

1947年初,英国人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将麻烦交给了刚刚成立的联合国。

因为在英国人的盘算中,联合国大概率会通过犹太人、巴勒斯坦人联合建国、分别自治的方案。这个方案相对折中,不会把阿拉伯人得罪太狠。

可英国人没想到,在美国人的全力支持下,再加上苏联的配合,本来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的巴以分治方案,居然就这么通过了。

一看阻拦不住,英国人继续骑墙,投了弃权票。

阿拉伯人世代居住了一千多年的巴勒斯坦,就这样被横切几刀,将其中最精华的57%,包括具备战略意义的东北水源地和南部红海海岸线,全部交给了拿着《圣经》当地契的犹太人。

181号决议中,将东北水源地、南方出海口和绝大部分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划给了以色列,耶路撒冷则属于国际共管

最过分的是,这个方案唯一的原则,就是只要是犹太人生活的地方,除非人口占比太低无法控制,否则一律划归以色列。

这就是人口占比只有33%的犹太人,却能分走巴勒斯坦地区57%领土的底层逻辑。而当时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远少于现在,只有56个国家参与表决,很容易被美苏两霸操控。

这也是校尉一直说联合国181号决议扯淡的根本原因。

无奈的是,很多不公平的东西,一旦变成现实,就很难得到纠正。

个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二、插棍

从被人帮扶着建国到混成中东小霸王,以色列经过了五次中东战争。

而这五次战争,都离不开美国人背后的控制,或者说,搅屎。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因为这是以色列在中东立足的第一步,也是美苏两霸插手中东事务的标志性事件,更是美国将搅屎棍插入中东的标志。

这次战争发生于1948年5月,当时以色列刚刚按照联合国181号决议宣布建国。

阿拉伯人自然无法接受,由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阿拉伯解放军、阿拉伯拯救军等民间武装组成的联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开进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对于阿拉伯联军的大动作,不单以色列疏于防范被打了个猝不及防,美苏也没有准备。

但多线进攻的阿拉伯联军,很快也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在战略目标上,各国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战役协调上,各国各自为政,行动并不一致;在战场指挥上,前后调度失灵,错失了很多战机。

比如南线的埃军,本拟通过加沙地区直插特拉维夫,结果前线部队在特拉维夫南部受阻后,以色列再一发布截断埃军补给线的假消息,埃军居然就停止了进攻。

再如东线的约军,本可一举拿下耶路撒冷老城和犹太人新建的新城,但在新城遇到以军抵抗后,约军同样浅尝辄止。

即便如此,在阿拉伯联军的围殴下,以色列依然岌岌可危,只能求助于美苏。

在美苏的联手操控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阿拉伯联军就地停火。原本支持阿拉伯国家的英国,也撤回了军事顾问团,并停止了武器供应。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决议,阿拉伯国家居然接受了,答应停火四周。

正是利用这四周时间,犹太人爆发了危机时刻的团结意识与极限操作,一举扭转了战局。

停战结束后,得到美苏军援的以军发生蜕变,击退了阿拉伯联军,顺势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认定为巴勒斯坦国的领土。

最终的结果,就是以色列、约旦、埃及瓜分了地图上的巴勒斯坦国。

其中埃及占领加沙地带,也即现在哈马斯盘踞的地方,地球最大的露天监狱;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老城,但后来都被以色列夺走;以色列则占领了余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从这个结果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巴勒斯坦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是为了从地位未定的巴勒斯坦地区分一杯羹。

因为这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所在,谁占据这里,谁就是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中心,进而有可能变成政治中心。

这也印证了校尉再三强调的观点,在二战引发的世界各国疆域大调整中,纸面上的法定领土并没有太大意义,只有拿到了才是你的!

我们拿到了西藏、新疆、海南,因而有了现在背陆向海的地理大中国,我们错过了台湾,因而直到现在依然被美国人拿捏。

巴勒斯坦也是一样,阿拉伯人当时没拿到,事后就很难改变,于是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占据近百年。

而在美苏两霸尤其是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熬过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中东站稳了脚跟。

