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逃离“数字陷阱”

乡村儿童,逃离“数字陷阱”

00:00
16:18

在有无线网的家庭墙边,一群孩子像“长蘑菇”似的凑在一起蹲在地上,有手机的孩子在游戏里“酣战”,其他孩子在旁围观,他们中有初中生、小学生,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孩子。这是甘肃华亭一个村子里的常见场景。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城乡数字接入鸿沟正在缩小,乡村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数字生活中。然而,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他们在使用智能设备时的娱乐化倾向逐渐突出,不少乡村教师认为,有些孩子已经出现数字沉迷现象。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善用数字资源?各方正在进行有益尝试。

手机易得,如何用?

一开始,马海东不知道学生们课间谈论的“信号枪”“英雄”是什么意思。他在甘肃省临洮县红咀小学任教,是学校的教研室主任。“学生们课间讨论的不是学习,我了解后才发现,他们聊的是手机游戏。”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学生为给游戏充值,花掉了家中一年的收入。“我们学校有两个孩子是堂兄弟,用祖辈的手机玩游戏,他们记住了家长的支付密码,在游戏里买皮肤,大的充了1500多元,小的充了五六千元,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损失是非常大的。”马海东说,学校帮着联系游戏公司,但最终也没能追回孩子在游戏里充的钱。

甘肃省华亭市东华镇南村沟小学校长吴永明也接到过家长的电话,他们向吴永明反映,孩子在假期回到家后,拿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不认真完成作业,“家长管不住,希望学校能想办法让学生在家不看手机。”

在山东省东阿县姚寨镇中心小学杨柳校区任教的圆圆老师已经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坚守了15年。15年前,她在街上经常能看到孩子们一起丢手绢、跳皮筋,或者三五成群追逐打闹。互联网的接入改变了乡村孩子的课余生活,手机渐渐主导了他们的娱乐、社交活动。如今,圆圆发现孩子们大多爱在家玩手机。

当前,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接触到手机并非难事。记者了解到,农村儿童使用的多是父母淘汰的旧手机,或是爷爷、奶奶等实际监护人的手机。“学生会说要用手机查资料、查题目,农村的家长早出晚归,留个手机给孩子也方便打电话。而且,我们学校有的班级留守儿童能达到1/3,他们爷爷奶奶只能管生活,管孩子玩手机力不从心。”圆圆说。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7.2%,且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持续减小。当物理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消失之后,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从“是否拥有技术”转向“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以获得“数字红利”。多方调查显示,在数字素养方面,相比于城镇儿童,乡村儿童处于弱势。相关研究指出,乡村儿童的数字素养整体表现薄弱,使用目的以娱乐为主,由于缺乏引导,普遍不具备积极的数字设备使用意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将互联网比作蜘蛛网,有人是网上的蜘蛛,能积极使用数字技术,将互联网作为让自身发展更好的工具;有人是飞到蛛网上的虫子,被动接触数字信息,没有主体意识,迷失在网络世界。“随着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主动、积极地使用数字工具的和被动沦为数字世界奴隶的人,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在这方面,乡村儿童或许还需要更多指导,以更加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提高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不仅是教会孩子如何操作数字设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理解数字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联想基金会理事长刘晓林认为。

沉迷网络消遣或导致“认知外包”

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很难在信息海洋中建立自主性,这在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农或务工,往往早出晚归,去外省市打工的,一年中也难得回家一次。“家长最大的任务还是赚钱养家,没有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马海东说。学校的管理是严格的,一旦孩子回家,就会处于几乎无人监管的状态。“我们学校有50多个留守儿童,在家基本没人管,爷爷奶奶也要忙农活,学生跟他们说要用手机查资料,他们又没办法守着孩子做作业,实际上有的孩子经常在写作业时玩手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吴永明发现,部分孩子有时甚至无法完成课业。“我们学校学生比较少,老师会监督学生写课后作业,基本上能在校完成50%的作业,剩下的内容半小时左右就能写完。但是,有的孩子回家后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手机,有的能写两三个小时,甚至完不成作业。”吴永明说。

令人忧心的是,孩子使用手机无节制娱乐、消遣的坏习惯,有一部分是受到家长的影响。马海东上课时,告诫学生少玩手机,一个女孩说:“老师你不知道,我爸爸在做饭的时候,一边打鸡蛋,一边看手机,把鸡蛋打进垃圾桶,蛋壳放到了碗里。”马海东意识到,沉迷手机的父母,也给了孩子负面的示范。“农村儿童的父母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很多家长自己天天刷短视频,孩子自然也模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余胜泉认为,当下优秀教师很难下沉到乡村学校,学校在对乡村未成年人的数字技术使用引导和数字素养培养上做得不够。另有研究指出,乡村教师对数字素养教育概念认知不足、缺乏数字素养教育的具体方法。

