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现象基础研究》李朋刚 著
第五章/第三节 思维根本状态
(P330~337)
以上我们谈了进出“思维根本状态”时所经历的情况,接下来谈住于“思维根本状态”时的情况。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将看到“思维根本状态”具有以下其他思维状态所没有的特征:
1.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如果是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那么在“思维根本状态”则只有活泼的思维,并没有任何物质境界,不对应或对立于任何物质境界,能够脱离一切物质形象。
凡是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尤其是经常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是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因此能够经常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这样就必然出现一个结果:同样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维状态,一般人用的方法是通过培养“专注力”这种方法证入,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则是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证入。这种方法比用“培养专注力”的方法科学得多,因为一切专注力都来源于“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都建立在“大悲心”基础之上,“专注”是结果,“大悲心”是根本。
一般人通过培养专注力的方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但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都是有所住的,因此这种专注力也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之上,只不过“执着心力”被减弱或暂时伏下。但毕竟“执着心力”并没有彻底消失,因此它迟早还会重新发挥破坏作用,导致我们无法安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最终不得不从高级状态退失下来。
这种退失现象其实也发生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有所相应,哪怕是很少、很微弱的相应,我们也能马上处于美好的境界,比如:处在“静”中;处在深深的关爱中等等。但因为这种“相应”同时受“执着心”的影响,因此无法持久,不够深刻,不够稳定,容易丧失。同样的,处在“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人所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不过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的退失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这是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的原因。
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了知“大悲心“的特征,因此能够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安住于任何思维状态,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比如:同样是使用思维使学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在这种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观法才能保持这种境界,比如:通过观“无我”,能够证入与物质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无法持久、无法自由,它必须想方设法才能保持这种境界;还需要说明的是他与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往往只能和局部境界保持合二为一,而不能或很少能够和整体境界合二为一,比如: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只能和身体合二为一,不能同时和路边的树、山上的石头合二为一;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够自由、自主地“和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同是地又能自由、自主地脱离一切境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自由安住任何物质境界、自由脱离任何物质境界。
2.“思维根本状态”活泼灵敏的思维:“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比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要灵敏得多,清晰得多,而且准确无误,不会出现任何失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其他思维状态的任何情况都清清楚楚,但却发起方以后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发起作用,比如: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知道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大家有“愤怒”这种情绪,但却无法产生愤怒的作用,失去了愤怒的能力。
3.同样具有希望“体验”的心理状态: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虽然知道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但却无法使这些特征发起作用,因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体验”这些作用,希望“体验”其他思维状态。
我们总希望了解未知的事情,这种心理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即使是“思维根本状态”也不例外。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h上,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对“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情况清清楚楚;不过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毕竟是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添加进去不同条件后形成的,因此虽然我们能够知道“思维衍生状态”的具体情况,但“思维衍生状态”的实际作用是“思维根本状态”所没有的,比如: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虽然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有“生气”这种事情,但无法产生“生气”的作用,这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仍然具有“体验”心理的根本原因。
这种“体验”的心理是思维的一个必有特征,是无法消灭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往来于不同思维状态,正是这种心理在发生作用,这也是世界诞生的根本原因和原始动力。