美国人专用的搅屎棍,也就稳稳地插进了中东。

三、搅屎

因以色列建国而引发的巴以冲突,乃是美国搅屎中东、建立中东霸权、进而支撑全球霸权的一个重要环节。

利用巴以冲突,美国人实现了三大战略目标。

一是彻底将英法势力从中东排挤出去,加速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全球态势

尽管二战结束之后,丘吉尔就迫不及待地发表“铁幕”演说,试图将战后主要矛盾由英法与美苏的新老霸权交替转换为美苏争霸,但美苏并没有上当。

相反,对于中东问题,美苏达成了高度的战略默契,先撵英法、再分胜负。

1952年,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埃及法鲁克王朝,1956年,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此时的美苏,正在寻求一切打击英法旧殖民统治秩序的机会,因此操控联合国,断然否决了英法提出的苏伊士运河国际管理方案。

此时的英法,依然停留在殖民时代的惯性思维中,决定诉诸武力,教训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埃及,殊不知不知天高地厚的正是自己。

不过二战刚刚结束,擅自挑起战争,而且是为了争夺殖民遗产苏伊士运河,这无疑是逆战后民族解放的历史潮流而动。

为此,英法决定邀请以色列入伙,怂恿以色列进攻埃及,为英法参战制造理由。

以色列这边,一是对埃及牵头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耿耿于怀,二是埃及利用西奈半岛的地理优势,封锁了以色列通往红海的蒂朗海峡,于是三方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以军率先对西奈半岛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0月31日,英法借口保护运河,对埃及发起空袭,同时派伞兵和海军陆战队攻占运河区。

然后毫不意外地,英法以的军事冒险,遭到了美苏的迎头痛击。

美国对英国发动了舆论战、外交战和金融战,将英法行为定义为殖民主义,并紧急召开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三国撤军,同时否决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中断了对英国的经济援助。

对于昔日的亲爹,美国人是一点面子不留,出手既准且狠。

相比美国针对英国枪扎一条线式的精准打击,苏联则是棍扫一大片。

在写给以色列总理的信中,苏联声称,“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将出现问题”,同时警告英法,必要时苏联会动用核武器。

在美苏两霸的压力下,英法以三国只能草草收兵。

纳赛尔则误打误撞,踩中了历史的大风口,成为收复运河的阿拉伯民族英雄,也成为反抗殖民统治的标志性人物。

但正如人们常说的,凭运气挣来的钱、很快会凭本事亏掉,没过多久,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把纳赛尔从神坛打落人间,也把埃及从阿拉伯国家的领袖打落为阿拉伯世界的叛徒。

在苏伊士运河事件带来的示范效应下,英法旧殖民体系加速瓦解,世界就此正式进入美苏争霸时代。

至于以色列,虽然乖乖从西奈半岛撤出,但迫使埃及解除了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打开了通向红海的通道,倒也不算一无所获。

二是分化瓦解中东国家,为构建石油美元体系创造了条件

两次中东战争后,苏联立场逐渐发生变化。

既然以色列已经站稳脚跟、英法势力也已经被驱离,就该轮到美苏大打出手了。

由于以色列选择了美国,苏联自然就转向了阿拉伯国家。

以第三次中东战争为标志,苏联完全站到了阿拉伯联军一边,美国则继续力挺以色列。

不过阿拉伯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在面对以色列时,他们立场高度一致,但在面对美国时,却逐渐出现分化。

比如沙特,尽管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大为不满,但双方一直保持着最基本的合作——石油换安全。

因为当时苏联热衷于输出革命,对沙特这样的神权君主体制国家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相比之下,当时的美国远没有现在这么泛政治化,不管什么政体、什么种族、什么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人都来者不拒。

因此,沙特之外,伊朗与土耳其,这两个不属于阿拉伯的重要中东国家,也都变成了美国的盟友。

道理也简单,一是在巴以冲突上,阿拉伯国家必须站队巴勒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的精神负担就小很多;二是当时的伊朗、土耳其都在大力推行宗教世俗化,大力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上更亲美。

别看现在伊朗和美国乃是死仇,土耳其与美国也几近翻脸,但在当时,哥俩跟美国的关系比沙特跟美国还近。

这个阶段,美国最大的成功,就是始终牢牢拉住沙特,在石油换安全架构上,逐渐搭建起了石油美元体系。

而石油美元的诞生,正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

第三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偷袭后,1973年,阿拉伯国家发出全力一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但就跟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阿拉伯联军先胜后败。

这次失败,引发了两大后果。

一是阿拉伯国家继续分化。

沙特、埃及、约旦、阿联酋、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开始加速倒向美国;而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则继续亲苏。

二是石油开始作为武器登场。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失败,让阿拉伯国家失去了继续跟以色列在战场上分输赢的勇气,于是他们选择石油限产,引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给西方工业国家造成了重大打击。