乡村未成年人数字素养薄弱、无法积极使用数字设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今年开学至今,马海东所在学校的一名六年级学生已经请了23天假。“她以各种理由请假,比如肚子疼、头疼等。我们到她家去了好几次,都发现她在拿着外婆的手机玩,她的外婆在外做农活,也不知道孩子请了假。”马海东说,沉迷手机不仅影响到了她的学习,也让她的个人卫生状况变得很差,脖子上满是污垢、头发打结,完全不收拾自己。学校老师、乡镇教育机关干部多次到她家进行说服、教育,最近这周,她终于没再请假。

余胜泉认为,长期被手机的短暂刺激控制,会破坏孩子的思维发育,出现“认知外包”的倾向。“短视频、游戏会给多巴胺强烈刺激,而深刻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都是需要长期专注、学习起来是平淡甚至枯燥的,当一个人习惯了短暂的刺激,就很难专注于自我提升,理性思维也会受损。长期刷短视频娱乐、滥用搜题软件等数字化学习工具,会让未成年人出现‘认知外包’,放弃思考,思维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会造成学生幼稚化。”

“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对网络依赖程度高,鉴别能力又有限,虚拟世界的信息很容易被他们信以为真。”储朝晖分析。

用有趣的活动“占领”时间

过去几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娱乐行为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对不良用网行为的监管日趋严格。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双审查责任制,提出“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并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今年,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也对网络沉迷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

另一方面,我国对数字素养提升越来越重视,出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文件。今年5月底,14个部门共同主办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启动,以“数字赋能、全民共享”为主题,强化数字教育培训,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丰富数字应用场景,完善数字环境保障。

在地方,政府部门也有所行动。例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易受侵害等问题,湖北省检察院联合该省教育厅等5部门开展法治巡讲活动,覆盖乡村学校3726所次,受教育学生289.7万人次。

“数字技术要在有效的管理下使用,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我们成年人都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小孩子就更难了,所以需要有效管理。控制智能设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目的。乡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管理缺位可能是无奈的事实,学校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让孩子们做更多身体和头脑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写明信片、做模具、体育运动等。”余胜泉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也提出,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吸引乡村未成年人参与,“占领”他们更多时间。

“我们要和手机‘抢客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吸引过来。”马海东说,他所在的学校开设了航模和儿童哲学项目,都很受学生欢迎,有些孩子参与活动后,更愿意动脑思考、动手创造,手机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再强烈。

吴永明的学校每个月会组织主题活动,3月时,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一起做风筝、放风筝。吴永明记得,所有参与的孩子都热情高涨,他们聚精会神地在画布上设计图案、用竹条搭建骨架,做好后去学校后山放风筝。在手、脑参与的活动中,孩子们从那张黏性颇强的网络上解放出来。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儿童,尝试从教育者开始

提升乡村儿童数字素养,严防沉迷远不足够,一些乡村学校和公益机构也在摸索数字赋能教育的方式。黄胜利提倡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儿童赋能和发展,培养乡村儿童在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天天刷短视频,三秒钟一个‘梗’,没有‘梗’看什么都没味道。但是反过来,学生可以自己去设计短视频,这就需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余胜泉提倡积极地使用数字技术。

当前,一些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向乡村学校提供数字素养课程,比如双师课堂、在线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主题教学等。“⼀些主动性强的校长会积极争取多个公益资源,在学校开展多个相关的公益项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提到,甘肃某校引入了由公益机构组织的网络素养、在线支教、科技教育等课程,校长带头参加数字素养类课程设计比赛,获奖后得到平板设备支持,他就更积极主动地带领其他老师参赛,学习信息技术。

今年3月,国内首个聚焦乡村儿童数字素养议题的公益资助计划——“小数苗”计划启动。该项目出资400万元,资助对提升数字素养作用明显的实践项目落地乡村小学、社区场景,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新场景、新模式与新方法的探索,助力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生态的形成。

在教育者方面,专家建议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师。“教育者要尝试将数字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余胜泉也提醒,要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儿童,必须先赋能教师,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管理下,数字技术才能助力学生成长,否则学生容易出现在教学场所无监管、不当使用数字技术的情况,适得其反。

储朝晖认为,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增强主体意识。“在教育中要引导乡村儿童增强信息素养,增强在信息海洋中主动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马海东最近报了班学习编程,他计划在学校开设一门编程课,让学生们在编程实践中明白,在娱乐之外,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和创造,电子设备还能实现更多有趣、有用的目的。“我正在学习中,打算下半年开展这个课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