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变故乡,意大利建筑师定居成都,把办公楼“爆改”成美术馆|成都有客来

他乡变故乡,意大利建筑师定居成都,把办公楼“爆改”成美术馆|成都有客来

00:00
09:24

35岁的意大利建筑师爱德华多·尼里,差一点错过了“建筑梦”——中学时,老师直言他的图画“是个灾难”。大学期间,他听说有去中国的奖学金,朋友觉得“太过挑战”,但他递上了申请。后来,他在上海创办工作室,又因为心中的热爱,举家迁往成都。

爱德华多并非生来爱冒险。童年时,他在托斯卡纳的海边,与自然为伴,变化使他紧张。来中国后,他意识到,丰满的人生不是用时间来计算的,新的灵感源于新的经历。

“我想成为新一代的马可·波罗,做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使者。”那位700余年前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而行的意大利旅行家,让西方看到了神秘面纱下的中国。同样来自意大利的爱德华多,以建筑融合中意文化,希望自己设计的REDGE红甸当代艺术中心年底在成都开放时,为人们带去精神享受。

设计艺术中心时,他总是问自己:这座美术馆想传递什么感受?成都人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我想为成都的文化生活留下什么?

他也没有答案,一切交给与城市的磨合。

从游泳运动员到建筑师

设计融合中意风格

其实,爱德华多也不是非要吃建筑这碗饭。随手就能勾勒出小景,出口便成一首小诗,让他自带艺术家的气质。

在托斯卡纳的海湾,他成长为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泳龄20年。

但他选择把建筑作为未来的道路。“从事建筑会给人一种责任感,它允许你参与人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质量。这是一种使命。”爱德华多说。

2014年,在托斯卡纳大学攻读硕士期间,老师告诉他,有一个中国同济大学的奖学金,面向全欧洲招募40名学生。他对中国充满好奇,《马可·波罗游记》是他中国游学的“第一个导师”。

递交申请之前,曾有同学对他说:“以你的性格,你不会喜欢陌生的地方。”爱德华多也承认:“变化带来挣扎,但它总是好的。因为走出舒适圈并不容易,所以需要鞭策自己。自从我投身建筑,就想要去看广阔的世界。”那时他还没预料到,对新事物的渴望,会一次次带他踏上新的旅程。

“洋学生”来了上海后,总是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小吃摊、公园、博物馆,呼吸着每一寸文化空气。“我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尽可能地了解中国文化,过得像中国人一样。”

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爱德华多在中国扎根,在上海创办建筑工作室Atelier Meadow。他在意式经典风格中加入中式禅意,“因为我们需要挑战自己,而不是一直呆在原地。看看其他国家的人在做什么,并受到启发,通过建筑重新思考如何生活。”

文化融合风格的创新,让年轻的工作室登上有方中国年轻建筑事务所新锐榜单,室内设计作品获得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构架月度最佳室内设计等。

他总是寻求突破。“游泳几十年来,我喜欢挑战的感觉,运动教会我忍耐和专注,不轻易放弃。”

把办公楼改造成美术馆

计划打造国际文艺社区

三年前的冬天,一个位于成都的项目找到了他,把一幢办公楼的1-3层改为美术馆。

当爱德华多面对一栋平平无奇的大楼,没装修的水泥墙和地板灰突突的,他心里感叹,“真是一个沉重的存在啊。”

这个名为REDGE的项目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希望打造一个以美术馆为主体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读过成都的地方志后,一个想法从爱德华多脑袋里冒出来:争取通过这个点位,激活周边的区域。

在传统的博物馆里,人们只是站着、看着。爱德华多觉得,越来越千篇一律的生活、社交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有时会让人们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心。

但探索始终是人的本能。“意大利艺术史学者菲利普·大卫里奥说,我们对博物馆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人们通常只是看到50件或500件作品。博物馆里的学习应当是缓慢的,试着理解古画的细节,试着理解历史。当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司空见惯之物,从日常中被唤醒,我认为这是艺术的作用。”

因此设计REDGE时,爱德华多希望营造一段旅程,让人们深入参与到美术馆中。“目的不是要建造一个放置艺术品的仓库,而是建造一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充满活力的、生动的艺术齿轮。在这里,公共美术馆与其他功能都同等重要。”

在3600平米的三层空间中,他插入一系列楼梯系统,让游客有种时空旅行感,鼓励人们自由穿梭,与艺术相遇。

这些走廊串联起新媒体剧场、艺术共生社区、艺术教育学院、美学工坊、未来艺术孵化所、艺术品精品创意馆等,今年年底开馆后,将展出当代艺术,“目的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文艺社区。”

“我来到中国,想为成都作出我的贡献。”爱德华多说。

他乡变故乡

为成都山水而定居

美术馆一天天建起来,爱德华多的内心也在变化。

童年时他在故乡普拉托,总爱去郊外露营、徒步、聆听鸟鸣。大自然的宁静,帮助他感受思想和身体的联结,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成都,这种感受又被唤醒了。

“到目前,我在成都住了8个月,这里有故乡的氛围。”从他的住处步行可达永安湖公园,他常去湖边静坐,在绿茵融融的茶舍画图、写诗。“与自然的接触启发了我,去厘清想法、引导思维,设计灵感很多时候从这里蹦出来。”在他设计的房屋中,有很多留给植物的部分,让居住者能住在自然之中。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决定在成都定居,生活下去。他开始学习中文,“因为懂得了语言,就能更好地融入。”最新的进步,是能做自我介绍了。“如果我和一个成都人试着说了一点中文,他们立刻很喜悦,开始说得更快。我只好抱歉地打断他们,说我只会‘一点点’中文。”

爱德华多已经35岁,曾经的同学和玩伴都各自安定下来,但他仍是随心而动。“我很欣赏那种安稳,只是流动更令我兴奋。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取决于你是谁,你的期望是什么。对我来说,不知道未来有何机会和挑战,是永远前行的动力。”

偶尔,他想念家乡的晨钟,整个普拉托小镇都能听到。“当人在异乡时,会突然回忆起一直被忽视的细节,开始欣赏、回味自己的来处和传统。我认为人们应该有去远方的经历,离开故土,或许会更好地了解家乡。”

想家时,他会去意大利餐厅点上些经典菜肴。但多数时候,他都孜孜不倦地和中国妻子开车寻访本地美食。

他对兔头没有心理障碍,也勇于在一次次点火锅时告诉服务员“辣一点”。假以时日,他会尝遍大街小巷的美食。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张芷旖 摄影记者 王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