为了避免后患,待石油危机缓和后,1974年8月,也即图中石油价格趋稳之后,美国拉着沙特,秘密签订了所谓的《不可动摇协议》。

协议规定,沙特的石油贸易只能采用美元结算,石油美元就此诞生。

当然,那个时候,没人预料到石油美元所拥有的威力。美国人的初衷,也只是为了稳定油价,避免再次发生严重的石油危机。

但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就战略层面而言,正是因为有巴以冲突,有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才有分化瓦解阿拉伯国家的可能,也才有建立石油美元体系的可能。

对于盎撒海盗后裔来说,乱中取胜乃是数百年殖民史中形成的基因本能,也是刻入骨髓的路径依赖。

这个道理,与浑水摸鱼是一样的。下手之前,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摸到鱼、能摸到怎样的鱼,但只要想摸鱼,就必须先把水搅混。

时至今日,但凡美国人有什么图谋,他的第一选择,肯定是挑拨生事。

狗改不了吃屎,美国人也改不了搅屎!

三是通过石油战争引爆经济危机,彻底摧毁苏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联内部的各种隐患。

但就外部诱因而言,因石油战争而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乃是当之无愧的致命一击。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首次石油危机中,苏联跟中东产油国站在一起,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第一次石油危机平息后,在几乎整个七十年代,国际油价一路走高,也创造了苏联的黄金时代。

财大气粗的勋宗,开始满世界搞革命输出,结果一不小心,就踏进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

而阿富汗战争,也成为美苏在中东乃至全球博弈的分水岭。

因为在巴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原本苏联在中东的群众基础不错。尽管在官方层面,沙特、约旦、埃及等国更加亲美,但在民间,苏联的形象肯定要比美国人好得多。

但苏联入侵同为穆斯林的阿富汗,却点燃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的怒火。

美国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一边给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一边继续改善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同时通过中东国家,扶持基地组织等民间武装进入阿富汗打圣战。

没错,很多人误以为当代恐怖组织鼻祖的基地组织,就是美国人亲自扶持出来的。

而基地组织也算不上当代恐怖组织的鼻祖,犹太复国主义才是。参见《当代恐怖主义的开山鼻祖——犹太复国主义》

随着苏联在阿富汗越陷越深,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达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然后石油战争再次爆发。

区别在于,上次石油战争,是沙特等中东产油国联手苏联,通过减产涨价打击西方工业国,这次石油战争,是沙特等中东产油国联手美国,通过增产降价打击苏联。

这也是校尉再三强调,沙伊北京复交,标志着中美博弈已经转入攻守相持阶段:你可以质疑阿拉伯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但你绝对不要低估他们的政治嗅觉和站队能力。

因为从一战、二战、冷战到现在的中美博弈,在重大的战略转折点上,他们几乎从来没有站错队,尤其是沙特!

显然,当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被苏联的强大幻象所震慑的时候,沙特等国,已经提前看透了苏联的虚弱,就跟今天领先于绝大多数人看透美国的虚弱一样。

事后回看,当时的苏联,有两大经济顽症:

一是在几乎横贯整个七十年代的石油涨价潮中,苏联形成了严重的能源出口依赖症。

二是在石油经济的刺激下,苏联还形成了严重的进口依赖症,包括绝大部分轻工产品和粮食。

轻工产品也就罢了,只影响生活质量而不影响生存,但粮食不行。

正如基辛格所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美苏达成了石油换粮食计划——苏联向美国出口石油,美国向苏联出口粮食。

美国人蛰伏隐忍的时候,财大气粗的苏联人,却沉浸在石油价格飞涨带来的暴发户快感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危机。

到七十年代末,苏联的年粮食进口量高达3000万吨,占世界粮食贸易的15%,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这个阶段,美国也曾尝试对苏联发动粮食战争,但在世界粮食总体过剩、苏联又有充足外汇储备的情况下,美国人收效甚微。

但随着石油价格长期低迷,到1989年,苏联负债高达4000亿卢布,相当于GDP的40%,财政濒临崩溃。

1990年,美国人又迎来了一次良机——世界粮食减产。

在美国人的操控下,粮食价格飞涨,囊中羞涩的苏联,再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填饱人民的肚子。

由石油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由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由经济危机引发粮食危机,由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危机,由社会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石油危机,这一切的终点,就是苏联解体。