“体验”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浪花是海水的表现形式一样,因此无论“思维根本状态”还是“思维衍生状态”都是我们的思维。“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既然都是我们的思维,那说明都是我们自己,都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一个完整的“自我”是包含“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在内的,因此我们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一种思维状态,那种“体验”的心理其实就是“使用”,就是自由“使用”各种思维状态的愿望,因此“体验”这种心理的本质就是“使用”。为什么我们要使用不同思维状态呢?这是因为一切“存在”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不同的思维状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优势,我们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思维状态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自由使用和综合使用各种思维状态的能力,“实证”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是没必要实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自我”。正是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我”,因此我们平时虽然有很多追求,比如:追求快乐、追求真相、追求美好,但我们很少有人“追求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确信现在的“我”,而不是别人,因此不需要“追求我”、“寻找我”。但由于现在的“我”仅仅只是“我”的其中一存在形式,而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我,因此我们才“追求快乐”、“追求真相”等。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一定要牢记:这些追求其实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寻找“自我”,因为现在的“我”就是“我”,我们是不需要再去寻找“我”的,只不过现在的“我”还不够完整、完善、完美,因此我们才通过对其他思维状态基本特征的寻找来弥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所谓的“实证”,其实是寻找完美自我的过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过程。
4.具有能让一切状态发起作用的能力:“思维根本状态”虽然不具有“思维衍生状态”的特征,但“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状态、任何境界都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思维根本状态”具有让一切状态、一切境界发起作用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无法再重新回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
5.在“思维根本状态”通过“相应”进入“思维衍生状态”:
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事实上并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样轻松。我们将怎样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呢?同样地,我们将通过“相应”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通过和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相应”而进入那个思维状态,这个原则和方法适用于任何思维状态。不同的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时候,我们所选择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是向心力;现在我们需要选择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心力方向,也就是“与离心力相应”才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刚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时所升起的每对念头中的后一个念头,其心力方向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我们必须选择和这些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相应才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例如:我们选择和“愤怒”这种思维特征相应,就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怎样相应呢?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思维根本状态”根本不可能愤怒。但这并不代表不知道“愤怒”这种情况,恰恰相反,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愤怒这种情绪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但却无法发起愤怒作用。这时候我们需要专注地想象人们平时生气时的言行举止,比如:暴跳如雷、气血上涌、面红耳赤、挥舞拳脚、双目圆睁、怒目而视等等,一定要专注地耐心地想象这些场景。刚开始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场景发生作用,根本不可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但千万不要放弃,这时候最需要耐心,一定要努力地专注地持久地想。只要坚持不懈,时间会产生“相应”,时间会让这种“相应”发生相应的作用。因为你的坚持,终于突然升起一种极强的心力,一种能够yh 一切概念产生作用的心力,随着这种心力的升起,你终于成功地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了。
要想真正了解“思维根本状态”,就必须进行实证。只有自己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才能彻底了解“思维根本状态”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没有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即使我们对“思维根本状态”方面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多,也仍然无法保证不出错误。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我们把容易和“思维根本状态”混淆的其他思维状态附在下面,以作参考:
附:“思维根本状态”的相似鉴别(辨伪)
一、“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区别
与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相比,“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是非常美好的,很多人往往把它当做“思维根本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二者的以下区别:
1.保持“无念”与希望有念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虽然同样能够做到没有念头,但这是住于“消灭念头”这个念头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你努力克服念头的结果,是你在努力不让念头产生。经过你的努力,其他念头的确不出了。这时候你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自己进入了“无念”状态,但其实这时候你是住于“无念”这个念头,并不是进入了真正的“无念”状态。这时候其他念头也仅仅只是暂时不出,但因为产生念头的基础并没有消灭,因此念头迟早还会重新产生,会破坏这种美好的“高级思维状态”。为了保持这种美好状态,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办法排除念头,保持“无念”状态。
