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丨管理之道_未病先治

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丨管理之道_未病先治

00:00
13:57

大仁大义古今谈:管理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历史长河中的智者:未病先治的管理哲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心:国学智慧与心灵成长之路

大道废,仁义兴,智谋巧,大伪生。家庭乱,显孝慈;国动荡,忠臣立。仁义背后,人欲交织,虚伪与真诚并存。老子之言,警醒世人:和谐共生,理所当然。管理亦同,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扁鹊三兄弟,医术各异,揭示预防胜于治疗之智。为企业护航者,需识防病之重,奖功于无形。真英雄,幕后防微杜渐,维稳大局。智者察未病,企业安泰之基。

02:04 大道与仁义: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

04:05 深入剖析人类的虚伪本质:从尔虞我诈到孝慈之道

06:06 “未病先治,国家混乱有忠臣:老子的治理智慧”

08:06 管理者要像扁鹊大哥一样,做好未雨绸缪的病患预防工作

10:06 防病于未然,扁鹊的智慧传承:管理者的关键任务

12:08 员工防病能力:管理者的重要关注点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讲道德经第十八章:大仁大义
<原文>是这样讲的: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义>
文中六亲不和中的“六亲”:是指父、子、兄或姐、弟或妹、夫、妻,这里泛指家人。

<翻译>过来,就是:
所以大道废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我们来解析一下>
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在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
人类虽然由大道生,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开启,人类愈发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
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我们离大道越来越远。
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人为地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相继出现了。
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它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废止大道的必然后果,是有所作为的开始,有了作为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对待。
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加以褒扬、赞颂;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要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何谓"仁义"?仁,我们从古人的组字结构来考察,二人为仁。
为什么需要二人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参照物才能进行区别对待。
孔子曾这样定义仁,他说:"仁者爱人。"
连自己的同类都不爱的人,还配称人吗?这种行为还配叫仁吗?
义,正义、道义、义气。仁和义,合起来就是仁义,仁义在本章中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义并热爱同类的行为。
仁义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与不仁义相对而言的,仁义能带来和睦安定,而不仁义必将招致祸患和攻击。
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纷纷行仁义,这是人们有智慧的象征。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难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职位高升,对上级溜须拍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些人善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不惜蒙骗别人,颠倒黑白;
也有些人成天摆出一副忠实的面孔,其内心早已打好了坑害别人的小算盘。
他们使用种种伎俩,只为一己私利。
他们心中没有半点仁义,却要装出仁义十足的样子,其虚伪本质掩藏在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里,他们越是装得仁义,越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种运用聪明处处蒙骗别人的行为就叫大虚伪。
那么,"伪"字何解呢?人为即伪。
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的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称,人为的东西都是虚伪的,都不是朴素自然的了。
人在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掺杂进自己的私利,所以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不良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被掩盖在虚伪的外衣下,但还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只有六亲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和慈,为什么这么说呢?
六亲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结果,有智慧就会有私欲,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由小及大会危及国家的安宁,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做儿女的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应该慈爱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
当我们的心中没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无所谓孝和慈,大家其乐融融,无老无少、无长无幼,一派祥和的景象。
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就再也无法自由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横加指责,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就会被破坏。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而应当理解为,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
这就如同高明的统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样,忠臣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是不会显山露水的,只有在国家出现混乱的危急关头,他才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正因为大道不行于世,人们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为,才会出现对于仁义的提倡。
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
礼崩乐坏,六亲不和,才痛感子孝父慈的可贵,才会人为地去灌输孝慈思想。
执政者治国无方,国家乱套了,才需要忠臣出来挽救危亡。
老子的这些说法很警醒世人。
其实,民间也有“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的说法。
在常人看来,仁义道德、智慧谋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国家的宝贝,是社会的栋梁,是价值的核心。
老子则认为,人们压根就应理所当然地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那么,根据这一章的寓意呢,我们来讲一个:管理之道的经典案例>【未病先治】
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出来匡世救国。
这对一个管理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等到事情出了,才想方设法去挽救,而应防患于未然。
古书上记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扁鹊认为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
他是这样说的:“大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而自己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群众以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誉天下。”
古人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告诉管理者,“治病”要于“未病”之先,要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
管理者要做“良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预见性,像扁鹊的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
当发现管理上存在问题时,要像扁鹊的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与人为善,早打招呼,改了就好;
而对已经出现了的问题,要像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以快速解决。
俗话说,争先忧者不忧,患预防者不患。
管理者要想“治病”于“未病”之先,就要先转变管理观念。
如果管理者只喜欢、和只重视“治病”的英雄,而不重视“防病”者的功劳和作用,那么“病”就有可能越来越多,会有许多“治病”的英雄出现,于是企业也就陷入天天“治病”的状态。
管理者要想避免“治病”的急乱状态,就不应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防病”者,而应给他们记头功。
不要总鼓励和奖励那些善于“治病”的人,更应对那些善于“防病”的人予以鼓励和重奖。
不过,“治病”者的成绩容易考量,“防病”者的功劳却往往是隐性的。
如何考量“防病”者的工作成绩,就成了一个难题。
如何考核这些不易量化的,幕后的“防病”者的工作呢?
不仅要听他们讲,而且还要看他们怎么做,更要“看”他们的工作实效。
听要兼听,多方位听;看,要能够洞穿假象。
如果管理者安排了一项工作,员工能极其出色地完成。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打扰管理者,没有兴师动众,花费很少却完成得很快,也没有产生任何负面或不利长期发展的影响。
最可贵的是,他能经常性地这样完成工作。
那这样的员工,就是一个善于“防病”的人。
不要担心“防病”者见“病”不报。
虽然有些员工会隐瞒真相,把“病情”掩盖起来粉饰太平。
不过,纸是包不住火的,他隐瞒了一件事情,很快就会有一些与此不协调的信息反馈回来。
无论他隐瞒得多么巧妙,都掩盖不了信息的传递。
所以,管理者不必担心员工隐瞒“病情”,因为他根本无法隐瞒。
事实上,“扁鹊”所做的工作是事后控制工作,是显性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考核起来也较为简单。
而“扁鹊的大哥们”所做的工作是事前的控制工作,是幕后工作,是难以量化、不宜表现出来的,考核起来也更麻烦。
不过,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扁鹊的大哥们”所做的工作;
其次应掌握如何考核他们所做的工作,明白他们所做工作的好坏标准。
再次,应重奖那些做好“防病”工作的人员,因为,正是他们默默无闻地在“防病”,才保证了管理上少“发病”,少手忙脚乱地“治病”。
这些“防病于未病”者是真正的幕后英雄,给他们记头功也不为过。
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们应该要牢牢记“未病先治”的这一原则。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朋友们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