而石油危机,就起自中东。

补充一句,关于粮食武器,早在战国时期,咱们的老祖宗就玩过无数次。粗浅些的,是吴越相争时越国将稻谷煮熟还给吴国;最高明的,则是齐国的管仲,通过粮食战争先后击败鲁国、楚国,还彻底灭了衡山国。

而管仲的招数,就是人为推高某种经济作物或商品的价格,让敌人去追求高利润而荒废粮食耕种,再通过收购粮食、抬高粮价制造粮食危机,从而一举击倒敌人。

那些声称市场经济可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公知虽然阴险,但显然低估了中国决策层的战略智慧。

四、生命不息、搅屎不止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苏联解体后,美国失去竞争对手,作为美苏争霸主要博弈场的中东,应该迎来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好好发展经济。

但这并不符合美国人的逻辑、更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

对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搅屎棍来说,搅屎就是唯一的生存价值:生命不息,搅屎不止。

相反,由于失去苏联的制约,在美国人肆无忌惮的操控下,冷战结束之后的中东,甚至比此前更乱。

第二次海湾战争、叙利亚战争,遍及几乎每一个中东国家的颜色革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变成了中东最复杂的背景板。

这里有天堂一般的现代都市,也有地狱一般的战争废墟。

阿拉伯人曾说,“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

但在今天,在叙利亚,是“人间若有地狱,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地狱若在地底,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在巴勒斯坦,是“人间若有地狱,加沙必在其中,地狱若在地底,加沙必与之齐名”;在阿拉伯半岛南端,是“人间若有地狱,也门必在其中,地狱若在地底,也门必与之齐名”……

而所有这些乱象的背后,都离不开美国的黑手。

天下苦美久矣,天下苦美甚亦!

中东苦美尤其久矣,中东苦美尤其甚亦!

美国人对中东几十年如一日的操控、挑拨、利用、背叛、经济盘剥、武装干涉、颜色革命乃至战争荼毒,为中东积累了深厚的反美思想基础,这就是沙伊复交所代表的中东民族大和解和中东反美大团结的逻辑基础!

美国人造的孽,必将回报给美国人!

美国人搅的屎,必将溅他自己一身!

正因如此,沙伊复交之后,碍于和平大义,美国人虽然如坐针毡,但却无法明着反对,只能曲线救国,打着缓和中东局势的幌子,全力推动沙特和以色列建交。

但沙以建交代表的绝不是和平,而是试图加剧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取代巴以冲突,成为中东的主要矛盾。

而巴以冲突的底层逻辑,就是美国和中东国家的矛盾。

说白了,在国力衰退的战略收缩期,为了集中战略资源对付中国,美国人准备从中东抽身,因此要将沙特所代表的逊尼派绑定在以色列身上,要用伊斯兰教的内乱取代巴以冲突,为自己创造拔屌而去的机会。

沙伊复交所代表的中东反美大团结,与沙以建交所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继续分裂,就是合纵与连横的对决。

这场博弈,如果美国人赢了,他还会时不时回到中东搅屎,如果美国人输了,那也许就是他最后一次在中东大规模搅屎。

就在美国逼着沙特、以色列互相靠拢的时候,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却彻底冲垮了沙以之间刚刚铺下的浮桥,为沙特创造了抵制沙以建交的绝佳理由,也彻底破坏了美国人的布局。

校尉说过,在中东大舞台上,在最近上演的大戏中,哈马斯只是龙套中的龙套、配角中的配角,在这么敏感的时刻精准发力,哈马斯既没有这个硬实力,也没有这个大局观,只能是背后的中东老玩家甚至国际大导演出手。

显然,对于美国,中东人民不想再忍,世界人民也不想再忍。

结语:

校尉一直说:美以霸、中以和,美以乱、中以治,美以私、中以公。

这就是中华文明与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最本质的区别,同样是进入中东,却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美国进入中东,中东战乱不止,巴以冲突就是最明显的标志;中国进入中东,中东即将迎来民族大和解,沙伊复交就是最明显的标志。

但所有的和平,都离不开武力的庇护,所有的和平,都是打出来的结果。

中东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巴以冲突的炮火,即将告诉我们答案。

修订感言:

本文是去年巴以冲突刚刚爆发时写的,这次修订,只是更改了少数错别字。

不是偷懒不大幅修改,而是主要观点没错、主要观点不变。

本轮巴以冲突,既是中东大变局的开始,也是中美博弈攻守态势转换的分水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