为什么你会努力地保持这种无念状态呢?那是因为你发现这些念头能破坏你所得到的这种美好的高级思维状态,这些念头能把你重新拉回“低级思维状态”,因此你要想办法让念头不再出现 ,但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不知道念头的产生其实是“执着心”作用的结果,是“执着心”导致的,只要“执着心”没有真正消除,念头就不可能真正消灭,因此你错误地把“念头”当做病因,于是你会竭力排除念头,保持“无念“状态。
但在“思维根本状态“却恰恰相反,你在竭力想办法让念头重新产生,但此时却无法产生念头。
以上两种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加以辨别。
2.真“无我”与假“无我”
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如果使用观“无我这种特殊的观法,想象自己完全消融于大自然,完全和境界融为一体,这时候也不会产生其他念头,也能证到和一切境界“心物一体”的状态,但这并不是“思维根本状态”的“心物一体”,这是建立在一种观念上的“心物一体”。这种状态需要努力保持,但事实上无法保持,隔一会儿就会自动退失。在退失的时候很快就会出现“我”这个念头,这时候如果再用“无我”观,很快就又恢复刚才那种状态,就这样你会在这个界面处不断产生“我”这个念头,同时又不断消灭“我”这个念头,你会发现“我”这个念头的瞬间生灭变化。
在“我”这个念头产生的时候,如果任其发展,很快就会产生“他”这个念头,紧接着就会产生其他一对一对相反的念头。这就是说用“无我”这种特殊的观法,你也能证到“对立分别念状态”。但这并不代表你使用这种观法真的证入了“思维根本状态”,真的证入了“无我”状态。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1)你是在保持这种无念、无我状态,而真正的“思维根本状态”不需要保持“无念”,反而是希望有念头,希望产生念头。
(2)如果是通过观“无我”证入无念状态的,那么从这种状态退出来时,没有“心动”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其实一直都处于“执着心”作用下。
(3)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任何努力最终都必然导致住于你所努力的那种观念上,因为“思维衍生状态”一定是有所住的,所有的主观努力 、主观愿望都是错的,都是需要警惕和破除的;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住于“无我”这种观念 。
二、误以为“惊呆”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
在实证中,只要身体的觉受还没有消失,那么无论我们使用任何实证方法,无论我们的主观愿望是什么,我们都必将仍然还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这时候的“相续性思维状态”主要表现为“动态”,主要表现为“在我们进行实证的过程中,不时有其他念头插进来进行干扰”。这种状态属于“散乱”状态,属于“动”态。但由于实证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处于由动向静转化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静”,而“静”是容易受到惊吓的,因此在受到突如其来的外因惊吓后,我们会马上出现身心清凉、大地平沉、手足无措、呼吸紧迫等异常现象。这时候很多人往往会误认为这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误以为自己已经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了。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在身体觉受还没有消失的时候,我们还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这时候我们所处的状态是一种“惊吓”状态,“惊呆”状态。为什么我们会误认为这是“思维根本状态”呢?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无念”:这时候也没有念头,我们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正常反应,而对突如其来的事情表现得手足无措。
(2)“心动”:我们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从这种状态摆脱出来。当从这种状态出来时,我们也会体验到明显的“心动”,体验到“心动”从无到有的产生,出现受惊吓时特有的“咚咚心跳”、长出一口气等现象,紧接着就会出现各种念头。
由于我们曾经听说过“思维根本状态”是“无念”的,同时又听说过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会有明显的“心动”产生,既然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此我们很多人此时往往会认为自己刚才所处的状态就是“思维根本状态”。
这其实并不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因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进入这种状态之前,还有身体的觉受,因此还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我们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只有“动和静”两状态,当我们处于相续的“动”中,我们是住于“我所执”的,因此突如其来的外因只能打破当时的所住,只能打破“我所执”,而绝对不可能打破“我执”。我们所证入的这种状态是在“相续性思维状态”被打破后,更确切地说是“动”的状态被打破后而证入的与“动”相反的“静的状态”(带专注成分的静),而不是“思维根本状态”。如果真的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在外因打破之前我们应该是住于“思维本体”的,应该是没有身体觉受的,应该是能看到念头自生自灭的。
(2)没有对立分别状态:从这种状态出来后,虽然也能产生“心动”,虽然“心动”之后也能出现念头,但这些念头不是“成对出现的对立分别念头”,而“应付外因的念头”,这些念头是针对突如其来的那个外因的,是为了解决那个外因而产生的念头,因此从惊呆状态出来时,我们将直接进入“相续性思维状态”。
(3)心慌心跳:从“惊吓”中出来,我们会产生明显的心慌心跳等症状,但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没有这些症状,而是表现为深深的爱心、柔软心。
惊吓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我们处于一种低功能状态,甚至是一种“走神”状态,这时候我们的快速应对能力暂时隐藏,然而突然出现的外因却需要我们快速应对,这样就超越了我们当时的应对能力,从而导致我们突然丧失“快速应对能力”,这样我们就被迫处于“恢复应对能力”的高度专注中。在“惊呆“状态我们总是在高度专注地想办法恢复快速应对能力,这是一种高度专注的”选择性思维“活动状态。正是因为这是一种专注,因此从这种状态出来后我们会深吸一口气,并出现心跳症状。
三、误以为“见光”等物质境界是“思维根本状态”
光分为很多层次,越到高级状态,光的美感越强。很多人往往贪恋这种美感,因而在高级物质境界见到美好的光后,就误认为那种状态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是错误的,因为光仍然属于物质的范畴,一切物质状态都是和“思维衍生状态”一一对应的,因此无论光感多么美好,这种境界仍然是和“思维衍生状态”对应的物质境界,而不是“思维根本状态”。
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既可以脱离一切物质境界,也能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注意这里是“心物一体”状态,而不是“心物对立”的“看见与被看见”,因此能看见“光”,说明是心物对立状态,是在“思维衍生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