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的观修-58-慈无量心-下(仁联)

四无量心的观修-58-慈无量心-下(仁联)

00:00
06:45

(2) 七因果18从对自己生起慈心到推己及人,对他人生起同样的慈心和祝愿,是观修的难度所在。怎样完成视他如己的转换?《道次第》是通过七因果和自他相换,引导我们生起慈悲,进而将这一心行无限扩大。这里重点介绍七因果,从知母、念恩、报恩,到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再到菩提心。
19所谓知母,是从轮回视角看待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关系。在无尽轮回中,我们生生死死,不知换了多少种身份,每一世都有父母、兄弟、姐妹等至爱亲朋。这些缘分使我们在流转中继续相遇,虽然彼此的身份和关系变了,却不能否定曾经的亲缘。《梵网经》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让我们把一切男性看作父亲,把一切女性看作母亲。以这个思考为前提,看到众生和自己的切身关系,就会对他们心生慈爱,觉得有责任帮助他们获得快乐。
20这个方法是不是对大家都管用呢?其实未必。今天的人对现世父母都不容易孝顺,何况无始以来的父母,就更没感觉了。所以在知母之后,关键是要念恩。人们之所以不孝顺父母,就是忘了他们的养育之恩,不觉得有什么恩情要报答。这就必须思惟: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如果没有父母的付出,我们根本无法长大成人,拥有现在的一切。他们的恩情,无论怎么报答都是报答不完的。
21传统的儒家重视孝道,但对现代人来说,从儿时的家庭影响,到入学后所受的各种教育,都缺乏相关引导。正相反,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儿女溺爱纵容,百依百顺。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对父母之恩没感觉,似乎所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不仅是学佛的障碍,还会影响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人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知念恩、不懂感恩导致的。
22只有调整观念,念恩生敬,才会进一步想到报恩。为了报恩,才会生起慈心、悲心,进而通过增上意乐,把慈悲众生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导向菩提心。这是七支因果的修行思路。. 慈无量心和无缘大慈23慈心是一种健康、美好的正向心理。拥有慈心的人,内心必然是调柔安乐的,既能给自己带来福德,还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使众生感到慈心的摄受和利益。反之,一个充满嗔心的人,不仅自己焦躁痛苦,还会散发戾气,让周围的人恐惧不安。认识到慈心的价值,我们要积极培养它,让这一心行在生命中从无到有,从生起到坚固,从坚固到无限,乃至任何境界现前时,都能以慈心对待。那么世间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我们了,也就是佛经所说的“慈心如大地,匪亦不能侵”。
24《慈经》的由来,是比丘们在森林禅修时,被鬼神和精灵所干扰,佛陀让他们修习慈心,以此化解对立和恐惧。《增一阿含》中,佛陀也对比丘们开示说:“若汝等行路为贼所擒,当执心意,无起恶情,当起慈悲喜护心,遍满诸方所,无量、无限、不可称计。持心当如地,犹如此地亦受于净,亦受于不净……亦受于恶,亦受于好,都无增减之心,起慈悲喜护之心,向一切众生。”在遇到恶人和危险时,如果以暴制暴,只会引发更多的对立和冲突。所以我们非但不能落入嗔恨,还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无量慈心,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危难,所谓“慈悲没有敌人”。
25在菩萨道修行中,更强调的是无缘大慈。所谓无缘,即没有亲疏、好恶、贵贱等分别。从愿望到行为都建立于无限的所缘,都是平等的。《普贤行愿品》就阐述了这样的修行理路。我们可以在生起慈心的基础上,依《行愿品》的见地,把生活中的每个所缘当作修习对象,时时保持慈心,强化慈心。进而将这一慈心从有我提纯为无我,从有相升华为无相,从有限扩大为无限,最终圆满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